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組織編寫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發展研究報告No.2》藍皮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本書由十三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上海研究院院長李培林擔任編委會主任,上海市商委總經濟師張國華擔任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上海大學教授李友梅擔任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大學、上海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數十位相關領域的專家撰寫分報告,體現出上海研究院「立足上海,著眼全國」的高端思想庫特徵。
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2019年4月,上海研究院編寫出版了國內第一本聚焦進博會的藍皮書《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發展報告No.1》,全面呈現了首屆進博會的舉辦過程與運行機制。2020年,藍皮書更名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發展研究報告」,內容和體例與第一本保持一致,由總報告、分報告兩部分構成,圍繞經貿、文化、社會、對外開放、品牌等多個維度進行選題,重點關注進博會的溢出帶動效應,以及進博會對中國及上海發展的影響。
此次出版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發展研究報告No.2》藍皮書總報告指出,當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行為愈演愈烈,地區性衝突不斷,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肆虐。儘管如此,第三屆進口博覽會仍確定將於2020年11月5-10日在上海如期舉辦,且展覽的規模、質量、結構較前兩屆都將有所提高,這彰顯了我國繼續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決心,充分體現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同時,這也向世界釋放這樣一個信號:小風浪阻止不了全球經濟融合的步伐,保護主義絕不是歷史的主流,開放共享才能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藍皮書分報告站在全新角度,不僅探討了進博會與全球治理、世界經濟發展以及新一輪對外開放之間的關係,還關注進博會促進我國智慧財產權法治建設、促進虹橋商務區建設、對上海城市外交政策實踐的影響以及進博會品牌形象塑造等新議題。同時,繼續對進博會促進國際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推進「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推動長三角一體化與自貿區建設、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提升上海城市消費能級等專題進行持續跟蹤研究。
藍皮書研究表明,進博會給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分享中國發展紅利和走向全球的機遇。從「中心-外圍」理論來看,最不發達國家處於傳統全球發展治理體系的最底層和最外圍,這些國家大都發展嚴重滯後。而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消費市場,進博會的舉辦有利於連接最不發達國家的「供給」與中國的「需求」,促進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往來,實現國家和商品多元化。未來,進博會可探索線上線下共同發展,以多城市設分論壇的形式辦展。目前,京東全球購、天貓全球購等跨境電商平臺已與美國、歐盟和東南亞國家有進口合作,實體的進博會作為國際貿易發展的著力點,境內採購商可以在進博會現場直接諮詢、體驗甚至試用產品,從而更放心地下單採購。此外,進博會還可以考慮在線下充分展示的基礎上,為國外出口企業和國內採購方搭建網上交易平臺,通過雲服務、雲採購、雲籤約等方式,彌補疫情帶來的影響,進一步拓展企業的全球機遇。
此外,進博會將會為上海的「五大中心」「四大功能」建設帶來重要機遇,助力實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美好願景。作為進博會的舉辦地,上海「近水樓臺先得月」,承接了進博會的三大效應。
一是技術溢出效應。每屆進博會擁有近百萬規模的採購商,展示數以百計的首發產品和服務,上海可以通過模仿吸收這些展品中的先進技術實現自身技術進步,並促進新的適宜技術的產生。
二是產業結構優化效應。上海企業通過對標進博會的先進技術,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業競爭力,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三是消費福利效應。進博會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可以較大規模引進世界一流產品和優質服務,從而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上海在家政、養老、醫療等方面的供應能力,促進消費升級。
據悉,《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發展研究報告》藍皮書是上海研究院智庫建設的品牌產品之一。未來,上海研究院將持續跟蹤進博會的發展動態,以每年出版一本進博會藍皮書的形式,為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建設新時代貿易強國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