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發現第四種傳熱方式!真空聲子傳熱將改寫物理教科書

2020-12-05 DeepTech深科技

早在上中學時,我們就知道傳熱一共有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如今,這一教科書上的知識要被改寫了。

近期,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讓不少傳熱學、物理學、量子力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們興奮不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在納米尺度下、發生在真空環境中的聲子傳熱。這宣告著,經過幾十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人類終於成功發現並捕捉到了這種全新的傳熱方式。

圖 | 現代電子設備消耗著大量的能量,科學家們一直希望可以找到更加高效的散熱手段。(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而且,這不僅是基礎科學的突破,也將有望對現代集成電路、微加工、高精度顯微鏡、數據儲存等諸多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訓練一個人工智慧模型的碳排放比五輛車還要多」 「比特幣挖礦造成的碳排放相當於拉斯維加斯全城的排放」 「法蘭克福的網絡設備能耗比機場還高」……在數位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代表的信息設備消耗著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中有一大部分都被用於散熱和冷卻。然而,面對信息技術領域的迅速發展,傳熱學,這個曾經催生了火車、汽車、飛機、火箭、發電廠的「古老」學科,卻遇到了新的挑戰:科學家們就發現,在電子器件常見的納米尺度上,傳熱量有時可以比按照傳統理論計算出來的高出一個數量級還多。

圖 |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香港大學校長張翔。(來源:Wikipedia)

這股「幽靈」一般多出來的熱流,一直困擾著學界。

直到最近,在量子力學的幫助下,人類才終於理解並準確測量出了第四種傳熱方式——真空聲子傳熱。

神秘的熱流

熱量會自發地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傳熱學是日常生活中就能觀察到的常識,也是現代工業,尤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石之一。正是由於傳熱學的發展,蒸汽機、內燃機等設備得以發明,發電廠、汽車、航空發動機等設備得以出現,現代工業社會的面貌得以奠基。

中學的時候我們就學到,傳熱一共有三種形式:

1. 熱傳導:熱量以振動能的形式從一個分子傳遞給另一個分子,比如做飯的時候熱量從鍋底的下表面傳遞到上表面;

2. 熱對流:流體的宏觀運動、混合引起的熱量傳遞,比如沸騰的水把熱量傳遞給在裡面翻滾的餃子;

3. 熱輻射:熱量通過電磁波的形式進行傳遞,比如太陽把溫暖帶給地球。

圖 | 熱傳導——晶體中的聲子傳播會帶來熱量的傳遞。(來源:Wikipedia)

顯而易見,不論是熱傳導還是熱對流,它們的發生都離不開實打實的物質——也就是介質的參與。對於前者來說,熱量只能在物體內部、或者緊密貼合的物體之間傳遞;而對於後者來說,要想傳熱必須有流體分子的存在。

因此,如果兩個物體彼此分離,中間又只有真空的話,那麼在它們之間能夠發生的唯一的傳熱方式就是熱輻射。畢竟,真空裡面什麼都沒有,想把熱量傳遞出去,只能通過不依賴介質就可以傳播的電磁波。科學家們也很早就精確計算出了熱輻射可以傳遞的熱量,用以指導包括鍋爐、暖氣、太空飛行器在內的很多設備的生產製造。

然而,上世紀 60 年代,科學家們在實驗中卻發現了一件神奇的事情。當處於真空中的兩個物體間隔距離非常近、近到 1 微米甚至更小的時候,它們之間的傳熱量,可以比按照熱輻射計算出來的熱流要高得多,甚至可以高出超過一個數量級。

隨著一項又一項的實驗證明了這個現象,科學家們開始意識到,搞不好,除了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還存在著第四種傳熱方式,而且這種傳熱方式可以在真空中進行。

這第四種傳熱方式,如果存在的話,究竟是什麼呢?

第四種傳熱方式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面對這種神秘的熱量傳遞,量子力學還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對於絕大多數學科來說,真空就是真空,真空意味著這個空間裡面一個粒子都沒有。但是,對於量子力學來說,真空卻一點都「不空」。

量子力學認為,真空中雖然沒有任何的實粒子,卻存在著所謂的「虛粒子」。這些虛粒子以正反粒子的形式成對出現——出現一個正的虛粒子,就會同時出現一個反的虛粒子,然後它們又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湮滅。好比沸水中翻滾的泡泡,有的出現了,有的卻在消失。真空也是如此,看上去什麼都沒有,但虛粒子卻十分活躍地玩著出現又湮滅的遊戲。

圖 | 真空中的量子漲落,帶來虛粒子的產生和湮滅。(來源:DEREK LEINWEBER)

這不是一個假說,而是實打實地在實驗中觀測到的結果。而虛粒子的不斷產生和湮滅,還會產生力的作用。在真空中,如果把兩個很薄很薄的平板放得很近很近,那麼它們兩個就會被虛粒子推向彼此、最後吸在一起,好像它們之間存在某種神奇的引力一樣。而這種可以穿越真空的作用力,叫做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

既然卡西米爾力可以把兩塊板子推到一起,那麼,它能不能像晶體裡面的熱傳導一樣,引起離得很近的兩個物體內部分子的振動、從而隔著真空實現聲子傳熱呢?

儘管聽上去有些道理,但到底能不能發生真空聲子傳熱、在多近的距離上可以發生、傳熱的量有多大,不同的科學家給出的估算有著很大的差異。各種計算之間唯一的共性,就是這種傳熱發生在納米尺度上,但有的模型估算出來是幾百納米,有的卻要小得多。

計算尚且如此困難,測量就更加困難了——在納米尺度上,靜電等其它相互作用非常強,會給傳熱的測量帶來很大的幹擾。沒法準確測量,就沒法用準確的物理和數學模型來描述真空聲子傳熱。因此,只有用實驗的方法發現真空聲子傳熱,才能做實這第四種傳熱機制的存在。

精密的實驗

張翔團隊使用了一套十分精密的實驗設備,測量出了發生在兩個平行放置的納米薄膜之間的微小傳熱。

圖 | 精密的實驗設備。(來源:UC Berkley)

這套設備的核心,是兩片厚度只有 100 納米的氮化矽薄膜。這個厚度差不多是一根頭髮絲直徑的 1/500。為了提高測量卡西米爾力的準確度,他們把這兩片薄膜在真空中平行放置,平行到薄膜之間的夾角不超過 10-4 rad。又把薄膜做到了非常光滑,表面的凹凸連 1.5 納米都不到。

為了探測出薄膜的溫度,他們在薄膜的表面覆蓋了薄薄的一層金反射層,並使用了非常精密的光學儀器來探測薄膜的振動頻率——這和溫度息息相關。

實驗裝置設計完成後,每次測量還需要 4 個小時來進行調試,確保達到實驗所需的溫度等一系列苛刻的條件。

終於,經過反覆的實驗,研究人員看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結果:

圖 | 實驗原理:熱端的溫度一開始與冷端不同。隨著距離的靠近,卡西米爾力會讓兩者的溫度趨於一致。(來源:Fong et al., 2019)

當兩個薄膜的距離還比較遠的時候,在熱源的作用下,它們各自的模式溫度(Ti』)都和熱源溫度(Ti)是一致的;而當兩個薄膜的距離越來越近的時候(小於幾百納米),卡西米爾力就會開始發揮作用,讓兩個薄膜的模式溫度(Ti』)發生明顯的變化。

在實驗中,他們發現,儘管冷熱兩個熱源的溫度差高達 25 度,但隨著距離 d 的縮短,真空聲子傳熱卻讓兩個薄膜最後的模式溫度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只要距離足夠近,熱量就可以穿越真空,從高溫的薄膜傳遞到低溫的薄膜。而這個過程中,熱輻射所能引起的傳熱連 4% 都不到。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決定性的傳熱機制就是真空聲子傳熱。

他們還根據量子力學提出了計算真空聲子傳熱的理論計算模型,結果發現與實驗測量的數據非常吻合。

就這樣,繼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之後,第四種傳熱方式橫空出世。

深遠的影響

儘管對於太陽光在宇宙中的傳播、甚至熱量在暖水瓶的真空保溫層中傳遞來講,真空聲子傳熱的熱流在宏觀尺度上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計,但在微觀尺度上,理解並掌握這種原理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對於大規模集成電路來說,現在的晶片工藝已經從 14 納米、7 納米逐漸逼近摩爾定律的物理極限。如果可以在微觀層面上設計出集成電路內部的散熱系統,將有望大幅改進電子設備的熱管理水平,進一步縮小器件體積的同時,顯著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

對於硬碟這樣的磁性存儲設備來說,磁頭和磁碟間的距離也只有幾個納米。如果可以設計出更好的散熱方式,就可以提高數據存儲的密度,進而提高設備的數據儲存容量。這對於大數據等行業來說非常重要。

圖 | 硬碟的磁頭與磁碟。真空聲子傳熱的發現對於一系列領域都將有著深遠的影響。(來源:pixabay)

類似的,在同樣為納米尺度的高精度顯微、光通信、精密加工等領域,更好的散熱設計也將避免熱擾動的影響,提高設備的精確度和緊湊性。

而在更加基礎的科學研究領域,真空聲子傳熱的發現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自然的奧妙。在最微觀的層面,這項機理的發現把傳熱學從宏觀尺度、微觀尺度進一步帶到了量子尺度;而在最宏觀的層面,宇宙裡的一些大尺度傳熱可能也和這種機理有關。

不論是實際應用還是科學研究,真空聲子傳熱都將為我們開啟全新的大門。

相關焦點

  • 改寫物理教科書:科學家發現熱輻射之外的第二種真空傳熱方式
    真空可以傳熱嗎?最近,科學家們通過一個巧妙的實驗,發現了熱傳遞的新方式——真空傳「聲」,即原子振動能可通過「量子漲落」在真空中傳播。這給包括集成晶片散熱在內的一些棘手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手握茶杯時,杯壁上數以億計不停振動的原子通過碰撞,將熱量傳導到皮膚,這是「熱傳導」讓手心感覺到溫暖。科學家們把物體中原子振動的能量載體稱作「聲子」,換句話說,熱傳導是由介質中的聲子(原子振動)實現的。
  • 真空竟能熱傳導,甚至能傳播聲音!華人團隊新研究登上Nature
    魚羊 慄子 曉查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現在,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認知,很可能要被打破了。UC伯克利的華人科學家們發現,兩片金屬之間即使是真空,也可以傳導熱量和聲音。在這些聲子的作用下,物體的表面會隨著時間而起伏。當兩個物體相互靠近時,由於第一個物體表面的起伏,第二個物體因受到卡西米爾力的作用,也會同樣起伏。因此,聲子就這樣穿過真空,傳輸到了第二個物體上。聲子是熱量的載體,當卡西米爾力將聲子通過真空間隙傳遞時,熱量也會同時被傳遞過去。
  • 蘇州保溫託盤罩傳熱三要素
    蘇州保溫託盤罩傳熱三要素蘇州保溫託盤罩由鋁箔或鍍鋁薄膜複合氣泡等製成。它用於紙箱、託盤等的外面。,具有緩衝、隔熱等功能。其他材料如無紡布、機織物等可以根據客人的需要進行複合,以增加材料的韌性和使用壽命。
  • 關於真空冷凍乾燥機凍幹過程重要階段以及速率問題的分析
    真空冷凍乾燥機在低溫和真空條件下,將冷凍樣品中的水份等溶劑通過升華的方式移出樣品,最終使樣品呈乾燥狀態。在整個凍幹過程中,樣品空間結構沒有改變,極易重新溶解,從面保證了樣品的活性,因而對於一些不耐熱的物質,諸如酶、激素、核酸、血液和免疫製品等的乾燥非常適宜。
  • 秋葵脆凍幹與VF真空油炸區別
    秋葵脆凍幹與VF真空油炸區別VF真空油炸技術將油炸和脫水作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樣品處於負壓狀態下,其絕對壓力低於大氣壓,在這種相對缺氧的情況下進行食品加工,可以減輕甚至避免氧化作用(例如脂肪酸敗、酶促褐變和其他氧化變質)所帶來的危害。
  • 改寫解剖學?!科學家發現人類頭部新器官,疑為神秘第4組唾液腺
    (圖/網絡圖片) 根據荷蘭最新研究,人體鼻咽部後方藏有一對扁平細長腺體,位置近乎頭部正中心,很有可能是人類第4組主要唾液腺。目前研究已刊登於醫學期刊《Radiotherapy & Oncology》,一旦經證實,將改寫解剖學教科書。
  • ...新聞網】中國科學家領銜推出國際首部超臨界流體應用能源化工專著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領銜推出國際首部超臨界流體應用能源化工專著 2020-09-15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新出版專著共包含4個板塊共22章,匯集中外在超臨界流體領域的代表性團隊近年來的系列研究成果,系統介紹超臨界流體熱物理基礎理論、小尺度對流傳熱及器件設計、超臨界和跨臨界熱力循環系統設計以及超臨界流體在代表性能源動力系統中應用等。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介紹說,超臨界流體領域的核心難點在於流體跨越臨界區域時的相態變化及能質傳遞機制,是亟待突破的前沿領域。
  • 閃電深1度|他28歲拿到國際傳熱傳質哈內特-伊文獎,卻在微信號上...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3日訊 對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的吳小虎來說,獲得國際傳熱傳質哈內特-伊文獎的喜悅足以抵消此前多年研究的辛苦。根據國際傳熱傳質中心官網消息,國際傳熱傳質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19年度Hartnett-Irvine Award授予喬治亞理工學院張卓敏、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吳小虎和北京大學符策基,以表彰他們在各向異性材料滿足的基爾霍夫定律中的傑出貢獻。
  • 建築物理熱工學速看,基礎知識重點歸納
    室外熱溼環境是作用在建築圍護結構上的一切熱溼物理量的總稱。建築物的傳熱並非是以某一種傳熱方式單獨進行,而大多是輻射、對流、導熱三種方式綜合作用的結果。傳熱的三個基本過程及每個過程的主要傳熱方式:表面吸熱:對流、輻射構件傳熱:導熱表面散熱:對流、輻射
  •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18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一、研究所簡介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內,前身系國際著名科學家吳仲華教授1956年創立的中國科學院動力研究室。目前,已建設成為應用基礎與應用發展研究有機結合的戰略高技術基地型研究所,主要從事能源、動力和環境等領域的研究,內容涉及工程熱力學、內流氣動熱力學、燃燒學、傳熱傳質學等學科。
  • 真空冷凍乾燥設備凍幹微生物檢測試劑影響因素
    預凍的目的是為了將微生 物檢測試劑溶液中的游離態的水凍結成冰,固定產品,以便產 品在高真空條件下乾燥,並使成品具有與乾燥前相同的形狀。 預凍階段應注意的影響因素有配方、凍結速率、凍結方式、凍 結時間以及退火等。預凍並不是簡單的凍牢、凍結實的操作, 預凍至關重要,很多的產品成型問題、質量問題都是預凍條件 控制不當造成的。
  • 美國研發火柴盒大小設備 可將汽車/家中的廢熱轉變成電力
    現在,我們能夠捕獲一些廢熱,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的電力。」 科學家們表示,熱電裝置能夠可靠地將熱量轉化為電力,但是該項技術在現實環境中效率低下。他們研發的新模塊實現了以前只在實驗室環境中才能達到的高效率。 當此類模塊被放置在熱源附近時,電子會從熱的一邊移到冷的一邊,由此產生電流。
  • 中國籍科學家領銜團隊研發出新型低碳電卡製冷系統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5日電(記者譚晶晶)中國籍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近期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說,他們研發出一種基於「電卡效應」的新型高性能製冷系統,其使用的固態材料溫室氣體直接排放量為零,有望發展為低碳高效的下一代製冷技術。  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蘊達領銜團隊開展了這項技術研發。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建所六十周年學術論壇紀實
    21000多個平凡而偉大的日子,研究所以「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為基礎,在工程熱力學、內流氣動熱力學、燃燒學、傳熱傳質學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突破系列重大科學難題,為我國能源、動力及環境領域的技術進步做出了傑出貢獻,用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碩果纍纍的科技成就在中國科學發展的史冊上書寫了壯麗的一頁。
  • 2020年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多相流學術會議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相...
    12月11日-14日,2020年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多相流學術會議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相流領域項目進展交流會在大連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辦,大連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海洋能源利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辦。會議期間,來自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約65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一個讓人害怕的物理定律,科學家表示:寧願沒有發現它
    「物理學」是科學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門學科,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基本都是物理學家,因為許多物理定律的出現直接顛覆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同時物理學也是人類探索宇宙研究物質運動的基礎。愛因斯坦認為,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是科學定律之最,在所有科學定律中,這個定律是最重要的,但是也有科學家認為,「熵增定律」是最讓人感到害怕的物理定律,因為這個定律說出了宇宙的結局,科學家甚至表示寧願自己沒有發現它。
  • 鉗溫器,突破逆卡諾循環的製冷新技術,將開闢不用電空調新天地
    據預測,從現在到2050年,預計新安裝的房間空調將達到33億臺,總量達到45億臺。而到本世紀末,如此多的空調將造成全球氣溫上升0.5度,給人類生存帶來威脅。多年來,改進和嘗試突破傳統空調的技術不斷取得進展,從薄膜反射陽光、固體材料製冷,到熱聲製冷,2018年誕生的「不用電空調"鉗溫器專利技術,作為突破逆卡諾循環的製冷新技術,已經具備產品轉化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