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辱華,你怎麼看?

2020-12-03 營銷開源

Lululemon(露露檸檬)於1998年成立,是北美高端瑜伽運動品牌。Lululemon 的一位藝術指導 Trevor Fleming 某日在 Instagram 平臺上轉發了一條連結,推廣加利福尼亞藝術家 Jess Sluder 設計的「蝙蝠炒飯」T恤。

這件長袖T恤正面印有一雙擁有蝙蝠翅膀的筷子圖案,背面印有一個同樣「長著蝙蝠翅膀」的中式外賣盒,上面寫著「NO THANK YOU」的字樣。這一舉動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抗議者們在 Luluemon 的官方 Instagram 帳號上發布了超過一千條評論,指責其支持排外主義和種族歧視,稱這件T恤的設計者是在煽動反亞裔情緒。 三天後,在中國的微博平臺上,「Lululemon 辱華」的標籤已經被瀏覽了 2.04億次,許多評論者甚至提出抵制該品牌。

僅僅在微博平臺就已經被流量了2.04億次,還沒有算其他的平臺的量。

微博平臺作為國內八卦信息的發源地,已經有這樣的高曝光率,但是在國內信息的傳播可不僅僅是微博平臺。weibo發酵之後,就有「人」,當然這裡的人可以是其他媒體、也可以是個人,甚至是某些業內人士。他們到知乎上去問,一般是這樣「Lululemon辱華,你怎麼看?」,然後就是各路神仙的各種觀點。

一種觀點一定是,woc,居然敢辱我中華,抵制,不買!

其實Lululemon的目標客群很小的,抵制的人可能根本不是瑜伽運動的愛好者,一輩子也用不上這個品牌和產品。

另一種觀點就是,詳細看了這個事件之後,冷靜分析,原來不是Lululemon設計的這個T恤,那個轉發的人,雖然是他們的員工,但是這個轉發也只是代表了員工的個人立場啊,作為品牌方,知道這個事情之後也道歉了,也把相關人處理了。

覺得品牌遭受了無妄之災,品牌的危機公關做的也不錯,反而非常同情品牌。

然後,就是正反兩方的pk,隨著pk的不斷深入,大家都忘了討論的是什麼了,然後會延伸到,作為我泱泱大國,應該有這樣的氣度,品牌是無辜,人非聖賢,誰能無過呢?都怪那些搬弄是非的從中賺流量錢的人。

之後,事件也有了,觀點也有了,深度也有了。

接下來就是真正的各種微信流量號做深度的事件解讀,讓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可以深度了解事件的緣由和始末。國內的只要有文字閱讀能力的人,都知道了這個事情,不願閱讀的人,也不要緊,還有些人會錄視頻的,在各種視頻的網站散布。

大家別忘了,還有線下人際網絡的口口相傳!當然一些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愛國人設,也會在好友圈轉發!

我們總結一下事件的傳播過程:

Instagram案發——被搬運到weibo並發酵——知乎辯論——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流量號各種轉發無孔不入——結果讓Lululemon成為國內家喻戶曉的品牌!

結論:2020年pr最少投入,最少品牌損害,最大效果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年度最佳案例!

因為絕大部分的人並不是Lululemon的用戶,雖然品牌已經有不短的歷史,隨著這幾年瑜伽運動在國內的普及,它也進入了中國市場,雖然時間其實不長,但是在內地一線二線城市已經落地。

目前已經有了32家線下的專賣店,疫情期間,很多好位置,是低價入市的好時機。

而且疫情期間,大家在室內的時間比較長,也讓練瑜伽有了更多的時間。一些人聽說過這個品牌,但是印象就是一個「褲子」,為啥賣1000多?比我們印象中知名的國際大牌阿迪和對勾還貴啊,突破了大部分國人的想像!

這就是貴帶來的好奇,然後就會有人深入去研究一下,為什麼它這麼貴呢?這就是對品牌的主動學習和認知的過程,然後就會形成非常深刻的記憶,下次如果看到有人使用這個品牌的產品,可能就會覺得這人一定是有錢人,如果同時還用語言或者是眼神表達了對「有錢人」崇拜和豔羨,那這個有錢人就會覺得「嗯,這個花的還是很值得的。」

對於這些已經是Lululemon用戶的「有錢人」來說,如果看到辱華的消息的標題,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真的嗎?不會吧?」,然後就是一定會點開標題 ,詳細了解一下,然後發現事情不是標題所說的那麼回事,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冷靜」派的觀點,「原來是一幫流量號的操作,我用的品牌怎麼肯定幹出這麼愚蠢的事情呢?」然後繼續堅持使用該品牌,甚至還增加了一份好感。

Nike 的亞裔創意總監 Kamauri Yeh 表示:「看到人們煽動種族主義讓我非常傷心。」她還表示,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加劇對亞裔的傷害行為。

這也是一個無腦的總監,好像是要落井下石,其實也就蹭蹭流量,還特意找個亞裔的出來說話。對勾也看到了瑜伽運動這塊的市場,也推出Nike Yoga 的產品系列,而且比Lululemon賣的便宜多了。

辱華這麼過癮嗎?

對於大部分的吃瓜群眾來說,辱華這個詞是能激起個人的民族情感。隨後上升到民族高度後,很容易的便吸引來百億流量,於是國人在罵罵咧咧中開始抵製品牌。

Lululemon辱華,還加上了時下最流的疫情元素,效果指數級提升,甩下面各種未完全列舉的品牌幾個光年!

難道品牌就不怕真的被國人抵制嗎?

我的回答是,當然不怕。

侵華的賣的都不錯啊,何況辱華呢?更何況Lululemon 辱華還不是真的「辱華」呢?

事實上,Lululemon並非首次搞這樣的pr了!而且非常有經驗和教訓。

第一次:辱日

創始人威爾森就曾陷入侮辱日裔群體的歧視風波。

當時,他曾調侃說,該品牌取名時有意加入多個「L」,日本消費者一看就知道是「真正的北美大牌」,因為日文裡沒有「L」的發音。他還稱,看日本人努力拼讀Lululemon的樣子「很好玩」。

第二次:歧女

2013年,威爾森還陷入女性歧視的漩渦。他表示,有些女性的身材就是不適合該公司的瑜伽褲。這次玩的過火了,搞的威爾森只能自己請辭以謝天下!

第三次:辱華

這次尺度拿捏的剛剛好!四兩撥千斤!

#流量#

相關焦點

  • lululemon又辱華了?營銷號億萬流量下,細思國人如何被帶節奏
    運動品牌lululemon又雙叒叕辱華了,這裡為什麼說又呢,畢竟相對很大一部分人來說,沒有這個熱搜他們都不了解這個品牌,亦如當年的杜嘉班納辱華事件,很多人都是通過熱搜來了解品牌。似乎辱華這個詞語被帶上了推廣的含義,網絡各大營銷號削尖了腦袋去尋找世界範圍任何一個品牌的蛛絲馬跡,然後憑藉著自身的想像開始在國內帶一波節奏,畢竟對於大部分的吃瓜群眾來說,辱華這個詞是能激起個人的民族情感。
  • 「蝙蝠炒飯」T恤涉嫌辱華惹爭議,lululemon這樣回應
    綜合整理當地時間4月20日,Nextshark發文點名批評瑜伽服裝品牌露露樂蒙 (Lululemon)涉嫌辱華。露露樂蒙官方在今日(21日)通過官方微博進行了回應:(圖源:微博@lululemon)露露樂蒙明確表示:1.涉及其中的個人並非其職員。2.該不雅服裝並非出自Lululemon,非其設計及生產。文中的有關人員指Trevor Fleming,即(前)露露樂蒙高級全球藝術總監弗萊明(Trevor Fleming)。
  • Lululemon回應「蝙蝠炒飯」衛衣事件:涉事人非公司職員
    圖片來源:新浪體育   對此,不少網友表示,這是辱華行為,「有被冒犯到」。   今日(4月21日)午間,Lululemon發布聲明稱,設計其中的個人非lululemon職工,該款不雅服裝並非出自lululemon,不是lululemon品牌設計及生產的服裝。
  • 運動品牌"涉嫌辱華"?官方回應:涉事人員非公司職員
    網易體育4月21日報導:加拿大著名運動品牌lululemon近日推出一款長袖衛衣,命名「蝙蝠炒飯」(Bat Fried Rice),引起軒然大波,不少網友認為此款衛衣涉嫌辱華。
  • 加拿大瑜伽服品牌露露樂蒙涉辱華事件 回應稱不雅服裝並非出自該品牌
    中國網財經4月22日訊(記者 郭帥)日前,加拿大瑜伽服品牌露露樂蒙(英文名稱:Lululemon)因牽扯到一款涉嫌辱華的襯衫單品引起了消費者強烈憤慨。露露檸檬中國區運營公司露露樂蒙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昨日發布聲明回應稱,「涉嫌辱華的服裝並非出自lululemon,不是lululemon品牌設計及生產的服裝」。Lululemon涉嫌辱華的服裝露露樂蒙此次「辱華襯衫事件」的發酵,起源於一個名叫Jess Sluder的美國設計師。
  • 萬字長文看lululemon崛起之路
    lululemon的名字和logo是怎麼來的?Wilson因為之前收購過一個Homless Skateboards的品牌,發現日本的客戶對於Homless這樣的名字特別感興趣,即便沒有註冊成功,但依然有日本買家買走了這個商標。
  • 計劃今年在中國門店翻一番的運動品牌,設計了一件涉嫌辱華的衣服
    近日,一款國外運動品牌,加拿大的露露檸檬(lululemon)就利用疫情做出了一件讓人不齒的事,公然涉嫌辱華。露露檸檬原計劃今年在中國的門店翻一番提起露露檸檬,其實不少國人對此並不熟悉,並且感覺可能有些陌生。
  • 看了最新財報才知道,lululemon為啥能突圍阿迪耐克了
    線上拯救lululemon今年以來,除了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一季度,lululemon整體走出了上升勢頭。lululemon營業收入主要來自兩部分:線下直營門店和線上電商。受疫情影響,lululemon 於2月份暫時關閉了在中國大陸的所有門店,隨後於3月份關閉了在北美、歐洲和亞太其他國家的所有門店。此後門店陸續開放,在此期間,線上渠道成為了拉動lululemon 營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 瑜伽褲裡的生意經:lululemon快速崛起啟示錄
    你去一個瑜伽教室看一下,超過 90% 的學員穿的都是 lululemon,穿上了就給人一種很運動很自律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中產想要的。」G 僧東在視頻中如是說道。 01 鑿壁偷光,開闢瑜伽新大陸 「今日份打卡」、「最不會騙你的就是健身」、「練練瑜伽就很開心」,當朋友圈被健身房的身材照刷屏時,我們才意識到原來去健身房健身變成一種日常。
  • 生活方式引領品牌lululemon的野心
    Lululemon 不僅想要賣給你瑜伽褲,還希望在你健身時在場。該公司周一晚間表示,已同意收購居家健身公司Mirror,投資者似乎被這一決定打動了:周二前市,估值本就頗高的Lululemon股票大漲約6%。
  • 沒錯,這就是辱華
    細想一下花臂男如此當街羞辱老人的舉動之後你會發現,其實「辱華」這個行為,並不僅限於外國人,因為其實很多中國人,也是存在「辱華」行為的。一言不合就下跪,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自己都不把自己的人格尊嚴當回事,別人怎麼可能尊重你?
  • lululemon如何成為全球運動服裝零售業市值第三?
    來源:36氪原標題:智氪分析 | 賣瑜伽褲的lululemon,如何成為全球運動服裝零售業市值第三?來源:36氪 作者:劉一鳴近年來零售市場整體一片低迷,但也有例外。得益於全球性的健身風潮——你可能正是參與者其中一員——運動服飾的增長倒是頗佳。
  • 知名運動品牌的新衛衣引爭議,蝙蝠和筷子放一起,網友覺得辱華了
    而最近,對加拿大著名運動品牌露露檸檬(lululemon)來說,同樣捲入到一些是非裡面了。那就是,根據一些媒體的報導,「他們設計的一款衛衣引起爭議,衣服圖案上印有一雙筷子造型的蝙蝠,不少網友看到後表示,這是辱華行為,有被冒犯到。」客觀地說,從直觀的感受來看,就是如此。因為,新冠肺炎一開始,是從蝙蝠開始討論的。
  • 憑一條千元瑜伽褲,lululemon市值超過了阿迪達斯
    更令同行感到警惕的是,lululemon還宣布將進軍鞋履市場。其產品線和耐克、阿迪達斯兩者的重合度越來越高。多品類的助力下,lululemon的增速似乎更為明顯。儘管耐克去年銷售額為391億美元,在收入規模上是lululemon的10倍多,但從市值上看,lululemon已接近耐克的四分之一。(數據統計截止2020年6月10日)。
  • 楊紫新代言涉嫌辱華,網友對立互撕,做公益連辱華都能洗白?
    近來娛樂圈有不少事情都上了熱搜,而且話題都比較敏感吧,涉及到辱華事件。例如,樂華娛樂最近曝光的一起對其的行政處罰,就是因為其從事了有損國家形象的表演或展覽活動,包括2016年時宇宙少女哀悼韓軍,王一博做出辱華行為等等。
  • 《我的英雄學院》辱華,你相信這是無心之舉嗎?
    最近《我的英雄學院》辱華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因為動漫裡的相關人物「志賀·丸太」的名字具有很大爭議。「丸太」可能有很多人都不明白它的意思,其實「丸太」是當年日本731部隊對人體實驗者的代稱。《我的英雄學院》作者崛越耕平為反派角色起「丸太」這個名字究竟有何意圖?
  • 《刀劍神域》評分暴跌,辱華之說純屬莫須有,理性看番明辨是非
    說也奇怪,雖然筆者看最新集的時候並不是在B站觀看的,但是卻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正常的地方,也不曉得「辱華」二字從何而來,於是在筆者專門逛了一圈B站後,大概明白了所謂的「辱華」到底是怎麼回事了。這個完全和當時的《我的英雄學院》辱華事件不是同一個概念,大多數的漫迷們都是非常的理智的,原則問題不能觸碰,而《我英》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喜歡動漫,但是我們能夠保持著理性。
  • 那些辱華事件,你還記得嗎?
    近年來辱華的事件發生的可不少,多少事件發生時大家都是滿腔熱血,發聲抵制辱華企業。時間流逝,你是否還在抵制?還是已經忘記了?小編收集整理了2017年來的一些事件,看看你是否還有記憶?2017年3月,Spreadshirt德國著名服裝品牌,出售多款印有辱華字樣的服裝,雖有道歉,但拒絕下架。2017年9月,Tarte美國彩妝品牌,在社交帳號上使用帶有嚴重歧視中國人的詞語。
  • lululemon致敬所有在特殊時期守護生命健康的抗疫工作人員
    在此傳遞愛意的美好日子,lululemon向所有奮戰在前線的醫護人員以及社區防疫工作者們致以真摯的感恩。
  • 文章頻道 - lululemon增長攻略:如何用一條瑜伽褲,撬動運動服飾市場?
    一起來回顧lululemon的增長之路。原標題:15000字看完lululemon增長攻略如何用一條瑜伽褲,撬動運動服飾市場?一個偉大的故事通常來自於一個有趣的開始。2、lululemon的名字和logo是怎麼來的?Wilson因為之前收購過一個Homless Skateboards的品牌,發現日本的客戶對於Homless這樣的名字特別感興趣,即便沒有註冊成功,但依然有日本買家買走了這個商標。他認為日語中因為沒有『l』這個音節,所以日本大眾對於包含『l』發音的品牌會潛意識認為是正宗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