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屍最早由海地的民間傳說中發源而來,後來逐漸被運用到影視和遊戲等流行文化中。在遊戲裡有大名鼎鼎的《生化危機》也有萌萌噠的《植物大戰殭屍》。在影視劇領域,大製作的《殭屍世界大戰》、黑色幽默的《殭屍肖恩》、還有火遍亞洲的《釜山行》都成為經典。喪屍文化從一個小眾的cult邪典文化後來逐漸變成主流,成為最撈錢的利器之一,再到如今逐漸沒落都經歷了哪些階段呢?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下曾經風靡一時的喪屍文化。
喪屍和殭屍的區別:
首先要澄清一點,雖然喪屍和殭屍的英文都是Zombie,但兩者是完全兩種不同的物種。最簡單的區分就是殭屍是死人變的,喪屍是活人變的。殭屍是受日月精華影響而變成的妖怪。
清朝中葉著名文學家袁枚於公元1788年撰寫的《子不語》及記載,殭屍分成八個品種: 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遊屍、伏屍、不化骨。
而喪屍某些特徵更像吸血鬼,比如對血肉的渴望和被咬之後變成同類的設定。但是吸血鬼的設定其實帶著森嚴的社會等級色彩,而喪屍更多是從非洲文化裡演變出來的,沒有複雜的歷史淵源和背景,更接近活死人的設定。
不論電影的翻譯是殭屍還是喪屍,我們今天聊的範疇都是西方的喪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