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朝有小冰河時期,那同時期的歐洲有嗎?

2021-01-11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有的,雖說現在沒有比較可靠的科學推測可以表明小冰河時期的確切起止時間,但小冰河這種氣候異象是全球範圍內發生的大規模氣候變化,它逐步開始於13世紀初期,在17世紀對全球逐漸產生鮮明的影響。所以明朝末期既然碰上了小冰河時期,那麼同時期的歐洲絕對是有的。

還是先說說小冰河時期究竟是什麼,以及會給地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吧。小冰河時期相比起曾經地球上出現過的大地、水面凍結,生物滅絕的冰河時期,症狀還是相對較為輕一些。小冰河時期比起冰河時期,年平均氣溫下降幅度雖然要低,但氣候依舊會大幅度變冷。

氣候變冷所帶來的最直觀影響便是糧食減產,在明朝時期,中國古代社會依舊是以農業和種植業為主要生產方式,一旦農作物減產,百姓顆粒無收,就會引發大規模的饑荒。而一旦一個國家內部饑荒,就會想著向外拓展土地,獲取新的生產資料和生產資源——就會引發戰亂。

說到從十六世紀開始,一直到十七世紀的歐洲大饑荒,其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小冰河時期所致。先說說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時期讓明朝經歷了什麼,小冰河時期的特徵不僅是冬天大寒,到了夏季則更容易出現旱澇災害,以糧食種植為主業和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們顆粒無收,飽受饑荒災害。產業鏈的變動和人民日漸窮困的生活,直接將明朝帶著向下坡走。

而轉眼反觀歐洲的絕大部分地區,雖說正值小冰河時期,但歐洲一些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已經開始了對世界各個殖民地的掠奪。雖說歐洲特別是北歐地區,靠近北極圈,理應受到小冰河時期的影響最為嚴重。但由於當時的歐洲主要把人力物力集中在對外侵略上,本土糧食和漁業的減產對歐洲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小冰河時期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最直觀影響,內部影響就是生產力下降,而外部影響則是社會動蕩、戰爭頻發。由於社會生產資料的嚴重缺失,部分民族和國家的求生欲暴漲,從而致使他們動輒對外侵略,引發戰爭、爭奪領土和資源。

拿英國舉例子吧,正是從十七世紀開始,英國就開始走上坡路了。英國當時是查理一世在位,正打著三十年戰爭打得不可開交,但是這麼一來一去,動用了國內本就日益稀少的資源,引得資產階級終於坐不住了。查理一世上了斷頭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皆發生改變,社會生產力的結構重組,並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但我國明朝就不那麼幸運了,小冰河時期明朝最大的變故就是易權於清,這其中也有一部分小冰河時期的原因。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相關焦點

  • 明朝為何不強大,因為同期的歐洲GDP已經翻番,但明朝才三分之一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無論是在人口增長、還是在人均GDP的增長方面,中國都遙遙領先於世界,歐洲更是被古代中國各個王朝遠遠的甩在後面了,連影子都可看不見。但這種巨大的優勢,在公元11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時候逐步發生轉變,歐洲開始緊追直上,特別是在明朝時期,歐洲完全逆轉了長期落後於中國的情況,在人口增長速度和人均GDP的增長方面,遠超明朝數倍,因此當時的明朝與歐洲相比著實算不上強大,那麼歐洲是如何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完成對明朝的反超的呢?
  • 歷史上的四次小冰河時期, 直接導致四個王朝的滅亡
    ,強大的明王朝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後面有個幾次中興,但是仍然無法徹底振興明朝昔日的強盛,特別到了萬曆十年後,萬曆皇帝竟30年不上朝,不理朝政,有人說,明之亡實亡於萬曆。  什麼叫小冰河時期?  小冰河時期的氣溫極度寒冷,北方大旱,導致了田地荒廢,糧食產量驟然下降,直接摧毀明朝。老百姓沒有飯吃,自然是要造反,崇禎皇帝即位後,各種天災不斷,導致明朝失去賦稅來源。
  • 明朝有多強大?英女王曾寫給萬曆皇帝的一封信,暴露了差距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歷史上的一位至高無上的女王,她同是還是法國名義女王,故而伊莉莎白一世受到了兩個國家的尊敬和愛戴,堪稱歐洲歷史上的為數不多的地位尊貴的女王了。再加上,同時期,歐洲的文化也發展到了顛覆,其中不乏有莎士比亞培根等文學家。更是給伊莉莎白一世統治的時期,增添了魅力。
  • 淺析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與同時期明朝服飾的比較
    其實中西方的服飾在文化歷史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隨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兩者在相互碰撞中必然會產生變化。而且兩者之間在碰撞中甚至產生了相互融合的跡象。因為明朝和西方的文藝復興屬於一個時期,但是由於兩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不同,所以才創造出了不一樣的服飾文化發展。
  • 太陽黑子恐將致地球再次小冰河,上一次小冰河導致清軍入關
    如果太陽黑子長時間消失,此時就會進入蒙德極小期,這是因為英國天文學家蒙德發現,地球上1645年至1715年太陽黑子較小,而這個時期有被認為是地球最冷的時期,明清小冰期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實際上的小冰河,前後歷時500餘年的氣候變化過程的總稱。明朝的小冰期到底是怎麼回事?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下一次小冰河時期是啥時候?憑現在的科技發展挺得過去嗎?
    地球因為自己有傾斜角的緣故,在不同時期總會離太陽忽遠忽近。而太陽又是地球唯一的能量來源,因此在遠離太陽的那段時間內就會進入氣溫驟降的時期,距離人類上一次的冰河時期已經有兩百多年了,很多人都在擔心距離下一次小冰期的來臨還有多久,我們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但是遇上時代變幻誰也說不清楚。
  • 三百年前小冰期給歐洲進入近代社會,中國卻停滯在中世紀時代!
    三百年前中國明朝小冰期的時候,很多人悲哀小冰河時期給西方的歐洲帶來了社會變革,進入了近代社會,東方的中國卻一直都是停滯不前!請大家關注三百年前東方的明朝與歐洲的英國同在十七世紀四十年代發生的歷史事件。十七世紀四十年代,清朝代替明朝統治在東方亞洲的中國,正處在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就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同一時期,1644年四月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標誌明朝在中華大地統治的結束。隨後,在1644年五月,清軍入關入主中原,標誌著清朝在中國統治的開始,又一個封建王朝統治輪迴的開始。
  • 美媒:冰河時期地球究竟有多寒冷?
    參考消息網8月27日報導美媒稱,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將上一個冰河時期——即所謂的末次盛冰期——高峰期的平均氣溫確定在46華氏度(約合7.8攝氏度)左右。末次盛冰期發生在大約2萬年前,當時是一個寒冷時期,冰川覆蓋了北美、歐洲和南美的一半地區以及亞洲的許多地區,而適應了寒冷氣候的動植物群蓬勃發展。領導這個團隊的亞利桑那大學的傑茜卡·蒂爾尼說:「我們有很多關於這個時間段的數據,因為人們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但長期以來,科學一直希望得到的答案很簡單:冰河時期究竟多冷?」
  • 太陽內部持續變白,地球或再次經歷冰河時期,人類有辦法度過嗎?
    文/行走天涯太陽內部持續變白,地球或再次經歷冰河時期,人類有辦法度過嗎?那為什麼地球突然就對人類不友好了呢?其實科學家早就已經對人類發出了多次的警告,只是人類一直都沒有打起12萬分的警惕之心而已,這是因為人類發展的速度太快了,人類一直都在不斷地從地球上掠奪資源。同時還排放出了很多具有汙染性的氣體到大氣中,使得地球的環境一直都在持續的惡化之中。
  • 為何日本鐵炮的質量遠好於同時期明朝的火繩槍
    金屬管狀火器是古代中國的發明,這一點在國際上還有爭議,不過至少中國是火藥武器的發源地這一點已經得到公認。從宋朝的萌芽到元朝的初步定型,然後到明朝的百花齊放,中國本土火器的獨立發展進程很清晰,不過到了明朝中期西方殖民者勢力到達東亞海面後,西方相對先進的火器技術的擴散難免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造成了很大影響。
  •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地球經歷過很多更極端地環境,剛誕生時遍地都是巖漿與噴發的火山,曾有過下了兩三百萬年的大雨,也曾氣溫升高到完全融化掉南北兩極的冰面。 所以人們對於環境的關心歸根結底是在關心自己,而環境也對人類的社會活動影響深遠,就有論調認為明朝亡於小冰期。
  • 明朝小冰河時期,間接導致中國人口銳減一半,專家:已經算少的了
    不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贏來了中國歷史上第4次小冰河期。大致在公元1420年到1900年期間,持續了近500年的寒冷氣候,不但深深地折磨著朱由檢,也令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小冰河期會導致全球氣溫大幅度下降,糧食產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便是災民、災害的不斷增多,大量人口銳減。
  • 17世紀時,巔峰時期的滿清八旗如果西徵,有可能徵服歐洲嗎?
    因此,毫無疑問的是,17世紀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清朝八旗兵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軍隊之一。因此,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17世紀時最強的八旗兵,如果大舉西徵,有可能徵服歐洲嗎?當然不可能,這種假設本來就是痴人說夢。第一,17世紀的發騎兵戰鬥力固然不弱,但是,此時的八旗兵卻並不具備遠徵的可能。
  • 2050年地球第二個「小冰河」時期將來臨?形勢或許非常嚴峻!
    有報導稱太陽在未來的三十年內,會慢慢地變暗,要是這樣的話,地球就有可能會進入短暫的「小冰河」時期。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了,有科學家已經推算出未來的事情了,他認為在2050年就會迎來冰河時期,到時候太陽就會進入安靜期,輻射能力會有所減弱。
  • 那地球咋辦?科學家:或將進入「小冰河」時期
    那地球咋辦?科學家:或將進入「小冰河」時期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想必不用多說,大家都非常的清楚,人類不可一日無太陽,而地球也不可一日無太陽。不過太陽已經照射地球這麼多年了,總會有那麼一天要休息的。但是很顯然,太陽如果真的要休息了,可能就是地球災難的開始。
  • 明末「小冰河」到底多嚴重?大運河冰凍三尺,廣州連年暴雪
    這篇文章,比著要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明末「小冰河」到底多嚴重?吳淞江冰凍三尺,廣州連年暴雪。說到天災,當代生活的大部分人可能想到是汶川地震,但對天氣影響帶來的天災是沒什麼感同身受的。而在明末清初發生的「小冰河時期」,可以說因為災情過於嚴重,間接推翻了一個大統一王朝,民間更是民不聊生。那麼,「小冰河時期」到底有多久?到底有多嚴重了?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有那麼一點興趣,那不妨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中國科技為什麼會在明朝開始落後於西方
    英國有個學者叫李約瑟英國有個學者叫做李約瑟,他提出了一個嚴肅而又深刻的問題:為什麼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其他文明?這就是非常著名的李約瑟之謎。的確讓我們國人很慚愧,這樣的問題居然是由一個英國人提出,於是我們不得不去認真思考,我們中國的科學技術為什麼會在十七世紀開始衰落。
  • 「中國長城」真有用嗎?美國教授一針見血:長城害慘了歐洲
    秦朝滅亡之後,每個朝代都適當地修建了長城,其中以明朝為主。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幾乎都是明朝的長城遺蹟。根據高科技的詳細測量,明朝的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而秦朝最早的長城,恐怕是這個的數倍以上。可是這麼長的長城,在清朝時期,卻被認為是好大喜功的無用東西。
  • 明朝巔峰時期軍事實力有多可怕?不僅有火炮,還有軍艦
    縱觀中國歷史長河,每個朝代都有興盛衰敗的時期,決定每個王朝的實力是由國家軍事和國庫經濟、百姓繁榮來決定的。但今天說的這個王朝巔峰時期,軍事實力可排世界第一。因為朝代的軍事都是由冷兵器刀劍為主,但是我們都知道在明朝的時候,就引入了殺傷力極大的熱武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大炮和火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