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的故事猶如道不盡的濤濤大河,綿延數千年仍為世人津津樂道,其中最受世人崇敬的歷史人物之一便是諸葛亮,諸葛亮前半生閒雲野鶴、淡然自得,受主君三顧茅廬之大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的卓越功勳,在成都武侯區為其修建了武侯祠。
武侯廟的正門額是「漢昭烈廟」,劉備於公元223年因病成為白帝城後,埋葬在這裡,也就是我們口中的惠陵,據漢制,陵必有廟,漢昭烈廟的前身先主廟誕生, 南北朝時期,後輩在惠陵旁邊建設了武侯祠, 那時,武侯祠成為文人墨客到訪的旅遊勝地, 杜甫留下了《丞相祠堂在哪裡找,錦官城外柏森森》的千古佳文, 明代,蜀獻王朱椿認為「君臣宜一體」,將武侯廟和先主廟合併為一座,被稱為「漢昭烈廟」。
武侯祠位於成都市武侯區,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被蜀漢後主劉禪追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將其祠廟尊稱為「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祠祠,大眾對諸葛亮的崇敬程度可見一斑。
園內豎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有名的通是東側碑文廊內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碑, 這塊碑是唐代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由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的哥哥)寫的,是名匠魯建刻字、文章, 書法、刻技一流,後世稱為三絕碑。
大廳的正方額頭是用現代文學家郭沫若問題寫的,筆力雄健,雲流好,如諸葛亮的一生,清風平坦,不謙虛,聰明。
現在的武侯祠分為三國史跡區、錦裡民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三個板塊,不斷的遊客經常擠這裡,園區內的石像、雕塑、額頭已經過了一千年的時間,也沒有一點老臉,一代年輕人給這裡注入了無限的活力。
先主弘毅慷慨,知人待士,蓋高祖之風,英雄器焉, 武侯祠設有《三國志》作者陳壽為劉備立的傳書,白色筆跡清楚地表現了劉備起伏不定的一生,為後人理解漢昭烈帝提供了直觀的史料。
除了《先主傳》,武侯祠的「前出師表」石碑也是世界聞名的, 據說當時嶽飛的領導來南陽武侯祠的時候,在拜讀《出師表》的過程中被感動,禁不住流淚,第二天飛雲寫了《出師表》, 成都武侯祠的「前出師表」石碑是根據嶽飛所書「前出師表」製作的拓碑,由20速長63釐米、寬52釐米的方石構成。
祠內亭臺樓閣,竹影深邃,各種飽和度高的顏色完美融合,在迷茫的疏影之間隱隱聽到清風打動枝葉的聲音,置身其中,躁動不安的心漸漸平靜下來,
長花園的牆延伸得很遠,好像沒有永遠的著陸點, 斑駁的光影直接照在橙色的牆上,馬上拍攝是延禧攻略的極寒色調。
武侯祠園內的綠樹蔥鬱,寧靜幽深,偶爾能聽到鳥的滴答聲,光線穿梭在樹葉的縫隙裡,刮著清風,地面上只剩下美麗的光影。
時間夢華,明媚的五月天總是讓我想起甜蜜的鄉村生活,園區內的松檜梧竹、小橋流水、靜悄悄,天空耀眼的太陽一點也不吝嗇,密集地照在這千年古祠之間,其中的遊人也無意識地被這份安寧感動,惟願時光能慢一點再慢一點。
旅行不只是為了逃避生活的苟且,更是為了認識旅行本身,小編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