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網民約有1650萬,其中「網癮少年」比例高達13.2%,超過200萬人;
此外,在非網癮群體中,還有約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
因此,「網癮」成了家長們最頭疼的東西。
「老師,我孩子很喜歡玩遊戲,麻煩一定多盯著點」。
「手機還是都收起來,集中管理好一些,孩子拿著手機就是玩遊戲......」
近似相同的話語裡,家長們的焦慮肉眼可見,網路遊戲似乎已經成為橫亙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頭號公敵」。
在家長會及學習課堂經常看到這樣一幕「說起學習,家長們就兩眼放光,說起遊戲,全都咬牙切齒」。
而孩子剛好與之相反,說起學習,大都興致不高,說起遊戲,全都眉飛色舞。
所以,家長與孩子之間互不理解,矛盾頻出,孩子們用盡各種辦法逃避家長的管教。
家長大聲疾呼「遊戲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發明」,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學習,還破壞親子關係。
家長無法理解,一心一意付出,傾盡心血培養的孩子,為什麼寧願沉迷虛擬的遊戲,也不願意靠近自己?
2
孩子說:遊戲裡,我是一個被允許的人
一份不記名調查中,發起者讓孩子用一句話說說遊戲有什麼好處?
沉默的甚至有點鬱鬱寡歡的小A說:「遊戲裡允許失敗,而現實不能」。
剛上初一的小B說:「遊戲讓我很輕鬆」。
上高三的女生小J也說:「遊戲裡,很平等,我是老大,我說的算」。
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吐槽著,在孩子們眼裡,遊戲近乎就是美好的化身。
通過遊戲,他們可以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會感到輕鬆自在。
「遊戲裡,我被允許」,這一回答得到其他孩子的紛紛贊同。
這的確很「扎心」,難道遊戲真的比家長更能讓孩子感到被允許,被看見嗎?
父母一句淡淡的「不滿」對於孩子而言,往往要比外人千萬句傷害的話更容易刺痛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孩子遇到事,很容易自責,當遇到不好的事情時,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關注和鼓勵來重建自信。
如果沒有這樣的支持,他們將會四處尋找,而遊戲就是那個最能接納他們的地方。
孩子們常常覺得生活裡充滿了條條框框,他們不被傾聽,也不被理解,而越是這樣,他們越是紮根到虛擬世界裡無法自拔。
記得,一個家庭教育治療師曾說過這樣一句看起來十分傷人的話:可能我們要感謝遊戲,讓好多「走投無路」的孩子,抓住了這根不高明的稻草。
3
強硬反對遊戲,並不能讓孩子更好地面向未來
一刀切的拒絕遊戲,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面對不玩遊戲和孩子學習好的二元選擇,家長想要強橫的選擇兼得。殊不知這樣只能離讓孩子學習好這個目標越來越遠。
遊戲是孩子那麼喜歡的東西,對他而言,就是一份寄託。
不管打著怎樣的名義去阻止,都會讓TA產生敵對情緒,一旦這樣,TA就會按父母最不喜歡的樣子來。
而且很多時候,父母的初心是擔心孩子學習受影響,但做出來的事卻是想盡辦法去控制孩子的玩遊戲行為。
「教育」真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不玩遊戲可能是提升學習的一個好途徑,但絕對不是唯一途徑。
4
遊戲比家長更懂孩子的需要
作為父母,不得不承認的是,遊戲策劃人在研究孩子真實需要和照顧孩子感受方面,要比父母做的多得多。
1、遊戲裡有及時的認可和鼓勵,
而生活中,背負著未來包袱的家長雖然也會鼓勵和認可孩子的成績,但往往忍不住提醒孩子不要太得意,下次繼續努力。
記住,只有盡情享受過當下快樂的人,才有動力去爭取更好的未來。
2、遊戲中會設置各種有挑戰性的角色,這些角色在現實生活中,基本很難有類似體驗。
新奇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如果孩子喜歡挑戰某個東西,只要是在可控的底線範圍內,家長做那個最能支持他的人會更有效果。
3、遊戲裡的關卡很吸引人,第一關往往都非常簡單,然後一步步增加難度。這份喜悅會激發勝利者效應,讓孩子更有興趣去接觸接下來的遊戲內容。
而生活中卻正相反,父母總用「別人家的孩子」作為目標來要求、對比、考核TA,孩子失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習成了「家長的事」,孩子是被動地往前推動。
只有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時,他/她才能樂在其中、有所作為。
所以換個角度看問題:遊戲有很大可能並不是父母的敵人,它是走近孩子、更了解孩子的「紐帶」。父母只有接納了孩子喜歡的「遊戲」,才有可能走進TA的內心。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強硬的中國式家長的傳統教育,常常只會起到反作用,除了助長逆反心理之外別無長處。
怒摔手機、硬拔網線等行為只會傷害關係,還是少用為妙,孩子推遠了再想拉近可不是買根棒棒糖就能哄好的。
如果你家孩子寧願親近遊戲也不願意親近你們,不是TA的大逆不道,是TA發出的紅色警告。父母需要真正走進TA的內心,去給TA真正需要的滋養了。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是順勢而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前提你也是他們最重要的朋友。
*
--- E N D ---
「 睡中聽
讓天下沒有為學習擔憂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