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拜仁慕尼黑在歐冠半決賽中戰勝裡昂,以不可阻擋的姿態闖入決賽,屆時他們的對手將是同樣強大的巴黎聖日耳曼。
回顧剛剛結束的這場歐冠半決賽,裡昂雖然大比分輸球,但他們在場上的表現其實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差。恰恰相反,這支一路斬尤文、滅曼城的黑馬球隊在比賽開始階段憑藉出色的防守反擊一度給拜仁的後防形成極大的威脅。遺憾的是,今夜幸運女神並不站在裡昂這一邊,無論是德佩的單刀不進還是埃坎比的射中門柱都說明了這一點。
把握不住機會就要受到懲罰,這句足球世界的名言在這場比賽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證:隨著比賽的進行,未能憑藉開場三板斧取得比分優勢的裡昂招架不住拜仁的犀利進攻,最終敗下陣來也在情理之中。
而反觀拜仁這邊,德甲霸主頂過開局階段對手的衝擊勢頭後迅速接管比賽,弗裡克的戰術部署頗具針對性:攻強守弱的科爾內成為拜仁進攻端的突破口,格納布裡頻繁利用裡昂雙線脫節的漏洞向中路發起衝擊,勝利之門也由此打開。
雙方首發:
裡昂(3-5-2):1-安東尼.洛佩斯;5-德納耶爾,6-馬塞洛,20-馬薩爾;27-科爾內,8-奧亞爾,39-吉馬良斯,25-卡克雷,14-迪布瓦;11-德佩,21-埃坎比
拜仁:(4-2-3-1):1-諾伊爾;19-阿方索.戴維斯,27-阿拉巴,17-博阿滕,32-基米西;18-格雷茨卡,6-蒂亞戈;14-佩裡希奇,25-託馬斯.穆勒,22-格納布裡;9-萊萬多夫斯基
裡昂防反主攻拜仁防線身後,門前能力不足痛失好局
與1/4決賽對陣曼城相類似,加西亞用一套進攻3-5-2,防守5-3-2的陣型展開了與拜仁的對決,這位法國教頭的目標其實很明確:知道你拜仁進攻火力點多,攻防轉換速度快,那麼我就適當回收,以五後衛防守體系應對你在兩個肋部的衝擊,再藉機打反擊。
從比賽前17分鐘裡昂的表現來看,加西亞這一戰術思路無疑是正確的,3-5-2體系在低位防守時擁有局部人數優勢,能最大程度限制拜仁的進攻;與此同時,通過陣型回收的方式吸引對手壓上,由此本方的反擊也就有了空間。
以如下動圖中裡昂的反擊為例:拜仁一次前場進攻無果後,整體陣型依舊保持高位狀態,裡昂並不拘泥於中場的皮球梳理,而是直接翼衛直傳拜仁防線身後,此時埃坎比的身前是一片開闊地。
與之相類似的,比賽開場階段德佩的那個單刀球,同樣來自於本方中後場有意識地主攻拜仁防線身後,只不過當時送出傳球的是後腰卡克雷罷了。
通過「防守+斷球+直傳球」的反擊套路,裡昂在短短十幾分鐘內獲得了三、四次極具威脅的進攻機會,遺憾的是,無論是德佩還是埃坎比,竟然連一次都未能把握住。
能否抓住有限的機會轉化成進球是考量一支球隊整體實力的重要標準,由此可見裡昂雖然闖入了歐冠半決賽,但黑馬成色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濃厚。
拜仁針對部署作用明顯,直傳肋部是攻堅關鍵
誠然,裡昂在開場階段頗為犀利的防守反擊給拜仁的後防線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但南大王似乎並沒有因此選擇適當回收陣型尋求穩定,而是繼續保持高位壓迫主導比賽。
本著「你攻你的,我攻我的」原則,拜仁的進攻同樣具有極強的針對性,由此可見弗裡克在賽前應該沒少花時間研究裡昂的戰術體系。
通過中後場直傳找邊路,拜仁實現了進攻端的突破,而這其中,又以右路格納布裡一側最為活躍, 此役德甲霸主最有威脅的幾次進攻,都是通過直傳右路找格納布裡的方式發起的。
在筆者看來,拜仁主攻右路與裡昂左邊翼衛科爾內攻強守弱的特點有著直接關係,
比如說在拜仁的第一個進球中,當基米希長傳右路時,科爾內應該及時回撤跟防格納布裡,但這位23歲的法國翼衛站位太過靠前,讓後者輕鬆停球並獲得了做下一步動作的空間。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拜仁的第二個進球中,很多人只看到了格納布裡一路帶球橫向移動然後分給了佩裡希奇,卻忘了他的球權正是從科爾內腳下奪得的。
而除了進攻端盯著科爾內一側打以外,拜仁在球員站位的布置上同樣存在針對右路的情況,比如說託馬斯.穆勒。
話說此役二娃雖然沒進球也沒助攻,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依舊在戰術層面為球隊做出了貢獻。
如果你仔細回顧就會發現,本場比賽身為前腰的穆勒頻繁活動於右路,而他的有這樣三個作用:1、一定程度上牽扯了裡昂左邊翼衛科爾內的防守注意力,使得他在投入進攻時有所忌憚(雖說科爾內防守不怎麼樣,但他一直是裡昂邊路進攻的重要倚仗,此役法國人進攻端未能有太多發揮和穆勒的牽制有直接關係);2、為格納布裡的內切進攻起到了牽扯作用;3、為後腰格雷茨卡的插上進攻讓出了空間。
就上述第2點而言,格雷茨卡的進攻端表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同於以往比賽更多承擔防守任務,此役格雷茨卡充分發揮了自己前插進攻的能力,不僅有禁區內的打門,也有一路帶球的遠射,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穆勒的拉邊活動。
防線身前空虛是裡昂頑疾,拜仁邊中結合鞏固勝利
憑藉各自頗具針對性的進攻戰術,裡昂和拜仁在比賽前15分鐘形成了場面上的均勢,直到第17分鐘,格納布裡用一次精彩的個人突破進球打破了這種均勢。
回顧格納布裡的這個進球,其人能力強大是一方面,而裡昂在中路防守上的薄弱則是另一方面。
如下動圖所示,當格納布裡猶如羅本附體一路帶球內切的時候,裡昂的後衛線和中場之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真空,儘管球隊後腰吉馬良斯拼命回追希望填補空間,但最終還是讓格納布裡獲得了起腳機會。
說來其實也奇怪,從理論角度來看,在裡昂的三中衛體系中,防守時球隊有3名後腰,防線身前的空間本該由他們輕鬆把控,但實際情況卻是:不僅承擔了繁重進攻任務的奧亞爾和卡克雷無法及時回防,就連本應該適當拖後的吉馬良斯也常常失位。
格納布裡的首開紀錄暴露了裡昂雙線脫節的問題,後者在付出先丟一球代價的同時也面臨著如是兩大困境:其一,雙線脫節的原因是三名後腰需要將部分精力用在限制拜仁中場皮球梳理上,而在先丟一球的情況下,必須前提陣型強化進攻,如此一來中場的攻守平衡將被進一步削弱;其二,裡昂防守端最大的命門已經暴露,拜仁勢必會如法炮製繼續針對打擊。
果不其然,從第一個丟球開始到下半時吉馬良斯被換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裡昂都陷在「中路空虛」的泥沼之中無法自拔;與此同時,嘗到甜頭的拜仁也有意識地將戰火引向這一側,通過邊中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提升了進攻的威脅性。
以裡昂的第二個丟球為例,在阿拉巴斜長傳找格納布裡的一瞬間,裡昂隊的三名中場全都處於一個向前撲的狀態,而當格納布裡利用科爾內的護球失誤,帶球一路插進中路時,吉馬良斯等人再想回追已經為時晚矣。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第29分鐘——依舊是拜仁長傳找格納布裡,依舊是科爾內被德國甩在身後,依舊是裡昂防線身前一片開闊地,中場三人拼命回追……
對於裡昂來說,未能及時對科爾內防守一側進行調整是其輸球的原因之一,而原因之二,便是始終無法找到中場三人組合攻守之間的平衡。雖說比賽下半時加西亞用門德斯換下吉馬良斯,球隊變陣4-4-2,但效果似乎並不理想。
寫在最後:
以3:0的比分拿下裡昂是拜仁出色表現的最好回報,但與此同時,德甲豪門似乎也應該對此役開場階段的被動局面有所警醒。防線大幅度壓上是一把雙刃劍,平衡其中利弊最為關鍵,決賽面對把握機會能力更強的大巴黎,弗裡克或許要告誡弟子們稍微收斂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