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廣州天河城電影院裡,包場觀看偶像王俊凱參演的電影《長城》的粉絲們。
12月18日上午,廣州天河城西門,王俊凱的粉絲們在應援活動海報上簽名。
廣州天河城電影院裡,前來觀看《長城》的王俊凱粉絲自拍留念。
11月28日,伴隨著國內偶像團體TFBOYS的成員易烊千璽生日會的結束,由粉絲們自發組織、持續近半年的「應援大戰」告一段落。這一次,吸引了眾人目光的,除了被應援的主角,還有這群似乎無所不能的粉絲們。
她們不可思議的熱情和潛在的經濟價值一起,被置於放大鏡前、鎂光燈下。
很多人訝然於她們的存在。但她們從來就不是處於異次元的「群體怪物」,她們屬於暗藏於我們身後的那片江湖。
在這裡,有林立的「幫派」,有默然的規矩,也有屬於她們自己的快意與恩仇。
粉絲
因為喜歡,所以不累
「有一次要追活動,我工作超級忙,去了現場當天就得趕回家。想要多呆一會兒,就買了通宵火車回。早上6點多到,然後就直接奔去單位上班了。」小銀說,每次跟偶像行程,與體會到的快樂相比,追蹤時的疲累似乎已不值一提。
兩年前,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蘇蘇,偶然被綜藝節目裡表演搞笑版廣播體操「擺擺舞」的14歲男孩王源吸引。那一年底,學廣告營銷的她被朋友拉進了剛成立不久的王源個人粉絲應援站———騎士站。如今,她是這個擁有20多萬微博粉絲、在圈內極具威望的粉絲站的主力,同時也是工作一年的廣告業從業者。雙重角色,讓加班成為她生活中的家常便飯。
「之前韓流很火,身邊喜歡EX O (韓國組合)的朋友很多,所以稍有關注。」蘇進入騎士站其實也是個偶然,「一開始拉我進去以為只是簡單做個設計什麼的,沒想到慢慢地越做越多。」比起一般粉絲,既是「老粉」又做廣告營銷的她,對T FBO YS現象有著更「專業」的看法。「我覺得觀察飯圈(即粉絲圈)能學到蠻多東西,一些粉絲經濟模式在工作中和品牌客戶溝通科普,他們都覺得很新鮮。追星這個領域,早就不是大家理解的那麼膚淺了。」
「之前公司剛好接到過一個由T FB O Y S代言的快消品牌的線上營銷案子,活動策劃需要基於粉絲心理做方案,我作為粉絲提了很多建議,最終獲得了不錯的效果。這個方案還獲得了業內獎項」,蘇蘇笑稱,「畢竟圈子不能白混」。
不過,多數時候,這種後來衍生出來的獲得感與理性反思並不是粉絲們的初衷。「一開始是覺得可愛,長得帥,到後來喜歡的地方太多了……」T FBO YS資深粉絲小舸說。
喜歡,這個樸素卻又複雜的情緒是她們成為粉絲的最初理由,也是她們堅持的動力。「熱情是個奇怪的東西」,在自製的一部紀錄片裡,T FBO YS粉絲們這樣說。
10月28日,T FBO YS成員之一易烊千璽生日前一個月,上班族筱昀自己出資為易烊千璽投了一個月的地鐵燈箱慶生廣告。廣告牌位於她所在城市的熱門商圈,緊鄰學生族常去的購物廣場。負責該地鐵燈箱廣告的公司確認,這個廣告一個月的投放費用超萬元。
「我之前對T FB O Y S比較路人,但去年底看了《全員加速中》,對聰明、有活力的千璽印象特別深刻。跨年時,千璽的舞臺表演一下就擊中我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除了投放廣告,最近這半年,筱昀還多次參與易烊千璽粉絲站組織的應援,「(千璽)始終給我們展現最好的一面,從不讓我們失望。所以我們也要給他最好的」,她說。
「就是長得順眼,符合我的喜好」,粉絲丸子對T FBO YS另一成員王俊凱的喜愛溢於言表。「我之前是韓飯(喜歡韓國偶像的粉絲),因為歐巴們遙不可及,距離太遠,見面成本也高。但我在北京,見到小凱的機會比較多。」90後丸子自嘲自己在飯圈中已算「太老」,因此不會過分瘋狂。「工作壓力大時,見到了小凱,就會覺得很開心,又有力量回去工作了」。
「不怎麼累,因為喜歡」,在另一個T FBO YS粉絲站做前線的小銀告訴南都記者。前線是粉絲站的重要角色,主要負責跟隨偶像行程並拍攝獨家圖片,一般需要粉絲有足夠精力、拍照能力與一定財力。身為建築師的小銀說,她平常主要利用周末或假期來跟活動。
「跟行程可以看到他們,屏幕上看到的可能更像是合格偶像,什麼都好。現實中看到的他們,更真實更生動,也會耍帥,可愛,害羞,緊張……」小銀說。「有一次要追活動,我工作超級忙,去了現場當天就得趕回家。想要多呆一會兒,就買了通宵火車回。早上6點多到,然後就直接奔去單位上班了。」小銀說,每次跟偶像行程,與體會到的快樂相比,追蹤時的疲累似乎已不值一提。
應援
追星背後,也有準則
「首先,我不會去打擾偶像的私人生活,也不會去擾亂公共場合秩序。然後,我也不會讓追星影響我正常的生活,我從未怠慢過我的工作,花費也一直是自己承擔」。
作為國內獨一無二的少年偶像團體,T FB O Y S以光速躥紅。
官方資料顯示,2013年8月6日,由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三個平均年齡僅13歲的初中男孩組成的T F B O Y S正式出道。2014年3月,組合發布首支單曲《魔法城堡》,4月即在第二屆音樂V榜年度盛典中獲得中國內地「最具人氣歌手獎」和「音悅直播人氣歌手獎」。
2014年5月31日,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將首次亮相電視螢屏的T FBO YS定位為「國產原裝正太組合」,並將之與韓流人氣偶像相提並論。這次出演,標誌著T FBO YS正式從小眾粉絲圈進軍公眾視野。
這一期節目大獲成功,圈粉無數。百度指數數據顯示,在節目播出後的一周即2014年6月1日至7日間,T F B O Y S的搜索指數達到史無前例的最高點,周平均值近29萬。也就是在這一時期,T FBO YS的團體及個人粉絲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國產原裝正太組合」,這個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的標籤,很好地概括了T FB O Y S走紅的原因。本土化的「原裝材料」,混合日韓偶像工業的訓練模式,鄰家弟弟的親近感與養成系偶像的陪伴情懷,讓T FBO YS這個偶像產品,成功迎合了大批粉絲的口味。
「最早,他們(TFBO Y S)公司自製了一部系列短劇,並投放在了b站(嗶哩嗶哩動畫網站)上。小正太(指年幼的男孩子)的純天然演出很萌,吸引了二次元(主要指日本動漫)愛好者的關注。這批人通過強大的產出能力,把T FB O Y S安利到了微博上。通過《快樂大本營》,T FB O Y S圈了更多的粉,屬性也不再局限於二次元,更多的韓飯及其他粉絲也加入進來。」蘇蘇介紹。
與之類似,T FB O Y S粉絲的應援文化,也是一種獨特的混合嫁接成果。
「應援」一詞來源於日語,本意為加油、支持,最初與體育運動關係密切,隨後在娛樂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應援團成員參與偶像的演唱會,表現設計好的集體動作,以親身參與推動現場氣氛達到高潮。不過,與日本的應援團文化相比,韓國的偶像娛樂產業真正將粉絲應援文化推向了極致,形成了今天國內粉絲圈所熟悉的「韓圈」(即韓國粉絲圈)應援模式。
與之形成對比,此前國內偶像圈的應援文化相對低調。而T FB O Y S,便像是這個圈子一個有意義的「試驗品」。部分原本分屬日韓偶像圈內的粉絲,轉投更可接近的T FBO YS,也順手拿來了他們已輕車熟路的應援文化。自成體系的日韓圈粉絲法則,嫁接在還不太成熟的國內追星土壤上,造就了令很多人瞠目結舌的國產應援之花。
「TFBOYS生日應援,粉絲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揮金如土」、「壕氣沖天」,是很多人對T FBO YS的應援粉絲的印象,也讓很多路人知道了誰是T FBO YS。
「T FBO YS是第一次認真追的偶像,以前追的那些,我都覺得自己反正是個可有可無的小粉絲。但T FBO YS就像鄰家弟弟,18歲以前,他們的每一步都讓我覺得很珍貴。因為那些最真實、最值得回憶,沒有那麼多娛樂圈的套路。我們就想看他們長大成不無聊的大人,有一種媽媽的心態」,比T FB O Y S大不了幾歲的小銀笑稱。
「我覺得追星是一件理智的事情,不能因為某些年紀太小的粉絲的幼稚行為,就讓整個追星這件事來背鍋。首先,我不會去打擾偶像的私人生活,也不會去擾亂公共場合秩序。然後,我也不會讓追星影響我正常的生活,我從未怠慢過我的工作,花費也一直是自己承擔」,小銀一改之前的活潑,頗為嚴肅地向記者表露自己的「追星準則」。
幫派
應援江湖,「幫派」林立
名目繁多的粉絲站,來源於「屬性」不同的粉絲。不同粉絲,總體來說可分為三大類:團飯、唯飯與雙擔飯。他們像樹葉,依託於喜愛的偶像這個主幹,繁茂生長。
如果說粉絲團體就是一片江湖,粉絲站就像江湖裡林立的「幫派」。
它們是由部分擁有相同喜好的粉絲們聯合成立的小型後援組織。與貼吧、Q Q群這些相對規模龐大的開放性粉絲論壇相比,它更加小巧、有序和專業。據南都記者觀察,一個關注度過萬的粉絲站,成員構成通常相當穩定。
一般,粉絲站由個人或2-3個人策劃組建,初創時就會定下職責、基調,要麼是整理髮布偶像圖博、信息博,要麼是專注粉絲應援的應援站。大部分粉絲站,會發展為核心成員10人左右的集體站。其中,每個成員分工不同,如有管理微博的文案寫手,有負責宣傳製圖的美工,有負責跟蹤、拍圖的前線,也有負責活動策劃操作的執行人等。看似成本低、門檻低、任何人都可建立的粉絲站,後期維護和運營中卻要耗費大量精力、財力。有威望、粉絲量眾多的站子,就像是擁有獨門絕技的武林高手,出圖質量、海報設計、活動策劃等「專業」技能都讓普通粉絲望塵莫及。
以策劃今年廣州「小蠻腰」生日應援的王源騎士站為例。資深粉絲小舸介紹,在粉絲圈內,騎士站一直以應援而聞名。蘇蘇介紹,一般偶像生日應援從生日前幾個月就開始籌備。前期,粉絲站內成員會首先進行大量頭腦風暴。初選創意方案之後,需要和相關的媒介如廣告投放媒體初步溝通。在確定執行的可能性後,一個項目才能正式確定下來。接著,便是具體操作,如審批談判等。「這次的『小蠻腰』項目比我們以往任何一個項目都耗費精力,尤其是審批環節,前後草擬的文件大概近百份。投放在『小蠻腰』上的每一個詞都需要詳細的背景說明,涉及的藝人姓名和作品版權都需向經紀公司授權。難度確實非常大,最後做下來,負責溝通的站員都在自我調侃,將來再也不怕任何談判和文書審批了。」蘇蘇說。
一個粉絲站有這樣完善的流程規劃,儼然一個專業的廣告公司。
再以王俊凱參演的電影《長城》為例。影片定檔12月16日上映,11月初,王俊凱的多個粉絲站便推出包場應援。這些站子的微博上會公布包場計劃海報,並公示參與城市粉絲Q Q群。據微博王俊凱微吧統計,截至12月15日,粉絲包場預告覆蓋133個城市,共計526場。12月17日晚8點,萬達集團官方微博發布消息,上映不到48小時的《長城》票房已破3億。「就我們可能都貢獻一億啦」,一位粉絲猜測。
「在我看來,其實做站子就是一份工作了」,負責T FB O Y S某粉絲站管理的小靈對南都記者說。「它不僅僅需要技術型能力,如做海報、剪片子,更需要較強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處理危機的能力。所以站子裡的核心成員一般都是『大學黨』以上」。
名目繁多的粉絲站,來源於「屬性」不同的粉絲。不同粉絲,總體來說可分為三大類:團飯、唯飯與雙擔飯。所謂團飯,即喜歡T FBO YS這個組合的粉絲,理論上來說,團飯對於三位成員的喜愛程度應不分高下。唯飯,即只喜歡組合內某一特定成員的粉絲。雙擔飯則是喜歡其中某特定兩名成員的粉絲。
當然,這些細分出來的組織成員,都是一個個獨立的粉絲個體。他們像樹葉,依託於喜愛的偶像這個主幹,繁茂生長。
包場應援、生日應援,圈外人認為飯圈出手豪氣而瘋狂。資深娛樂記者、公眾號「嚴肅八卦」創始人蘿貝貝認為,看似瘋狂的粉絲應援實則可以理解。「這種現象在韓飯圈和日飯圈一直都有。過去沒有網際網路,大家也會加入歌迷會,買明星不乾膠。如果當時有足夠的通信手段,粉絲同樣會聚集到一起表達對偶像的感情。大家都應用平常心來面對,粉絲怎麼表達對偶像的感情都無所謂,不要妨礙他人和明星本人就行,會不會干擾個人生活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但每個人群都是很複雜的,沒必要因為小孩喜歡偶像就覺得他們是異類」。
恩怨
暗自較勁,競爭共存
彼此宣稱著「老死不相往來」的唯飯,其實私底下也在默默關注對方行動。資源與人氣,這些娛樂圈裡紅與不紅最基本的衡量指標,也是粉絲間暗自較勁的源頭。
應援粉絲的分化與矛盾,也被看作是她們不理智的證據之一。
T FBO YS出道初期,粉絲圈內喜愛整個團體的團飯———「四葉草」明顯佔據著主流。但很快,隨著T FB O Y S的迅速走紅,飯圈開始出現分化,唯飯開始成為絕對主導。
「現在T FBO YS的粉絲構成裡,最大的、最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基本上是唯飯。團飯和雙擔飯的存在感相對弱一些。唯飯的競爭,又使得相互之間產生危機感,而這種危機感拉攏了更多的粉絲進來,於是群體就壯大了」,蘇蘇分析。
粉絲群體的龐雜,喜歡成員的差異,急速養成的本土應援文化裹挾著T FBOYS的粉絲圈進入一種複雜、異化的狀態。團飯與唯飯偶爾對立,偏心的團飯被嘲諷為「批皮」,雙擔飯成了兩面都不討好的牆頭草。也有粉絲曾無奈地表示「這個圈子太複雜了、太亂了」甚至是「太恐怖了」。總有粉絲擔心,一點點的言辭不當就會為自己、偶像以及自己的粉絲圈「招黑」。
「粉絲都是看不得自己的偶像受一點點委屈的。T FB O Y S三個小孩都是未成年人,所以粉絲對於很多東西都看得很嚴重」,資深粉絲小舸試圖以此來解釋飯圈裡的日常掐架,「很多掐架的原因其實都挺莫名其妙的,但仔細想想,也情有可原。」
小舸舉了一個看似「無聊」的例子。一次,有人說王源不愛吃青菜,一些粉絲就感到很生氣。這看上去似乎很沒有道理。不過,小舸說,粉絲生氣的原因是認為這些人不問事情真相,強行給王源安上不好的「人設」。所謂「人設」,即人物設定,對於偶像來說,即展現在粉絲以及大眾眼中的固定形象。「王源有大口吃青菜的圖,說他不吃青菜,可以說是強行安缺點。很多人對王源的印象只有可愛,似乎其他能力就不行,但事情完全不是這樣。這也是粉絲著急的原因。大家都覺得一點點給別人黑的證據都不可以有,因為小的事情、不好的事情會被發散,然後被永遠記住。」小舸說。
不過小舸也認為,更多時候,粉絲為掐架完全是挑事,「畢竟這個圈子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社會,什麼樣的人都有」。
而應援,也往往是另一個引起掐架的原因。彼此宣稱著「老死不相往來」的唯飯,其實私底下也在默默關注對方行動。資源與人氣,這些娛樂圈裡紅與不紅最基本的衡量指標,也是粉絲間暗自較勁的源頭。
「生日應援是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讓行業看到粉絲的購買力和商業價值,同時也借生日期間的熱度,配合生日應援更好地向別人宣傳安利偶像。各家比拼在所難免,但不管外界怎樣競爭,我們生日應援的初衷始終都是凸顯心意,給王源以更好的支持。比如這次的『小蠻腰』策劃,出發點就是幫王源實現剛出道時未實現的願望。」蘇蘇說。
長期從事網絡迷群體文化研究的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朱麗麗,在《網絡迷群的社會動員與情感政治》一文中點評,「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疊加,再加上社交平臺的發展,一改此前追星群體的信息溝通生態。與傳統的追星族不同,當今的粉絲們更加強調表達和行動,他們能夠大膽地抒發自己對偶像的喜愛,能夠積極參與與偶像相關的所有活動」,或許能部分解釋應援江湖的紛擾。
採寫:南都記者 顧慧敏
攝影:南都記者 黎湛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