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青天》這部電視劇,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不過由於這劇播出來時,大家年齡比較小,因此裡面有很多情節當時都把還是孩子的我們嚇得夠嗆。
今天要說到的,就是其中一個童年陰影,也就是劇集裡的第二單元------血祭壇。
故事情節
血祭壇這單元的劇情,放在整個少包裡,都是可圈可點的。
故事講述的是,官府跟一些強人勾結,去找尋少數民族侉依族的寶藏,在此過程中將之滅族。
而侉依族倖存的兩個孩子,則在十數年以後的書院裡,對當年的兇手展開復仇計劃。
在整部《少年包青天》裡面,血祭壇作為第二個單元,跟主線的關係並不是很大,這裡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刻畫角色。
比如包拯的重情重義。
公孫策跟包拯亦敵亦友的關係等等。
因為第一單元的「名揚天下」裡,其實對於包拯、公孫策等主要角色的刻畫是偏臉譜化的。
畢竟劇集一開始,主要是交待整部劇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主線埋下伏筆,因此也涉及到八賢王、龐太師等國家重臣的戲份,留給包拯等人的戲碼雖然不少,但在塑造上依然有很多不足。
而血祭壇主要講述的是學院裡發生的劇情,雖然其中也涉及到官府相關的,但主體依然是包拯等人,且在這個單元裡也引出了主角團的重要角色展昭。
因此,單純說血祭壇這個單元事件的故事,還是相當不錯的。
作案手法
以案件的手法來看的話,血祭壇主要有三個亮點跟一個俗點。
俗點就是遇害者的死法都是跟祭壇上的石像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的「比擬殺人」,基本上但凡是推理作品的都會用到這個,沒有什麼太大的新鮮感。
不過情節上倒是可以自圓其說,因為故事背景是古代,古代人比較迷信鬼信直說,這樣兇手可以將責任推給鬼神的詛咒。
至於亮點方面,第一個是「無頭屍首」。
相信這一幕是很多童鞋的童年陰影。
說起來也是兇殘,這個手法就是把遇害者的頭部切掉(或者分屍),除了模糊掉死亡時間以外,還可以另作他用。
比如換了一件其他人的衣服,然後古代又沒有什麼DNA檢測技術,一般人都認為死的就是那個人。
第二個亮點是兇手是已經「死去」的遇害者。
誠然,在現在這個年代,兇手故意「死去」掩人耳目不是什麼新鮮的事兒,但放在20年前,還是很出乎人意料的。
尤其是兇手蒙放在這個單元裡是包拯的至交好友,而上個單元的兇手也是包拯的好友,觀眾一般都會覺得,同樣的招數不會來兩遍吧?
第三個亮點,則是兇手有2人。
事實上,大多數推理作品的案件,作案者都是1人。
一來,如果是2個兇手的話,在案件的編排難度方面會增大很多,比如與之相關的線索、人物之間的關係等等。
二來,2個兇手能做到很多1個兇手做不到的事兒,從層面上來看,其實是變相削弱了整體的推理性。
因此,血祭壇一共有主兇+幫兇兩名兇手,一個是已經「死去」的在暗中作活,另一個則是以人畜無害的姑娘形象在表面上協助,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點。
手法取材
當然,儘管《少年包青天》是很多人心裡的經典,但不少人都知道,這劇裡面的一些手法、情節都是照搬或借鑑日本推理動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或「名偵探柯南」的。
血祭壇這個單元也不例外,不過相比另一個童年陰影單元「隱逸村之謎」的全部照搬,血祭壇算是比較輕的了。
血祭壇主要的「借鑑」點有三個。
第一,其中人首分離的殺人手法,取材於金田一的「飛彈機關宅邸殺人事件」。
第二,包拯破案的一條關鍵線索---兇手蒙放跟常雨因為童年時期目睹親人被強盜強行勒死,因此對圍巾之類纏繞脖子的東西非常牴觸與恐懼。
這取材自金田一的「塔羅牌山莊殺人事件」裡,女二號速水玲香跟兇手小城兄妹的設定。
第三,蒙放跟常雨復仇的動機,是因為被害人在他們童年時期為了所謂的寶藏把他們滅族。
這裡則是借鑑了金田一的「墓場島殺人事件」裡兇手的背景設定。
這三點被搬到少包裡,除了第二點以外,其餘的也有略做改動以便符合背景故事。
在整部劇裡來說,還算可以了,起碼不是原封不動的完全照搬。
當然,除了血祭壇以外,少包還有很多單元都值得一說,這個就留到下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