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有這樣一個地方,那裡水天相接,那裡滿眼綠色,微風吹拂,是陣陣水聲和片片芬芳,因為地處衡南縣茅市鎮鬥山橋村,故而得名鬥山橋水庫。
鬥山橋水庫建於1966年,以前水庫旁有一個大型養豬廠,嚴重影響了水庫環境。"以前水庫可以說是窮山惡水,這大壩是土壩,周圍的山地植被破壞,水土流失也比較嚴重,環境很差。"提到過去的水庫,家住水庫附近的農戶全光輝眉頭一緊。
為了發展漁業,鬥山橋水庫過去採取養豬促養魚的養殖方法,這種模式產量高,且魚長勢迅速,個頭也都比較大,雖說從銷量來看非常可觀,但對水質和環境都造成了不利影響。
自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衡南縣委、縣政府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總體目標,強化河湖常態化管理。目前,衡南縣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整治共清理問題124處,退養3座中型水庫和230座小型水庫。
衡南縣鬥山橋水庫管理所幹部職工積極響應,主動作為,集中整治破壞環境、水質的不文明行為,通過源頭嚴控、不間斷管控的水質治理模式,開闢"人放天養"的生態魚養殖之路,致力打造"碧水養魚、環境養人"的生態衡南新名片。
"我們現在這個水庫的水質更明了,水更綠了,周邊的環境也更美了,更好了。"看著眼前這片世外風景,衡南縣鬥山橋水庫管理所黨支部書記、所長何先華喜上眉梢。
人放天養的生態魚雖然產量低了,但銷量節節高升,不僅附近百姓人人稱讚,還常常有人從幾百公裡外開車前來購買,現在一年下來總產量可達10萬公斤,年產值約150萬元。
"我吃過這個水庫的魚,現在這個比以前好吃多了,他這個肉質比較細膩緊緻,味道也很鮮美,還形成了一個品牌呢。"說起生態魚的味道,眉頭緊鎖的全光輝頓時喜笑顏開。
衡南生態魚品牌要名揚全國,更要遠銷世界,這是鬥山橋管理所全員心中的信念,在他們看來,生態魚不僅可以帶動家鄉人民致富,也讓人們在嘴品自然味道的同時,心護綠水青山。
"下一步我們要把生態養魚做大做強,帶動全縣一些水庫和老百姓發展生態養魚,把魚苗銷售到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去。"久久駐足水庫前的何先華,情不自禁地談起了自己對生態魚未來發展的規劃。
【來源:智慧衡南】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