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一則新聞,關於一位媽媽不當使用塑料飯盒導致一名女童性早熟,一時間就把深藏於人們心中對於塑料的恐慌情緒,又給激發了出來。
我的測評小助手Liz畢業於川大高分子材料專業,曾就職於知名的第三方質檢機構SGS,對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她一直在幫我把關選品中遇到的很多材料問題,也幫我做了很多測評中產品材料分析比較方面的工作。
Liz看完這篇報導後,覺得標題有博眼球之嫌,結論也下得有點武斷,因為該女孩的性早熟原因並不明確,不能簡單地就歸結到使用塑料飯盒上。但是,劣質的塑料製品的確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比如之前臺灣也爆發過塑化劑的風波,主要是因為食品中的塑化劑被檢出含有塑化劑DEHP和DINP,會嚴重損害生殖健康。
而塑化劑也廣泛存在於各種塑料製品中,其中包括寶寶的玩具、食品保鮮膜等。這就不免讓我們做媽媽的很恐慌了,萬一寶寶用到了這些產品,後果太嚴重了!
不過冷靜下來,其實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塑料,因為塑料有著其他材料難以替代的優勢,比如便宜、易加工、輕便、不生鏽等。所以,大到航天航空材料,小到手機電板裡的膜,塑料的應用無處不在。
關鍵是怎麼挑選和使用。我請Liz專門寫了這篇文章,看完大家對塑料的選擇會更有把握啦!
文|Liz
塑料是什麼?
塑料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相對於小分子,比如水分子、氧氣分子而言),以單體小分子為原料,通過聚合反應形成高分子聚合物(長鏈狀或網狀結構)。
為了改善其特性,一般會在加工中加入填料、增塑劑、穩定劑、潤滑劑、色料等添加劑。經過合成反應後,形成塑料原料——塑料粒子。
塑料粒子再根據成品的需要,通過吹塑、注塑等成型方法,最終被做成各種塑料製品。
▲ 通過真空吹塑法成型行李箱的過程
塑料是所有高分子聚合物的統稱,有很多種類。
一般可根據單體來源分類:比如受眾度比較廣的聚乙烯(簡稱PE,經常用來做保鮮膜和薄膜)、聚氯乙烯(簡稱PVC,家裡的下水管很多就是PVC管材)等;還有一些應用廣泛的聚合物則會使用其商用名:比如尼龍(可以做汽車零件)、亞克力(用來替代玻璃,又叫有機玻璃)等。
所以,如果下次寶寶問我們塑料是什麼的時候,千萬不要弄錯了哦,塑料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呢!
為什麼塑料會釋放有害物?
塑料除了易成型、成本低、質輕等優點,還有兩個很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十分怕熱和光(紫外線):
微觀上,熱和光會讓塑料內部的結構發生改變,比如分子鏈的斷裂、偏移宏觀上,熱和光則會形成塑料老化,常見的有塑料製品的變形、開裂當然,除了熱和光,外力、臭氧、氧氣、溶劑等都可能引發塑料內部結構的改變。塑料PE膜加熱2小時後變成了右圖的形態,發生了嚴重老化
而對我們而言,最大的影響則是塑料會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一部分添加劑(有害),比如塑化劑。但不同的塑料對熱和光的反應是不同的。
舉個例子:
PET(一種通用塑料,常見的有PET飲料瓶),熱變形溫度是70℃PPS(一種工程塑料,可以做電子元器件零件),熱變形溫度是240℃
因此,針對不同的塑料,我們需要區分對待。
怎麼區分不同的塑料?
在生活中最常見的飲料瓶和塑料飯盒,這些屬於食品級塑料製品。根據不同塑料類有15個之多的有關食品容器和包裝方面的國家標準,而且大多是強制性標準。
比較簡單的識別方式是在這些塑料製品的底部都會有一個三角標,三角形內部有數字(1~7),分別代表不同的材質。
最常見的三角標一共有7種,按編號分別是
1號塑料(PET)
學名: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脂(聚酯)
變形溫度:65℃~-20℃
用途:飲料瓶、礦泉水瓶
特點:
不耐高溫,最簡單的例子是用PET瓶裝開水,瓶身會變形,變形過程中還會釋放有害物。持續使用10個月後,也會釋放出有害物也有一部分食品罐子會用到PET,就不太建議循環使用了,時間長了不安全。
2號塑料(HDPE)
學名:高密度聚乙烯
變形溫度:43℃左右
用途:薄膜、沐浴露瓶、藥瓶
特點:由於瓶子內部很難徹底洗淨,不建議循環使用。
不過藥瓶、食品罐是我很愛收集的收納小物件,平時裝個小零食,或是出差裝點保健品,都是很方便的。
3號塑料(PVC)
學名:聚氯乙烯
變形溫度:77~90℃
用途:雨衣、建材、數據線外包材
特點:對光和熱的穩定性差,在100℃以上或經長時間陽光曝曬,就會分解而產生氯化氫(有害),並進一步自動催化分解,引起變色。
4號塑料(LDPE)
學名:低密度聚乙烯,與前面提到的2號塑料HDPE一樣,都屬於PE大類
變形溫度:32℃
用途:保鮮膜、薄膜等包裝材料
特點:當溫度超過110℃時,會出現熱熔現象(內部結構徹底改變),因此用保鮮膜包裹著食物進行加熱時,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將保鮮膜中的有害物質溶解出來。
5號塑料(PP)
學名:聚丙烯
變形溫度:100℃,熔點167℃,因此可以放入微波爐中加熱
用途:微波爐專用餐盒
特點:雖然餐盒可以進微波爐,但需要注意,有的餐盒蓋並不是PP的,所以加熱食物時需要去掉蓋子;即使蓋子是PP材質的,也建議打開,以免密封的餐盒受熱後發生爆炸。
之前水杯測評的時候,也看到幾款水杯是PP材質的,所以算是用途非常廣泛的材料了。
6號塑料(PS)
學名:聚苯乙烯
變形溫度:80~100℃,低溫易開裂
用途:碗裝泡麵盒、泡沫快餐盒、泡沫墊片
特點:
不耐高溫,易釋放出有害物
不耐酸(如:果汁)、鹼性物質,也會分解出有害物
很多泡沫製品都屬於這個材質,由於性質太不穩定,不建議循環使用。
7號塑料(其他)由於7號塑料是指除了前六種塑料之外的塑料,因此沒有固定,這裡介紹兩種平時常見的材料——PC和PMMA。
7號塑料之PC
學名:聚碳酸酯
變形溫度:130℃
用途:水杯、小家電
特點:
高透明度,但易劃傷(有劃痕)
容易溶出雙酚A,對人體有害,因此奶瓶等嬰兒用品已不再使用PC材質
7號塑料之PMMA
學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商用名叫亞克力、有機玻璃
變形溫度:80℃
用途:燈具、收納容器、建築採光板(替代玻璃)
特點:高透光性,比玻璃的加工溫度低很多,因此經常被用來代替玻璃
5.塑料製品不能暴曬,應放置在陰涼處,以免加速老化(變脆易開裂),影響使用壽命;也不能過度用力彎折,易造成內部結構的損壞而影響使用。
如何避開有害的塑化劑?
除了塑料本身會帶來一些健康風險之外,塑化劑也是其中需要特別關注的,正如開頭提到的臺灣塑化劑風波,正是由於飲料添加劑中非法添加了含有鄰苯二甲酸鹽(一種環境激素),促使很多飲料中都含有這種有害物,長期食用不可避免將會引起生殖系統的嚴重畸變。
其實塑化劑被廣泛用在塑料製品中,並且也是合乎法規的。塑化劑是一種塑料助劑,可以有效改善塑料的柔韌性,顧名思義就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比如把硬質塑料變軟變韌,不定型塑料變得更易成型等。
但有一部分塑化劑(比如DEHP、DINP、DEP等鄰苯二甲酸鹽)的分子結構類似激素,被稱為「環境激素」,長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統異常、內分泌紊亂,甚至致癌。
以DEHP為例,會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並促使女性性早熟,長期大量攝取會導致肝癌。由於幼兒正處於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發育期,DEHP對幼兒帶來的潛在危害會更大。
當然,不是所有塑化劑都有害,但鄰苯二甲酸鹽這類塑化劑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平時在選擇產品時一定要注意從正規渠道購買。
怎麼挑選和使用塑料?
既然有的塑料可能有潛在危險,那麼平時在挑選的時候,就需要及時甄別出來。我在這裡列了幾條平時可能用得上的小竅門,希望對媽媽有幫助。
怎麼選
選擇塑料製品時,有一個優先級的原則
優先選:2號(HDPE)、4號(LDPE)、5號(PP)
次優選:1號(PET)、7號(OTHER)
不選:3號(PVC)、6號(PS)
給寶寶用要注意啥
1.寶寶的水杯和奶瓶儘量不要選擇PC,有溶出雙酚A的風險。可以選PPSU(聚碸)、tritan(一種共聚酯)、PP(聚丙烯)材質的,我們之前開團的水杯就是PPSU和tritan材質的。
左邊為Tritan材質,右邊為PPSU材質
2.不貪便宜,不購買回收塑料做的玩具。
我有幾個小方法可以簡單的進行分辨:
看:顏色過於鮮豔的玩具不要買,不法廠家用回收塑料做玩具,為了掩蓋雜質,會使用鮮豔的劣質色母料進行染色;
聞:由於回收料被多次熔化再成型,免不了會有濃重的刺鼻味道;
按:按一按玩具表面的塑料部件,好的塑料都有一定的彈性,但劣質塑料就比較脆,很容易變色、有小裂紋,甚至直接開裂。
3.不讓寶寶把玩具放進嘴裡。
在不清楚寶寶手中的玩具是否足夠安全的前提下,媽媽最好能監督寶寶,不要將玩具放入口中,以免有害物進入寶寶體內。
特別是處於口欲期的小齡寶寶,什麼都會塞進嘴裡嘗一嘗,所以最好不要購買不夠安全的玩具,一般安全的玩具會在產品介紹中明確標明適合使用的年齡,以及可否入口。
4.寶寶的衣物、雨具、鞋子等不建議購買有塑料小零件的。
根據國標的規定,嬰幼兒紡織品上不宜使用≤3mm的附件,一方面是防止掉落後被寶寶誤食,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在寶寶摔倒時碰傷寶寶。
還有小女孩扎頭髮的小飾品,也需要買之前聞一聞,用手按一按,那些有異味,或是容易掉落小零件的,都不建議購買。
我們平時還要注意啥
除了跟寶寶密切相關的塑料製品要格外注意,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小習慣需要多加留意,一起來看看你做對了嗎。
1.喝完的飲料瓶,不要盛裝油、醋、酒等調味料,某些塑料添加劑是溶於油溶劑的,還有一些塑料不耐酸鹼,都有可能溶出有害物;即使不會變形,也不要長期用來盛裝熱水。
建議選擇玻璃或陶瓷材質的來盛放油、醋、酒等調味料。
2.車上不要放置塑料水瓶,由於暴曬和高溫,都將催化塑料瓶的老化,繼而釋放有害物
3.直接接觸食物的容器儘量不選塑料,而選擇陶瓷、玻璃、不鏽鋼材質的容器
4.泡沫碗(PS材質)不宜重複使用,更不能盛放果汁等酸性物質,也不能盛放高溫食物。因此有一些方便食品就要注意了,如果是泡沫碗裝的,最好不要選購。
5.塑料製品不能暴曬,應放置在陰涼處,以免加速老化(變脆易開裂),影響使用壽命;也不能過度用力彎折,易造成內部結構的損壞而影響使用。
這次查資料的過程中,一次次看到這個標題——你扔掉的塑料,是怎麼被你一口一口吃回來的!
有研究發現,1960年只有不到5%的海鳥胃裡發現過塑料,但到1980年這一比例已上升到80%,預計到2050年所有海鳥都將吃到塑料!
那些塑料被海鳥等生物吃掉後,會在生物體內分解成塑料微粒,然後通過食物鏈一點點的累積到人類自身體內。科學家保守估計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體內已經含有塑料微粒。
而且塑料的難降解眾所周知,塑料製品的降解需要1000年。
原本只是想輕鬆地聊聊塑料的簡單分類,不過事關環保大事,還是希望傳達給媽媽這個正確的觀念,也希望我們自己能給孩子從小樹立一個正確使用塑料,積極踐行環保的形象。
最後,有這方面更多經驗的媽媽,歡迎你來給我們留言分享哦!
神奇麻麻在哪裡 (ID:sqmmznl):做人工智慧的瓜媽和擁有國際視野的Cindy一起分享科學、前沿的育兒知識和時尚親子生活方式,希望我們一起做快樂美麗的媽,養健康聰明的娃!大家也可以加我微信guama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