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琪 通訊員 嚴麗 實習生 嚴語
1945年10月21日,長沙還處在戰火紛飛時,一位姓張的先生,因槍傷被送到湘雅醫院。醫生們奮力對這位患者進行救治,當年10月29日,他康復出院。1946年,湘雅醫院正式成立病例庫,張先生的病例,在這一年入庫保存,成為首份保存的病例。如今74年過去,這份病例依舊完好,封存在病案室中。
到目前為止,湘雅醫院病例庫已經保存了188萬份病例。從英文手寫病例,到中文手寫病例,再發展到現在的電子病例,70多年的發展歷程,這個病例庫已經成為了一個「病例博物館」,記錄著中國病例的「進化史」,也記錄者我國現代醫學的「發展史」。
館藏:
70多年的沉澱,是史料也是醫學精華
1946年,湘雅醫院一間僅28平方米的老紅樓裡,當年的醫務工作者羅天學成立病案室。在這間簡陋的房間,保存了1945年到1951年的全英文病案,最早病案可追溯到1945年10月12日那位張先生的病例。據介紹,該院現存英文病案12283份,是研究湘雅歷史文化的瑰寶,直到1951年,英文病案改為中文病案。
前期大量病例的分類、統計,以及後期保存、修復,都是巨大的工作量,到現在,病例庫已經收藏了188萬份病例。
8月22日上午,循著湘雅醫院病案管理與信息統計中心工作人員鍾彬的腳步,記者來到醫院病例庫房。鍾彬告訴記者,188萬份病例數目龐大,分別被保存在三個地方。一些年代久遠的病例,陳列的是複印件,原件因為太珍貴被存檔並封箱。
記者看到,病例庫門口有兩個紅色的古樸箱子,分出很多小屜子,每個屜子外貼著一個姓氏。打開屜子,裡面是分類的病例信息,依時間來看都是早期的患者。進入庫中,排列著多個架子,整齊地陳列著紙質病例。
「我們湖南常年潮溼,使得病例保存比較難,需要人為控制環境。」鍾彬在病例庫房走了一圈,確定裡面的環境。她表示,這些病例的保存,對環境的溼度和溫度都有嚴格要求,庫房裡中央空調的溫度需實時監測,並進行及時調控。
每份病例都非常珍貴,病例庫成立,不僅給科研和教學提供史料;現代醫學工作者還能從中總結、提煉精華,為現代醫學發展所用。
進化:
從英文手寫手繪病例,到電子信息錄入
在整齊的陳列架前,記者翻閱了「館藏」的多份病例,就如同看到一部我國病例的「進化史」。
在一份1949年的病例複印件中,醫生用清晰的手寫英文,詳細記錄著患者的信息和症狀,以及採取的治療方式。
另一份病例中,醫生除了英文描寫,還手繪了三幅胸腔圖片,肩胛骨、肋骨、脊椎骨等結構清晰可見,足見醫生專業知識的紮實。
1952年之後,中文書寫的病例慢慢增多,同時還有打字機印製的病例出現。這些病例中,醫生手繪的人體結構圖片更多了,有血管圖、四肢圖、腦部圖,甚至還有化學分子圖等。
到近些年,醫生都是電子錄入病例信息,圖片等信息也直接拍攝。更新迭代的病例,也代表著老百姓享受的迭代的健康服務。
鍾彬坦言,這些病例就像「活化石」,從早期的英文手寫,到現在的電子錄入;從最開始的醫生手繪,到現在患者症狀圖片和生物標本信息結合,不但記錄著我國病例的「進化史」,也記錄著我國現代醫學的「發展史」。
尋寶:
90歲老專家,退休後手抄病例30年
在病歷庫房中,記者遇到了一位查詢、抄寫病例的老人。日光燈照射下,他顫巍的左手秉持放大鏡,右手執筆填寫表上對應的信息。病人姓名、診斷結果、手術方法、主刀醫生……老人都用不同顏色的筆仔細謄寫、認真核對。
「這是我們的袁明道老師,幾乎每個工作日都會來抄病例。」鍾彬介紹,老人今年90歲了,是湘雅醫院心胸外科的建設者,成功實施上萬臺心臟手術,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1994年湘雅醫院成功實施中南地區首臺心臟移植手術,就是袁老師領隊主刀完成的。
上午10:08分,袁老師已抄完了2沓共200頁的病例。他告訴記者,到病例庫抄病例,從退休後就開始了,現在已經快30年了,自己非常喜歡從這些病例中總結經驗。「成功病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暴露不足,失敗病例中的一些嘗試,在未來也許會成功。」
「有用就好,只希望我們年輕的醫生能從這些病例中學到經驗 ,少走彎路,治好更多病人。」據了解,袁老師手寫的病歷記錄本,濃縮了幾十年來湘雅醫院心胸外科的病案信息。目前,他已經整理出22本記錄本,濃縮著上萬個病歷,是科室醫護人員爭相傳閱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