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歌裡藏著的知識

2020-12-17 騰訊網

11月22日(周日),我們將迎來小雪節氣。進入小雪節氣,意味著氣溫持續走低,天氣寒冷,降水狀態由雨變成雪。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對這首節氣歌朗朗上口。如今,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期待節氣文化「再創造」

從古到今,隨著全球變暖、快速城市化的進行,節氣歌似乎有些「走調」,會出現節氣與氣候變化不對應的情況。比如,古時立春後花開雪融,但由於氣候變暖,如今在立春節氣到來之前便有此景。有人提出,「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還有應用價值嗎?

其實,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留下的智慧,有著長盛不衰的生命力。對於節氣文化,我們需要的是「再創造」。節氣中的自然規律並不會改變,如何在現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需要的背景下,賦予二十四節氣新的意義,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等專家指出,「二十四節氣」標示了一年的氣候變化,雖然對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不再是生產方面的指導性知識,但它時刻提醒我們,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節奏循環變化的。人工創造的都市文明,始終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著的。人類還是要學習尊重大自然,不能完全倚靠人工改造的東西,這是我們需要克服的思路。

因此,今天即便是受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等影響,人們也可以根據身邊自然的變化,加上「二十四節氣」的觀察,慢慢形成節氣新知識、新認知。「二十四節氣」作為一種文化傳承,是中國人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結晶,無論在今天還是未來仍然有其價值。面對年輕人群體,也可考慮漫畫、動畫等不同的傳播手段進行「再創造」,貼近年輕人的生活,使其更有生命力。據《解放日報》

完整的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由於農耕生產與大自然規律息息相關,上古先民為了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總結了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形成了這一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一般來說,每月有兩個節氣,在古代曆法中叫法不同。月首者稱為「節氣」,包括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而月中者稱為「中氣」,包括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節氣」和「中氣」各佔一半,交替運行。但如今不再細分,統稱為節氣。

從節氣的字面意思,可感知自然界的規律變化。比如,霜降時節,意味著霜凍的現象開始出現,它也是從秋季過渡到冬天的節氣。芒種時節,小麥等有芒作物即將成熟,可以採收留種,農民要開始忙碌的田間生活,和「忙種」的意思相同。「驚蟄」也很好理解,蟄的意思為藏,動物冬眠又稱「入蟄」,古人認為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驚醒,故稱驚蟄。

其實,「節氣歌」還有後四句。如果說,前四句展示了二十四節氣的出場亮相,後四句說明了各節氣在現行公曆中的時間相對固定。「節氣歌」的後四句是,「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意思是,上半年的節氣頭一天多集中於每月6日及21日前後,而下半年則多集中於8日及23日前後,最多相差一兩天。

土圭測影法最早確定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寒暑往來氣候的變化,是農事活動的「晴雨表」,還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觀念。那麼,二十四節氣是如何誕生的?

據記載,二十四節氣源於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流域。古人將洞悉到的自然規律凝結在曆法之中。西漢時期,我國有了第一部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正式將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而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分」「兩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最早是通過我國周朝和春秋時期的「土圭」測影法來測定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臺——土圭建築,現仍保留在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

由於一年中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期變化,土圭測影就利用直立的杆子,通過觀察其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判斷節氣的變化。當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杆子的影子最短,這一天定為夏至;當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杆子的影子最長,這一天就定為冬至。而春分和秋分的影子長短相同,都是夏至、冬至影子長度之和的二分之一。

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在「兩分」「兩至」基礎上,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8個節氣將一年清晰地劃分為四季。

二十四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我國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300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意思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為360度,將整個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軌道)劃分為24份,每一份即15度作為一個節氣,並以此確定陰曆月份。

古人對一年往復更替的節氣的感受更為深刻,並將其作為創作元素,別有韻味。唐代詩人杜甫詩云:「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露節氣的夜晚,令人頓生寒意,借用節氣表達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之情。秋天適合思念,最易傷感,唐代詩人劉長卿的詩句「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借霜降日的斷鴻之聲表達遊子的羈旅之思。宋代陸遊《時雨》云:「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描寫了芒種時節的熱鬧景象。

■延伸閱讀

為何將節氣定為24個

二十四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它是根據太陽運行位置來劃定的。太陽運行的軌道被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就形成了24個節氣。

古人為什麼將黃道分成24份,而不是20份或30份或是其他數值?除每月安排2個節氣利於農時較為科學合理外,還與古人對數字12的推崇有關。

12是古代用得最普遍的一個數字,如12月份、12時辰、12生肖、12神獸、12地支……古人為什麼要迷信和崇拜12呢?《左傳·哀公七年》揭示了其緣由:「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大概意思是,周朝統一天下後,制定禮儀,上等的物品數量不過12,即最多是12,這是因為12是天界大數。周代「天之大數」概念的形成,與古人對月亮和歲星這些天體的早期觀察和發現有關。

二十四節氣萌發期正是周朝,人們在劃分時序時自然會用上12這個數。在古人眼裡,24個節氣是有嚴格區別的,性質不同。古人稱節氣為「氣」,二十四節氣就是24個「氣」,有「節氣」和「中氣」之分:每月第一個即月首的「氣」,稱為「節氣」;第二個即月中的「氣」稱為「中氣」。這樣,全年共有12個節氣、12個中氣,合起來正好是二十四節氣。

據《百科知識》

節氣裡的「冷知識」

二十四節氣雖然實用,但僅從字面理解,有時不能一一對應。節氣中的「冷知識」,你了解嗎?

以秋季為例,立秋時節的起點常在8月初,而此時正值酷暑的夏日,立秋這一天並不意味著涼爽秋日的到來。所以,「立秋不是秋」。

確切地說,立秋節氣時,我們仍處於氣候當中的夏季。而秋天的劃分,要根據「候平均氣溫」,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它是劃分四季的重要指標。候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如果當地這一平均溫度從22℃以上,穩定降到22℃以下,才算是真正的秋天時節。

白露是預示著寒暑更替的時節。民間常說:「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白露時節,白天氣溫雖然還比較高,但晚上溫度明顯下降,晝夜溫差大。花草樹木上出現小露珠,這是由於晝夜溫差大,夜裡大氣中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但晶瑩的露珠並不是白色的,難道白露不「白」嗎?

其實,白露中的「白」並不是指色彩中的白。古人按照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思考世界,而五行又和五色相對應。白露的「白」,指的是古人給予四時五行的「配色」——「秋天庚辛金色屬白」。所以,「白」來形容秋天的露水,故名白露。

民間俗話說:「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既然小寒最冷,為何後面還有大寒的節氣?大寒小寒到底哪個更冷?

其實,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南北有別、年份有別。對於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小寒的確冷於大寒,而對於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卻是大寒時最冷。還有一些地區與眾不同。比如,四川西部、雲南大部分地方是一年之中12月下旬最冷,大概在冬至節氣;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區最冷時段出現在1月上旬。

不管怎麼說,先小寒再大寒,大寒之後迅速歸春回暖,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物極必反」的思想。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本報記者 孟雨涵 攝二十四節氣歌,藏著哪些看點■本報記者 彭薇到了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意味著離冬天越來越近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對這首節氣歌朗朗上口。
  • 反映氣象、民俗、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歌
    中國人應用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和各種民俗活動,許多民眾都掌握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各地都編出一些詩歌,或者是「順口溜」,幫助記憶、理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二十四節氣歌就是這樣的產物。牡丹花一、幫助記憶的二十四節氣歌多少年來,流傳最廣的二十四節氣歌,幾近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 二十四節氣從天象到詩意
    善觀天象的古人通過「看天」,發現了許多至關重要的自然規律,比如——二十四節氣。清代 董誥繪《萬屯春牧》(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大部分中國人,都能熟練背出這首《二十四節氣歌》。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小學語文課本上的《二十四節氣歌》短短二十八個字,不僅記載著寒來暑往,還體現出一年的氣溫升降、降水豐寡。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首耳熟能詳的節氣歌,他們只「唱」了一半。相較於朗朗上口的前半段,節氣歌的後半段鮮為人知。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唐朝元稹《冬至十一月中》 元稹的廿四氣詩,也就是二十四節氣詩,是他在做丞相的時候頒布的面向全國的節氣詩詞歷,是日曆的一種補充,讓普通人都能知道每個月有哪些節氣,節氣應對的氣候知識與歷史掌故。
  • 八字預測基礎知識——氣場變換的節點二十四節氣
    顯然是不是這樣的,因為幹支歷月份和季節的變換是以二十四節氣為節點的。節氣分為節和氣,節是進入一個月份的入點,氣是代表這個月份的氣候條件。請看下面圖表,這個表格必須記熟,不然排列八字就會遇到困難。二十四節氣及分布表360天為一周年,有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15天,每個月有一個節和一個氣,這樣一個月就有三十天,一年分成十二個月。
  • 四時華章·二十四節氣丨陽生春又來,金城迎「冬至」
    據鄧明介紹,蘭州位於黃河之濱,民間流傳的數九歌更為口語化。又因蘭州各地人文地理的些許差異,導致「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因此數九歌也有些微差異。 顏家溝人顏永楨在《蘭州二十四節氣與生物發生之關係》中所載,流行於蘭州黃河谷地中部、即今城關區的數九歌是這樣的:頭九二九,關門死守。三九四九,凍破碴口。五九六九,淨屁股娃娃拍手。
  • 「聲動」二十四節氣|今日白露,時光清淺,思念悠悠
    「聲動「二十四節氣|今日白露,時光清淺,思念悠悠 03:48「聲動「二十四節氣|今日白露,時光清淺,思念悠悠03:48來自新華社客戶端當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此時的早晚,玉露生涼,空氣中的水汽在夜裡受冷凝結為露,為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點綴上晶瑩剔透的裝飾。新華社發(鄧龍華 攝)今日白露,時光清淺,思念悠悠「相思黃葉落,白露溼青苔。」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2020年小雪節氣的經典詩詞句子 二十四節氣當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2020年小雪節氣的經典詩詞句子 二十四節氣當中一個重要的節氣時間:2020-11-23 13:07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小雪節氣的經典詩詞句子 二十四節氣當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小雪是我國二十四節氣當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小雪的節氣到來的時候,人們也會想要了解一些節氣的知識
  • 我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大家怎麼看待?
    二十四節氣二十節氣的由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在春秋兩季的《上書》中描述了節氣。在商代,只有四個節氣,但到了周代,已經增長到八個。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津·訓》中,在《史記·大正公序言》的「論六校」中也有提及。陰陽,四點鐘,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1] 公元前104年,鄧平平制定的「太極曆法」將二十四個節氣放在曆法中。
  • NIU課堂|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凍筆新詩懶寫,寒壺美酒時溫
    NIU課堂|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凍筆新詩懶寫,寒壺美酒時溫 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公共基礎知識備考: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總結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公共基礎知識備考: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總結,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寧夏華圖同步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為大家準備了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公共基礎知識備考: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總結,大家可點擊下方公告預約連結預約2021年寧夏事業單位公告並收藏本頁面(ctrl+d),以便隨時關注最新公考信息
  • 「二十四節氣」:承載先民智慧,見證歲月滄桑
    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並成為最重要的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 珍藏版丨中國二十四節氣手機壁紙,絕美!
    四年前的11月30日,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是國人驕傲,是先民智慧,是時令指南,亦是生活美學。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二十四節氣知識大全,手抄報、寫作文都用得到!建議收藏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今天和小語一起學習吧,不僅可以漲知識,辦手抄報、寫作文也都用的到哦! 24節氣來源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 讀吧|傳統二十四節氣,是我們永遠醒著的時鐘
    故宮日曆:品讀千年積澱和東方審美傳統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在不經意的瞬間,它是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 蔣勳作為知名美學大家,在他最新散文集《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
  • 華夏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與道教經典《淮南子》記載
    道教經典《淮南子》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農學指時體系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到了秦漢時期而臻於完備。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就有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系統記載。
  • 「二十四節氣」與周公「土圭測景」
    今日小寒,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23個節氣,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此一時期,對於神州大地而言,標誌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來了。為了準確掌握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促進農業生產,華夏先民創造了著名的「二十四節氣」。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意義重大,令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