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頭」是臺灣野柳公園最負盛名的景觀,臺灣旅遊業的一張名片。
野柳,這是一片極為奇異的海岸。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野柳,都有一種獨特的野性美,一種不會讓任何人挑剔的美。而這裡的奇巖怪石,都是歷經千萬年不斷地接受海水及海風的洗禮,才被雕琢成今日這番絕色之姿。
由于波浪的差異侵蝕、巖石風化及海陸相對運動等地質作用的影響而產生了臺灣野柳這一舉世罕見的海岸地貌景觀,180個蕈(xùn)狀巖,屹立成群……
據地質學家的研究,在600萬年前、或是在2000萬年前,由於地球造山運動的擠壓,野柳的兩側出現了兩道斷層。原來的海底被擠壓凸出地表,經過海水日夜的衝擊,歷經風吹雨打之後,破碎的斷層帶便凹入內陸形成海灣,中間突出的部分造就成今日的野柳海岬。岸邊則產生了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經由海水不斷地衝刷、東北季風不停地吹拂,將原本沉寂海底的海中古生物的堅硬結核風化出來。
當周圍的軟巖層被侵蝕之後,呈現不規則狀的結核便露出地表。人們驚嘆之餘,依照石頭的形狀為之命名,遂有蜂窩巖、豆腐巖、蕈(xùn)狀巖、風化窗、姜石等世所罕見的地理景觀。
蕈狀巖的「頸部」有長有短,有的甚至基本上就沒有頸部。
蕈狀石是野柳最具代表性的地形景觀,尤其是「女王頭」雍容尊貴的形態,早已成為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徵。女王頭本身就是一個蕈狀石,形成原因和其他蕈狀石大致相同。由於它的頸部修長、臉部線條優美,神態 像極昂首靜坐的尊貴女王,大家才特別稱它為「女王頭」。已經有四千年,舉世罕見。
蕈狀巖(女王頭)形成過程分為三階段:
1.巖層間有兩組破裂的節理,大致垂直於海平面,於是海水容易沿著節理侵蝕,而形成一列列類似柱子的巖柱。
2.巖柱的上層是含鈣質的砂巖層,比下方的巖層較堅硬,在同樣的海水波浪、季風及烈日等共同因素作用下,發生了差異侵蝕,上方鈣質的砂巖層較耐侵蝕,而下方的巖柱較容易被侵蝕,久而久之,形成上粗下細的蕈狀巖。
3.蕈狀巖受到持續的板塊擠壓作用,逐漸隆起而脫離海水面,一旦脫離海水面受到不斷進行的風蝕、雨蝕等大自然作用,便慢慢形成現在所見的蕈狀巖,而且會繼續接受大自然的雕塑。
目前,女王頭擺脫海水侵蝕進入風化作用階段,脖子越來越細,頭也慢慢變小,已經變得十分細弱。地質學家推算,依照目前風化速度,「女王頭」頸部大概還可以堅持10到20年,一旦遇上大地震、強風,「女王頭」很可能會因此折斷。
地理可以這樣命題:
【經典考題賞析】
下圖是臺灣旅遊業的一張名片—女王頭(蕈狀石)。她大約4000歲,頭部可以找到海洋生物化石。讀圖,回答1~2題。
1、酷似造型地貌景觀「女王頭」的形成過程是
A、流水侵蝕—沉積作用—地殼抬升
B、外力侵蝕—沉積作用—地殼抬升
C、地殼斷裂—地殼抬升—化學溶蝕
D、沉積作用—地殼抬升—侵蝕風化
2、小明在「女王頭」附近撿到一塊巖體標本,製成薄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及測量,並判斷其為砂巖(沉積學家們通常將砂劃分為粗砂:粒徑2~0.5mm;中砂:粒徑0.5~0.25mm;細砂:粒徑0.25~0.0625mm,由這樣的砂形成的巖石就是砂巖)。那麼觀察到的巖石薄片最接近(圖下方為比例尺)
A、A B、B
C、C D、D
3.[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新北市萬裡區,經過千百萬年的風化、侵蝕作用,逐漸形成 了海蕈狀巖、蜂窩石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其中「女王頭」(蕈狀巖)是該公園最具 代表性的景觀,如圖所示,但它修長的脖頸已經變得十分細弱。地質學家推測,「女王頭」頸部大概還可以堅持10到20年,一旦遇上大地震、強風就可能會折斷。
(1)指出野柳地質公園「女王頭」旅遊資源的主要價值。
(2)近年來圍繞「女王頭」如何保護爭議不斷,請你就「女王頭」的保護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議。
答案與解析:
1、D 2、B
解析:第1題,材料中提到「女王頭」頭部可找到海洋生物化石,說明該石是沉積巖,是受到沉積作用形成的,且位於海洋中,後受到了地殼的抬升露出地表,受外力的侵蝕形成該種形狀的石頭,故D項正確。
第2題,組成砂巖的碎屑的粒徑為0.1—2毫米左右,圖中A、C、D項的比例尺太小,表示的實際物體過大,與實際不符,故B項正確。
3.(1)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等。
(2)採用先進技術,補強女王頭結構強度;設置隔離護欄,禁止遊客近距離接觸女王頭;設置防風沙設施等。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旅遊資源的價值和旅遊資源的保護等知識。
(1)野柳地質公園「女王頭」,屬於地質作用形成酷似景觀,因此具有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等。
(2)由材料分析可知,該「女王頭」的脖頸已經變得十分細弱,但是風化、侵蝕作用還在不斷進行,因此為了防止折斷,可以設置防風沙設施,也可以技術措施,補強女王頭結構強度;同時,為了防止人為的接觸,可以設置隔離護欄,禁止遊客近距離接觸女王頭等。
知地明理
歡迎關注與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源
您的關注就是對葫蘆娃的支持
微信號: L1228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