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6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最近《隱秘的角落》可謂熱度和口碑雙豐收,用大家的話說就是看起來劇情無腦,但細節之處卻細思極恐,驚悚的秘密,其實都在音樂裡!
本劇的高潮出現在背景樂《小白船》響起的一刻,這首童謠原名《半月》,營造了本劇多處緊張刺激、陰森的氣氛與情節推動,被觀眾笑稱「陰樂」。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主人公由於內心積壓了多年的不甘和憤怒情緒,在一次和嶽父嶽母爬山的過程中,藉機為二老調整拍照姿勢,之後順勢就將二老推下山去的驚悚情節....
小庫認為電視劇情節本就短促精悍,陰森詭異的背景樂可謂成了點睛之筆,驚悚的真是太上頭。觀眾連連討伐配樂:「這音樂讓人魂飛魄散。」
其實,還有一些古典樂,由於一些曲子的創作背景和方式的原因,可能聽起來也會有一些讓人「恐懼害怕」。今天小庫也找了兩首聽起來有些讓人驚悚的古典音樂,讓小庫帶你去爬山,品鑑一下。
克里斯多福·潘德列茨基
《廣島受難者輓歌》
CLASSICAL MUSIC
《廣島受難者輓歌》的作曲者為克里斯多福·潘德列茨基。他是波蘭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家、指揮家。由於幼年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戰爭的慘痛場面和悲傷的回憶給他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原來音樂的世界不僅有情情愛愛,還有那些隱秘的傷痛和苦難。這首曲其實也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下創作,旋律彷佛描繪出了炸彈爆炸的災難、地獄般的低聲呻吟、驚訝震驚、流離失所的種種畫面……聽了不免讓人恐懼、震驚、醒悟懺悔、期望和平。而作曲家又是怎樣恰到好處的將這些無聲的畫面表達出來呢?
作為先鋒派作曲家,他說沒有新樂器,音樂就沒多大進展。如果有新的樂器,就會有各種可能性。所以他經常做許多新鮮嘗試,比如要求樂手用非常規奏法在常規樂器上奏出新式音響。《廣島受難者輓歌》便是這一想法的成果。
據說此曲曾由於特殊的樂譜列印要求耗資昂貴還曾被出版商拒絕。這首曲到底複雜到什麼程度呢?這首作品用了 52 支弦樂器,其中包括24 支小提琴、10 支中提琴、10 支大提琴和8 支低音提琴…以大量微音劃奏和密集音簇呈現特殊音效,仿佛災難和不測重蹈覆轍,聲聲悲嘆和陰霾趨之不散。
可能正是由於它的創作背景和突破性的樂器音效呈現,為音樂添加了一些傷痛和悲愴的元素,於是聽起來不免有些揪心和恐懼。潘德列茨基其實也想借這一首彷佛魔鬼一般的陰森樂曲來表達他的美好祈願。也許音樂有多黑暗,他嚮往的就有多光明。那就是「廣島會成為一個象徵,聯結善意人民之間的情誼。」
阿諾爾德·勳伯格
《月迷彼埃羅》
CLASSICAL MUSIC
《月迷彼埃羅》是勳伯格無調性音樂的代表作之一,同時也是表現主義音樂裡極具意義的一部作品。《月迷彼埃羅》是21首女聲詠念的聲樂套曲,歌曲的歌詞取自阿伯特·吉羅的朦朧組詩。該曲由長笛、單簧管兼低音單簧管、小提琴兼中提琴、大提琴、鋼琴等八件樂器演奏。
彼埃羅原本是義大利喜劇中的丑角、失戀者或者是被人取笑的對象。在這首作品中詩人借彼埃羅的身軀,來訴說那些心理扭曲、世界崩塌、流離失所…那般精神恍惚的氣氛,其實也是來自人們現實中潛意識裡真實焦慮的心內反射,人們開始摒棄掉對一些美好的嚮往,盡情任性的宣洩心底的絕望、恐懼。時而怒號,時而低吟,時而又歇斯底裡。
如果這首曲帶給你了不安和害怕的感覺,那就不得不談談它的「無調性「。如果我們說調性音樂就像一種規律的美好,就像可掌握可感知的安全感;而無調性音樂就給人帶來了一種失衡的體驗,一種失去穩定性的命運和無法排遣的焦慮感。
這一無調性音樂技法將真實的、虛空的、本能的情感表現出來,將心理的壓抑扭曲、撕裂恐懼、壓抑沉寂抒發出來。是精神分裂的極致,是殘酷現實之上美夢的破滅。而這樣的無調性音樂,才帶給聽眾一種無法追溯軌跡的不安,一種壓抑的作祟。小庫選了一首《月迷彼埃羅》第一部分的第七首」病態的月亮「,一起來聽一下這一輪病月的苦痛哀嚎。
完
文章來源 | 鄰家小庫 圖 | Baidu
整理編輯 | 田藝苗的田
原標題:《《隱秘的角落》驚悚的秘密 都藏在音樂裡》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