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子彈作為動能武器不可或缺的一種配件,也是戰場上用用最為廣泛,操作最為簡單的一種武器。可以說子彈是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空氣動力學以及製造工藝的一個現代科技文明的縮影。縱使子彈的出現已經歷經了上百年的歷史,但現如今它仍在越發現代化的戰爭中佔據著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是人們戰爭武器的一個首選,如今,自動化的高科技武器被應用的越發廣發,人類的戰爭形態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如今想要擊斃一名敵人,僅靠一枚或者兩枚子彈是遠遠不夠的, 對於子彈的消耗也越來越大,曾經在二戰時期,沒有2萬發子彈,是難以擊殺一個敵人的,而到了現如今的現代戰場上,想要擊斃敵人,需要的子彈數量則更多了,比如在伊拉克戰場上,以及阿富汗戰爭,擊斃一個敵人往往需要消耗20萬發的子彈。
眾所周知,火藥的起源其實與我國古代的道教的煉丹術息息相關,火藥被人們發現以後,也曾被古人所用來製作成火炮,所以在火炮領域,我國其實才是最早使用的國家,後來的絲綢之路,讓中西方文明得到了很好的交融,阿拉伯商人們成為了這之間的紐帶,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有我國最早發明的火藥技術開始被西方人所知曉,發展到 16世紀中葉的時候,各式火器就已經逐步佔領了歐洲的戰場,但這時的中西方火器都尚還能處在差不多的一個水平上,直到明朝覆滅,中國火器和西方火器的差距被逐漸拉大,雖然火藥最早是誕生於中國,但清政府的盲目自大,閉關鎖國,也讓中國就此落後於西方百年,但中國的故步自封,讓西方先進的文明,難以被中國所吸納和學習,還是當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強行轟開我們的大門時,我們才幡然醒悟。當時有先進思想的一批熱血青年和有識之士,開始想要變革,改變中國舊社會的面貌,於是便掀起了洋務運動,發現自身的差距與落後,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文明和技術,積極引進西方技術人才,開始真正屬於我們的發展崛起道路,儘管這條路我們走得很艱難。
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主要發展原則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如今,不只是我國,世界各國在其彈藥製造領域上都有了十分不錯的發展,在生產製造上,用數位化工具機代替了手工製造,生產方式的更新換代不僅可以保證彈藥的安全性,使其擁有更好的質量和更快的生產效率,還可以降低資金的投入,另外由於如今的武器已經步入了多元化發展階段,特殊子彈也開始頻繁出現在世人的眼中,就比如說我們比較熟悉的狙擊槍的專用彈,以及具有超強殺傷力的達姆彈、玻璃子彈等。當然這些子彈的生產成本比普通子彈要高出許多,因此並未在軍隊中大批量的投入生產,所以子彈這種武器,因為在戰爭中消耗量實在過於巨大,註定了它的造價不會過高。
如果大家常看槍戰片的話,一定對子彈不會陌生,子彈並不是只有單一的種類,用槍枝的類型來分就可以分為手槍彈、步槍彈、狙擊槍彈等,因為這幾種子彈所適用的槍枝類型,加上各自本身的性能不同,所以價格也有一些差別。這樣算一下,手槍彈的價格非常便宜,在美國民用市場,每發價格僅僅為兩三塊人民幣,而產量更大的步槍彈呢,價格可以說是十分便宜,每發的價格也就是兩三塊錢,比較貴的是狙擊槍的專用子彈,一發大概需要幾十塊錢,當然這種價格不過是以其生產成本和難度來衡量的市場價格,小編是這樣認為的,價格只能決定一枚子彈的部分價值,其從槍膛裡射出之後所產生的的影響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舉個例子,在馬關條約前期,一枚打在晚清重臣李鴻章臉上的子彈。
回顧歷史,那受盡欺辱的清朝時期,撇開朝廷的腐敗因素不說,中華兒女對於日本的心情必然是最複雜的,原本它也就是個東夷的彈丸小國,而且還是個要給我國王朝進貢的存在,但是就是讓人完全可以忽略的小國,屢屢將一度繁榮昌盛的清王朝「湊」的體無完膚。雖然於日本籤訂的條約佔清王朝所有條約中的比重不多,也就8個。但是就是這看似不值一提的「8個」,個個都是喪權辱國,大名鼎鼎。8個條約中,賠款條約有3個,分別是1874年的籤訂的《北京條約》,其全稱為《中日北京專條》,賠償金額簡直就是獅子大開口, 撫恤金與軍費的賠款共計高達50萬兩。1895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著名的《馬關條約》籤訂了,共計賠款2.3億兩,其中3000萬兩為「贖遼費」。而這已經是少賠了日本一億兩白銀了。這是因為李鴻章作為外交談判官,去到日本之後挨了日軍一槍,理虧的日本才答應少賠一億兩白銀。
李鴻章的原名叫章桐,字漸甫,號少荃,曾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別看他年事已高,對於西方文明,西方的制度,以及西方先進科技等等還是很熟悉的,這還要與他長期擔任北洋通商大臣的經歷有關,期間經常需要與洋人打交道,別看是北洋通商大臣,這可是一個手握重權的官職,通商、洋務、外交、海防、關稅方面的事務都需要他來打理,對於這樣一個熟悉洋人,有能力的人位高權重的肱股之臣,可以說找不出第二個比他更適合出面為國談判的人了,而當時的慈禧太后也是對李鴻章非常信任。很多人因為李鴻章同意了這些不平等條約的籤訂,對其都有非常負面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他是賣國賊,但其實在當時那樣的一個社會背景和世界局勢之下,跟列強討價還價?其實清朝根本沒有那樣的資本,李鴻章自然也是希望能夠拯救中國於水火,但也有心無力,他只是儘自己所能,在談判桌上儘量幫中國爭取一絲尊嚴。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結果以毫無準備的清王朝慘敗而告終。在面臨談判之際,清王朝派出了李鴻章去往日本馬關進行談判,當時日本直接提出向清朝索要戰爭賠款白銀三億兩, 經過幾番談判之後,都大眼瞪小眼的看著,誰都不肯讓步,談判也就一直處於僵持的狀態。但是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在李鴻章一次回旅館的途中有了轉機,就是日本激進分子小山豐太郎的襲擊了李鴻章,一聲槍響之後,一顆子彈貼著李鴻章的臉飛了過去,他國外交使者代表著什麼不用多說,這此次李鴻章在日本遭遇意外,必然會對日本的聲譽造成影響,於是李鴻章踩著點就往上爬了爬,對日本進行施壓,壓低賠款。最後,處於無奈的日本政府選擇後退一步,只要了2億兩白銀。這也就表明了,小山豐太郎送上的這一顆子彈,讓清政府少賠了1億兩白銀,而要是將這1億兩白銀放到現在的話,那可是驚呼於1100億人民幣了。因此,這枚意外的子彈被賦予了史上「昂貴的子彈」。
這顆子彈帶來的是,無數不平等條約像雪花一樣向中國飄來,在1898年4月,廣州灣被法國搶佔;同年6月,英國強佔新界;之後,中東鐵路屬於了俄國,也是99年。在清朝末尾,清朝的全部領土直接被列強瓜分佔據,99年,中國已經是列強的囊中物,只能任由別人處置。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規則,一個國家使用別國的土地的話,有兩種方式,一種的持續時間是永遠,還有一種是有期限的。但是關於永久使用權,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佔領超過100年就自動默認為永久。其實就是意味著,要是清朝廷真和列強籤了一百年,基本上就是直接把土地送給別人了,不知道會被後人罵成什麼樣。由於清政府沒有完全順應列強,爭取了99年,也讓後世有了些退路,這正是李鴻章達成的。
提及李鴻章,可謂是很多人都給予批判的態度,說他作為晚清重臣,只知道給清王朝籤訂那一個又一個不平等,還喪權辱國的條約,可實際上,單方面憑藉這一點去評價他所有的功過是不公平的。李中堂被視為晚晴時期,最傑出的外交家,他可謂是把後半生所有的力氣都放在了外交事業上,沒錯,那麼多不平等條約上都有著李鴻章三個字,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已經算是竭盡所能的為國家考慮了。可以肯定的說,清王朝之所以會籤訂那麼多的條約,就是源於晚晴時期朝廷的腐朽政治制度,貧弱的經濟基礎和軟弱的國際地位造成的,而這些顏面掃地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呢?顯然還是那以慈禧為首的滿清皇室勢力。那些為了掩飾自己無能的皇室自然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無能,也只好委屈李鴻章當個「替死鬼」。所以,對於李鴻章這個人,我們應該結合當時的大環境卻評價,或許就像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的那樣,若是讓我們去擔任他的職位,只會更糟。畢竟因為有他在,才避免了國家完全淪為殖民地,他也保住了後來中國走向崛起之路的那道橋,儘管是殘垣橋梁,也至少是有的。
時代已經改變了,中國人民已經在世界上擁有了一席之地,能夠理直氣壯地挺直腰杆,那個處處點頭哈腰,在帝國鐵騎下只能求饒,割地賠款已經成為家常便飯的中國已經改變了。逐漸成長得更加強大,堅韌,是先烈的生命和鮮血換來了這個美好的時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擁有堅韌不拔的品格,到了今天,中華兒女都站在新世紀的春風裡,新中國成立的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眼前的幸福生活值得我們去珍惜,把歷史作為前車之鑑,國恥不容忘記。列強曾經帶給中國人的恥辱我們要始終銘記於心,一刻也不能鬆懈,振興祖國的大業未來必定會落到我們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