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個朋友轉發了這篇文章給我,我讀完覺得蠻不錯,看了眼作者署名我擦這不是一碗爵士飯微信群裡的一個男嗨子嗎?詢問了一下果然是……在粉絲群然後默默地寫得比我好,可以可以,所以我立馬申請了授權轉載,也推薦大家關注CostaG的公眾號天天白話。話說一碗爵士飯接受投稿啊,寫得好的都歡迎投過來,文章、惡搞圖片、視頻都歡迎。
這是個以殺人數論英雄的異形世界,制定計劃然後作戰這個無限循環,就算換了玩家,遊戲依舊會進行下去……永別了,同為戰爭消耗品的兄弟姐妹們,如果能活著回來,那時讓我們共同舉杯
——伊歐·弗萊明於出擊前對初次上陣新兵的訓話
1979年登場的《機動戰士高達》系列可以說是日本動漫最著名的作品,歷經三十多年依然擁有巨量擁躉。然而,隨著最核心的一批高達粉絲慢慢長大,最初的少年熱血風格愈發顯得稚嫩,於是,不再中二、屬於大人的高達系列越來越受到重視。2015年末開播的 《機動戰士高達Thunderbolt》(以下簡稱《Thunderbolt》),就是「大人高達」的最新優秀作品。目前為止共兩季8集作品播出,深受好評。
《Thunderbolt》的故事發生在地球聯邦和吉翁公國一年戰爭的末期(據大神說設定與前作有些衝突,故可以看成是平行世界),在一個充滿漂浮空中的斷臂殘垣,以及不時有強雷落下的宇宙廢墟「Thunderbolt」中,由地球聯邦的官二代指揮官、無戰鬥經驗的學生兵和亡國難民組成的摩爾同胞團與吉翁公國的傷員、殘疾官兵組成的「活死人軍團」,圍繞該區域的主權展開激烈戰鬥。以摩爾同胞團的高達駕駛員伊歐·弗萊明和活死人軍團王牌狙擊手達裡爾·洛倫茨二人的鬥爭為核心,故事以殘酷而冷血的敘事手筆快速展開。不同於阿姆羅時期的「中二少年開掛狂虐邪惡大魔王」模式,這部「大人的高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戰爭的殘酷、戰爭雙方無緣由和無休止的憎惡、被殘酷現實壓垮的人性和冷血世界中的溫情。
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在《Thunderbolt》中有著其他高達作品中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在《Thunderbolt》漫畫中,原作者太田垣康男先生將主角之一伊歐·弗萊明設置為一個聽著爵士樂出擊的冷峻青年,而另一個主角達裡爾·洛倫茨則將20世紀50年代流行金曲當做心靈的溫床。通過音樂嗜好的差異展現二人的對立,成了該作重要的表現手法,正因如此,製作組特別請到了日本爵士音樂界有「鬼才」之稱,同時又精通各種曲風的前衛音樂家菊地成孔(Naruyoshi Kikuchi)製作配樂。
本文中,筆者希望對菊地成孔以及他為《Thunderbolt》所譜寫的作品進行簡要的盤點。由於第一季和第二季音樂的風格和思想一致,且個人認為第一季音樂的最終呈現效果更好一些,故這裡僅以第一季音樂為例,希望對諸君觀劇有所幫助~
出生於1963年的菊地成孔,有著一連串的酷炫頭銜:爵士音樂家、實驗音樂家、薩克斯演奏家、作曲家、製作人、樂評人、作家、音樂學院教授,菊地秀行的親弟弟等等。一句話來概括,他是日本前衛音樂界的寵兒。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菊地成孔一直活躍在日本爵士音樂界。由於他超越日本的前衛審美、波譎雲詭的創作天賦、華麗深厚的演奏技術,30多年來有一大批日本最頂尖的樂手團結在他身旁,與他聯袂貢獻了許多瑰麗多元的藝術作品,風格從傳統爵士縱深到自由爵士、融合爵士,又橫跨bossa nova, funk,流行,new age等多風格。
1992年,菊地成孔與澀谷系音樂大師河野伸等人共同建立了澀谷系流行樂隊「SPANK HAPPY」,其1995年的專輯《FREAK SMILE》在日本國內引起巨大反響,20多年之後的今天再聽,其音樂表現力仍有超前之處。2006年,他與有「日本Bjork」之稱的實驗女歌手UA合作的專輯《Cure Jazz》也讓UA的爵士造詣上升了一個高度。
菊地成孔對動漫配樂的興趣始於2012年。該年,由菊地成孔配樂的「魯邦三世·名為峰不二子的女人」大熱,菊地成孔的前衛爵士風格與魑魅美豔的峰不二子形象擦出的耀眼火花,令ACG迷第一次認識到了菊地成孔的魅力。《Thunderbolt》製作組也由此認識了菊地成孔的風格,並認定他就是《Thunderbolt》配樂的完美人選。
魯邦三世·名為峰不二子的女人,讓漫迷領略了菊地成孔的魅力
不過菊地成孔直言他並不了解高達系列,但由於《Thunderbolt》以爵士樂為中心線索,這讓他產生了濃厚興趣。不負眾望,菊地成孔也帶來了幾乎是日本最頂尖的演奏團隊:在國際上卓有成就的爵士鋼琴家大西順子,有「日本薩克斯演奏的頂峰」之稱的老牌薩克斯手梅津和時(中國觀眾對他最熟悉的可能還是其為電影版《暗戀桃花源》的配樂),日本最頂尖的新生代貝斯手永見壽久,現椎名林檎的御用長號手村田陽一等等,另外,樂曲中的薩克斯Solo的部分,全是由菊地成孔本人完成。
菊地成孔一共為兩季《Thunderbolt》創作了35首樂曲,並且為了讓音樂充分融入劇情,他還包辦了一部分音響監督的工作,親自決定哪一段樂曲在哪個場景出現。
前文提到,通過主角音樂嗜好的差異體現勢力對比,是《Thunderbolt》的一大重要表現手法。下面筆者簡要談談兩位主角所愛好的不同音樂風格。
聯邦方面的主角伊歐·弗萊明熱愛爵士,我行我素,嗜殺如命同時又冷靜沉著,他並不貪戀戰功,也對敵人沒有仇恨,他有個因失策葬送數億平民而崩潰自殺的市長父親,在極力擺脫陰影的掙扎中,他把生命的價值寄託給了爵士樂和戰爭,只有坐上Mobile Suit駕駛艙,一邊收聽隨身聽的爵士電臺,一邊屠殺敵人,他才能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為了展現這樣一個人,菊地成孔選擇了自由爵士。
給自由爵士下定義向來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與其說是一種音樂風格,它更像是個解放運動:20世紀50年代時,以Ornette Coleman為首,一群玩膩了當下爵士樂的小怪人開始對爵士樂原有的框架進行大膽地突破,John Coltrane等人將和弦與調式進一步擴大,甚至將「無調性」引入爵士樂;Pharoah Sanders等人改革了樂器的演奏方式,創造了無數金光閃閃的技法;Sun Ra等人擴充了爵士樂的色彩,印度的、埃及的顏料從此進入爵士樂手的調色盤; Charles Mingus等人打破了樂曲的結構型,樂句的編排和即興的出現更加隨意。也許是自由爵士的出現,才讓爵士樂由黑人的娛樂消遣進化為人類音律藝術的巔峰。
耀眼奪目的free jazz天才們,從左上到右下依次為:Ornette Coleman,John Coltrane,Pharoah Sanders,Charles Mingus,Sun Ra,Alice Coltrane
菊地成孔的靈感,顯然來自於自由爵士的先驅者之一Eric Dolphy:大量廣音程的使用,bebop的根基,以及聽上去好像在模仿動物叫聲和人類嘶吼的薩克斯吹奏技巧。菊地成孔結合Dolphy風格打造的自由爵士樂,冷酷,不羈,鋒芒畢露,完美結合了伊歐的冷峻好鬥和高達的強大快速。
叛逆的絕世天才Eric Dolphy,菊地成孔的靈感來自於他
在系列作品的主題曲中,高速的鼓點下,薩克斯吹奏出粗礪急促的即興solo,看似諸多不協和音的激烈碰撞,恰巧將Mobile Suit的速度感和殺戮的緊張和刺激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在「出撃用」中,非常「斯特拉文斯基」的鋼琴,冷峻不帶感情的馬林巴琴,將伊歐駕駛高達在星際廢土中上下穿梭,肆意殺戮,眼中放光的感覺,全都展現了出來。
而另一邊的主角,達裡爾·洛倫茨,同樣是殘酷戰爭的畸形產物:他溫柔安靜,善於為他人著想,在戰鬥中失去雙腿,被裝上義肢派往「活死人軍團」,其實內心一直討厭戰爭,認為奪走自己成為正常人資格的戰爭是一場噩夢,因此靠老舊錄音機中的流行金曲麻醉自己,一邊沉溺於回歸正常人的甜蜜幻想中,一邊皺著眉頭扣動狙擊槍的扳機。而菊地成孔也精心地為達裡爾編寫了屬於20世紀50年代風格的流行曲。
很有意思的是,一般來說,如果出現懷舊情節,配樂家會直接選取過去的名曲,或直接播放,或重新翻唱翻錄,這樣省力又免得展現自己與老一輩天才的差距。但是菊地成孔在這裡並沒有這麼做,他在摸透了50年代的邏輯之後,重新創作,結果,你很難聽出這樣的一首歌曲是創作於2015年還是1955年!
比如在這首 「女の子に戻るとき~The dreaming girl in me」,宛如1962年名曲The End of the World(鄧紫棋的《後會無期》就是翻唱自該曲),平淡的12/8拍鼓點上,女聲吐出淡淡的哀愁感。想想劇情中,達裡爾回想著過去的時光,回憶著自己在碧海藍天金沙灘上自由奔跑的場景,然而戰爭奪去了他的雙腿,還有甜蜜的夢。這種寂寥和絕望,偏偏用如此平淡的吟唱表現,留給觀眾的是喘不過氣來的悲傷感。
「ただ泣くだけ~Oh god, I’m alone~」算是其中唯一致敬經典的曲目。這首結構、旋律型、唱法和結構都取自於The Five Satins的「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的作品,被用到了吉翁軍殘黨眼看大勢已去,決定集體自盡的場景。這首曲子的風格——Doo-Wop在50年代風靡一時,在主旋律下,通常由3-4人以「doo wop di」這樣的無意義襯詞來唱和弦。
此外,達裡爾的歌單中,對50年代其他代表性的音樂風格也有涉獵,比如鄉村風的「あたしのカントリー・ソング~Fan of the hay~」,「月のカクテル~Martini on the moon」 中輕快的R&B。總之,菊地成孔對50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風格做了相當嚴謹的考證
劇中臺詞提到的《Tennessee Waltz》,也是風靡五十年代的爵士名曲,很遺憾沒有在本作中出現。
在接受媒體《Animedia》採訪時,菊地成孔表示,當年自己在觀看著名導演庫布裡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之前,曾經先入為主地猜測,既然是科幻題材,肯定會使用電子合成器之類,結果等看到片子,才吃驚地發現是交響樂團演奏的名曲《藍色多瑙河》!由此他體會到了運用配樂反襯作品氣氛的妙用。
在《Thunderbolt》的配樂設計中,菊地成孔把他學到的反襯哲學運用到了極致。《Thunderbolt》總體上來說是一部展現戰爭殘酷性的作品,硬派的畫作和令人絕望的情節從正面對殘酷性進行了鋪陳,而反襯的任務,主要是交給音樂去完成的。
讓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如果說第一季全4集中最抓心的情節是達裡爾被砍手,我想絕大多數人沒有意見。為了對抗強大的高達和聯邦軍,為了能讓只有四肢全無的人才能駕駛的精神力扎古發動,為了國家的勝利和軍團的生存,也為了讓貪生怕死的鼠輩活下去,軍團下令砍掉了三肢全毀的達裡爾唯一剩下的那隻手。在主刀的女主角強忍著被迫拋棄人性的痛苦,被迫剝奪達裡爾對平靜生活最後的幻想時,在達裡爾眼睜睜看著自己四肢的最後殘存部分被砍掉時,如果是你,你會配上什麼樣的音樂呢?
菊地成孔選擇了威爾第歌劇《命運之力》中最著名的詠嘆調「Pace, Pace Mio Dio(請給我安寧)」
至於有多麼強大的震撼力,我極力懇求每一個讀到這篇文字的人至少看完《Thunderbolt》的第二集,看完這個場景。請大家感受下那種極端絕望、極端悲傷但又無法擺脫命運,不堪其擾下只求片刻安寧的音樂所傳遞的情感。
類似的手法在第三集末尾也有出現。聯邦軍前方的士兵聽聞後方的旗艦遭到偷襲指揮部全滅時,在他們驚恐的話語下,其背景是一段電子合成器的模擬音,這段叫做「2050年代擬似 (フル・エレクトリック)」的曲子,運用的是20世紀50年代左右發明的電子音。單拿出來聽的話,其實都是我們如今日常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音色——收音機的噪聲、電話按鍵音、撥號上網音、脈衝音等等,全曲既沒有旋律,也沒有結構,就像辦公室裡無聊的午後。但是在劇情中,伴隨著飛船爆炸,人心惶惶的畫面,毫無規則的電子音反而營造出一種極致的不安定感——像是被扔進了黑洞一般,抓不到旋律,抓不到節奏,也抓不到自己的命運。
用安寧反襯悲傷,用平淡反襯驚惶,菊地成孔用反襯藝術為作品的情感表達賦予了強大的穿透力,這也是《Thunderbolt》如此震撼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季《Thunderbolt》的主戰場由雷霆宙域搬到了地球,兩主角也擁有了新的Mobile Suits和新的任務。配樂其依舊延續了第一季中自由爵士與懷舊流行對立的核心模式,但音樂風格更加多元,出現了重新填詞的傳統金曲(第六集最後的Feeling Good)、Swing、Bossa Nova,甚至演歌風。從整體上看,音樂似乎在第二季中佔據的篇幅更多,雖然個人認為敘事節奏及劇情設計等不及第一季精彩,但音樂質量一如既往保持在了高水平上。
《Thunderbolt》幾乎是近年來高達系列「核心向」企劃的巔峰作品,以爵士樂中最為「硬核」的自由爵士相配,無疑是天作之合;菊地成孔多元的創作能力使得作品在保持「硬核」的同時,不至於艱深晦澀、脫離畫面。Thunderbolt+自由爵士+菊地成孔,促成了近幾年來日本動漫最優秀的配樂作品之一。
目前《Thunderbolt》尚無動畫第三季製作的企劃,不過漫畫仍在連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第三季製作將會被提上日程。讓我們滿懷期待但又保持平常心地等待吧~
-The End-
操師傅私人微信:NoDanceNoSalt,請註明一碗爵士飯,我就不會對你耍流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