11月22日(周日),我們將迎來小雪節氣。進入小雪節氣,意味著氣溫持續走低,天氣寒冷,降水狀態由雨變成雪。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對這首節氣歌朗朗上口。如今,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期待節氣文化「再創造」
從古到今,隨著全球變暖、快速城市化的進行,節氣歌似乎有些「走調」,會出現節氣與氣候變化不對應的情況。比如,古時立春後花開雪融,但由於氣候變暖,如今在立春節氣到來之前便有此景。有人提出,「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還有應用價值嗎?
其實,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留下的智慧,有著長盛不衰的生命力。對於節氣文化,我們需要的是「再創造」。節氣中的自然規律並不會改變,如何在現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需要的背景下,賦予二十四節氣新的意義,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等專家指出,「二十四節氣」標示了一年的氣候變化,雖然對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不再是生產方面的指導性知識,但它時刻提醒我們,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節奏循環變化的。人工創造的都市文明,始終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著的。人類還是要學習尊重大自然,不能完全倚靠人工改造的東西,這是我們需要克服的思路。
因此,今天即便是受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等影響,人們也可以根據身邊自然的變化,加上「二十四節氣」的觀察,慢慢形成節氣新知識、新認知。「二十四節氣」作為一種文化傳承,是中國人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結晶,無論在今天還是未來仍然有其價值。面對年輕人群體,也可考慮漫畫、動畫等不同的傳播手段進行「再創造」,貼近年輕人的生活,使其更有生命力。據《解放日報》
肆
完整的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由於農耕生產與大自然規律息息相關,上古先民為了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總結了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形成了這一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一般來說,每月有兩個節氣,在古代曆法中叫法不同。月首者稱為「節氣」,包括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而月中者稱為「中氣」,包括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節氣」和「中氣」各佔一半,交替運行。但如今不再細分,統稱為節氣。
從節氣的字面意思,可感知自然界的規律變化。比如,霜降時節,意味著霜凍的現象開始出現,它也是從秋季過渡到冬天的節氣。芒種時節,小麥等有芒作物即將成熟,可以採收留種,農民要開始忙碌的田間生活,和「忙種」的意思相同。「驚蟄」也很好理解,蟄的意思為藏,動物冬眠又稱「入蟄」,古人認為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驚醒,故稱驚蟄。
其實,「節氣歌」還有後四句。如果說,前四句展示了二十四節氣的出場亮相,後四句說明了各節氣在現行公曆中的時間相對固定。「節氣歌」的後四句是,「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意思是,上半年的節氣頭一天多集中於每月6日及21日前後,而下半年則多集中於8日及23日前後,最多相差一兩天。
土圭測影法最早確定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寒暑往來氣候的變化,是農事活動的「晴雨表」,還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觀念。那麼,二十四節氣是如何誕生的?
據記載,二十四節氣源於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流域。古人將洞悉到的自然規律凝結在曆法之中。西漢時期,我國有了第一部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正式將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而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分」「兩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最早是通過我國周朝和春秋時期的「土圭」測影法來測定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臺——土圭建築,現仍保留在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
由於一年中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期變化,土圭測影就利用直立的杆子,通過觀察其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判斷節氣的變化。當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杆子的影子最短,這一天定為夏至;當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杆子的影子最長,這一天就定為冬至。而春分和秋分的影子長短相同,都是夏至、冬至影子長度之和的二分之一。
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在「兩分」「兩至」基礎上,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8個節氣將一年清晰地劃分為四季。
二十四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我國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300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意思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為360度,將整個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軌道)劃分為24份,每一份即15度作為一個節氣,並以此確定陰曆月份。
古人對一年往復更替的節氣的感受更為深刻,並將其作為創作元素,別有韻味。唐代詩人杜甫詩云:「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露節氣的夜晚,令人頓生寒意,借用節氣表達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之情。秋天適合思念,最易傷感,唐代詩人劉長卿的詩句「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借霜降日的斷鴻之聲表達遊子的羈旅之思。宋代陸遊《時雨》云:「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描寫了芒種時節的熱鬧景象。
貳
壹
■延伸閱讀
為何將節氣定為24個
二十四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它是根據太陽運行位置來劃定的。太陽運行的軌道被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就形成了24個節氣。
古人為什麼將黃道分成24份,而不是20份或30份或是其他數值?除每月安排2個節氣利於農時較為科學合理外,還與古人對數字12的推崇有關。
12是古代用得最普遍的一個數字,如12月份、12時辰、12生肖、12神獸、12地支……古人為什麼要迷信和崇拜12呢?《左傳·哀公七年》揭示了其緣由:「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大概意思是,周朝統一天下後,制定禮儀,上等的物品數量不過12,即最多是12,這是因為12是天界大數。周代「天之大數」概念的形成,與古人對月亮和歲星這些天體的早期觀察和發現有關。
二十四節氣萌發期正是周朝,人們在劃分時序時自然會用上12這個數。在古人眼裡,24個節氣是有嚴格區別的,性質不同。古人稱節氣為「氣」,二十四節氣就是24個「氣」,有「節氣」和「中氣」之分:每月第一個即月首的「氣」,稱為「節氣」;第二個即月中的「氣」稱為「中氣」。這樣,全年共有12個節氣、12個中氣,合起來正好是二十四節氣。
據《百科知識》
節氣裡的「冷知識」
二十四節氣雖然實用,但僅從字面理解,有時不能一一對應。節氣中的「冷知識」,你了解嗎?
以秋季為例,立秋時節的起點常在8月初,而此時正值酷暑的夏日,立秋這一天並不意味著涼爽秋日的到來。所以,「立秋不是秋」。
確切地說,立秋節氣時,我們仍處於氣候當中的夏季。而秋天的劃分,要根據「候平均氣溫」,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它是劃分四季的重要指標。候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如果當地這一平均溫度從22℃以上,穩定降到22℃以下,才算是真正的秋天時節。
白露是預示著寒暑更替的時節。民間常說:「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白露時節,白天氣溫雖然還比較高,但晚上溫度明顯下降,晝夜溫差大。花草樹木上出現小露珠,這是由於晝夜溫差大,夜裡大氣中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但晶瑩的露珠並不是白色的,難道白露不「白」嗎?
其實,白露中的「白」並不是指色彩中的白。古人按照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思考世界,而五行又和五色相對應。白露的「白」,指的是古人給予四時五行的「配色」——「秋天庚辛金色屬白」。所以,「白」來形容秋天的露水,故名白露。
民間俗話說:「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既然小寒最冷,為何後面還有大寒的節氣?大寒小寒到底哪個更冷?
其實,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南北有別、年份有別。對於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小寒的確冷於大寒,而對於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卻是大寒時最冷。還有一些地區與眾不同。比如,四川西部、雲南大部分地方是一年之中12月下旬最冷,大概在冬至節氣;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區最冷時段出現在1月上旬。
不管怎麼說,先小寒再大寒,大寒之後迅速歸春回暖,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物極必反」的思想。
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