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上海市胸科醫院心內科何奔教授...

2021-01-20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22日電 (孫宇珺)「是醫者,德技雙馨,仁術濟世;是師者,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學者,孜孜以求,精勤不倦。從醫執教三十載,救死傷無數,育桃李天下,丹心妙手喚春回!」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獎」頒獎典禮的觀眾席裡,一個初出茅廬的醫學生好奇地伸長脖子,想看一看被母校如此讚譽的老專家究竟是哪一位。沒想到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身形挺拔氣質出眾的「年輕」學者。因為一段頒獎詞,我第一次認識何奔教授,因為理想中醫生的專業形象,我同樣選擇了心內科,因為一份敬仰和好奇,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我毛遂自薦,有幸成為了何老師的學生。

  初心可貴,砥礪前行

  「醫生的成長曲線是小斜率的拋物線,年輕時需要付出很多,但醫生的成就感是任何物質換不來的」這是何老師給我講的第一課。本科實習的經歷埋下他立志成為好醫生的種子——一位癌症晚期的患者躺在病床上懇求醫生:「能不能讓葉主任來看我一眼,如果他說不行,我也就算了」。這件事給了何老師很大的觸動,「是什麼樣的醫生能得到患者如此的信任與依賴?我以後,也一定要成為患者信任,同行信服的醫生!」

  上世紀90年代,心臟病介入治療在我國剛剛起步,何老師是較早出國接受正規介入心臟病學訓練的醫生之一。回國後,他被第一人民醫院引進,帶出市一心內科介入團隊;4年後,40歲的他接受老師的推薦,回到仁濟醫院,成為當時上海最年輕的心內科主任。他帶領團隊建立惠及浦江兩岸數百萬人口的急性心肌梗死綠色通道,搶救了數千例瀕臨死亡的嚴重心梗患者。創新諸多新技術,新方法,挑戰疑難危重複雜病例,使仁濟心內科的手術量/床位比多年維持全市第一。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個以「複雜」命名的CCRF冠脈介入大會,帶動華東及全國冠心病介入事業的發展,被中華心血管病學會授予「普及推廣獎」。他發明了一套定量評價心肌微循環血流灌注的評價體系,並得到國際公認,被選入多個國際多中心研究的評價指標;針對臨床需要精準給藥幹預微循環障礙,他又潛心開發了一種單軌式微導管並成功應用於臨床。他帶領團隊聚焦於心梗後微循環障礙與心肌損傷,建立華東最大的心肌梗死後磁共振評價資料庫,並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基於心臟影像指標的心梗後心肌損傷分級標準(被稱為「何氏分級」)。行醫三十載,何老師始終在救死扶傷的醫學之路上「奔跑」,懷揣著救死扶傷的初心,為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癒率和生存率貢獻著智慧與汗水。

  大醫精誠,銳意進取

  「醫生哪來固定的工作內容,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有什麼緊急任務等著你,特別是我們幹心臟的,但不管什麼時候,什麼任務,來了你就得上,這是責任。」這是何老師給我上的第二課。何老師常常對我們後輩說,醫學不可避免失誤,甚至是錯誤,但對於病家,醫生是很多人很多家庭重生的希望,只有不斷精進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最大程度地救死扶傷,才無愧於醫者仁心。

  近年來,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明顯上升,而由於地區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許多患者在等待介入的過程中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如何進一步提高我國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何奔教授一直在思考,他帶領團隊自2011年起開展系列研究,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心梗溶栓-介入序貫治療」的新概念,倡導不應該盲目等待介入,有些患者應該儘早先溶栓。2018年8月,他受邀在歐洲心臟大會最新臨床研究專欄(LBS)主題發言,向世界展示中國策略;這也是近5年來我國心血管界3個在世界頂級專業會議LBS主題發言之一,研究同步刊登於心血管專業頂級期刊Circulation。該研究證實了溶栓後早期介入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未來我國心肌梗死分級醫療資源布局和網絡化救治體系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循證參考依據,對世界範圍的心肌梗死救治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與現實意義。

  多年在冠心病領域馳騁,他帶領仁濟心內科團隊把心肌梗死介入死亡率控制在國際領先的3%以內,成為同行翹楚。但是另一項嚴重危害的心血管疾病,腦卒中近年也居高不下,跟心臟病相關的腦卒中多由房顫所引起,佔到整個卒中人群的20-25%。近年來剛興起的「左心耳封堵」手術對付房顫引起的腦卒中,他又成為第一個吃螃蟹者。2014年初,大病初癒的他,重新穿上幾十斤重的「戰袍」,開始徵戰他的第二戰場。他腳踏實地,每個病例從術前超影像到每一步手術方案,他都身體力行,經驗的積累使他成為上海首位「左心耳封堵」全球標準培訓導師;2018年8月,他受烏克蘭國家心臟中心的邀請,飛赴基輔完成烏克蘭國家首例左心耳封堵手術,並連續成功完成了3例。他赴外地幫助兄弟醫院規範開展手術,呼籲把規範放在首位,把安全挺在前面,積極開展相關臨床研究,臨床培訓,制定全國專家共識,成為該領域的全國領軍人物。

  他是標準的「醫生科學家」,「文能SCI,武能心臟手術」這是業內小同行的口碑,是最真實難得的評價。100餘篇SCI論文,總影響因子近400分,個人學術H因子高達22,帶領團隊斬獲教育部全國重點學科、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等一座座裡程碑……何老師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醫術和學術上不斷精進,成為了當初他夢想成為的醫學專家,更成為了後輩學子心目中的榜樣。

  點燈指航,薪火相傳

  常言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而老師更是學生的指路人。何老師手寫的門診病歷卡上永遠是詳實工整的記錄,每個病人的心臟聽診永遠是最耐心的一分鐘,患者查體永遠是親自蹲下身為病人脫鞋除襪……「如果醫生只看『病』而不看『人』,缺少對人性的尊重與關懷,那絕對成不了好醫生,醫患關係也不可能改善。」這是何老師給我上的第三課。

  當面對沒有醫保,可能無法負擔治療費用的外來務工患者,是何老師果斷拍板「救人要緊,絕不能讓有希望的患者因為經濟因素在我們這裡失去搶救時機」,冒著極大地風險親自披掛上陣,打開左主幹的生命通道,挽救了外來務工者的年輕生命。當所有人面對左主幹急性閉塞合併心源性休克的86歲高齡患者猶豫不前時,又是何老師半夜趕往醫院接下了這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的病例。正是這一次次敢為人先、迎難而上的奮力一搏,從死神手裡搶回了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日常工作中,何老師留給我們的常常是穿著幾十斤鉛衣的背影,但少有人知道,鉛衣下是不得不常年緊緊綁著的護腰,因為他的椎間盤已經2個節段嚴重突出。即使這樣,何老師每年總有幾次組會是半躺著給我們開的,常年高強度的介入工作還是傷害到了老師的身體,更枉論普通人談之色變的輻射。有人說,心血管介入醫生是在燃燒自己的生命拯救更多的生命。而這樣一位恩師,更是在點燃自己,為後來人指路。他對學生傾囊相授,毫無保留,已培養了4位學生成為博士生導師。當自己的得意門生卜軍教授拿下國家傑青想歇一歇的那一刻,他鼓勵其再接再厲,拿下長江學者。此時,他想的不是如何享受成果,而是以更大的視野和格局,欣然接受胸科醫院的邀請,把位置,把舞臺讓給自己的學生,以讓仁濟的心血管能有更好的發展機遇,被業界視為師徒傳承的佳話與楷模。他一到胸科醫院,第一年就拿下含金量極高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填補了胸科醫院歷史空白。第二年他的團隊就拿下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創造了胸科醫院學科單年最高紀錄。他帶領胸科醫院左心耳團隊,創下了穿巨大房間隔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對吻封堵,腔內超聲單孔左心引導封堵,聯合肺靜脈支架雜交封堵等 多項手術的全國第一例。他帶領冠脈團隊率先開展了雷射消斑治療冠心病的新技術,使胸科醫院心血管的學科影響力與社會認知度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憑藉著一顆「患者至上,真誠奉獻」的醫者仁心,何老師被患者高票推舉為「中國十大口碑醫生」、上海市「十佳醫生」。也先後獲得了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榮譽。

  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胸科醫院的時候,何老師深情地說,一是胸科醫院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二是胸科醫院心臟科的奠基者是自己的恩師鄭道聲教授。命運,常常有這種機緣巧合。

  入師門5年,有一個畫面常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裡:鄭道聲教授還在世的時候,何老師總會定期帶著我們去看望,每次都會輕柔地給師公按摩。醫術可以學習,醫德醫風則靠師長言傳身教,後輩耳濡目染。習總書記說:家風是一種傳承,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重要基礎。新中國一代代醫務工作者不忘初心無私奉獻的家風如今傳承到我輩手中,感重任在肩,必砥礪前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溯源胸科】2018年的今天,我院心臟中心主任、心內科主任何奔教授...
    原創 上海市胸科醫院 上海市胸科醫院2018年August八月16何奔教授團隊項目《氧化還原敏感蛋白SENP3介導線粒體融合/分裂失衡參與易損斑塊形成的機制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立項戊戌年【狗年】七月初六Thursday星期四溯源胸科2018年8月16日,我院心臟中心主任,心內科主任何奔教授團隊《氧化還原敏感蛋白SENP3介導線粒體融合/分裂失衡參與易損斑塊形成的機制研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立項。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世界心臟日」心血管內科...
    吳奶奶說:「同濟醫院的醫生服務態度都很好。」老季更是說:「自己這條命就是同濟醫院心內科醫生給的,當年心肌梗死,直接綠色通道急診手術,現在才能到處旅遊。」還有熱心市民自發組織前來助興,載歌載舞,表演木蘭拳和軍鼓,現場氣氛熱烈融洽。
  • 丹心濟眾生,薪火照後人:華山醫院舉行範維琥終身教授追思會暨...
    華山醫院心內科主任施海明教授轉達了華山醫院原心內科主任戴瑞鴻終身教授的追思,表達了對範教授這位學生、同事的讚賞及惋惜之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前任主任蔡廼繩教授,上海市胸科醫院前院長、心內科主任倪幼方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前任主任倪泉興終身教授,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前任主任呂傳真終身教授,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前任會長、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前任主任王文健教授,華山醫院原副院長、骨科前任主任黃煌淵教授,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前任主任胡仁明教授,華山醫院內分泌科沈稚舟教授,範教授兒時同學朱賓滬等發言追憶範教授,展現了一位大師的風採與風範
  • 胸科醫院實施「膠囊」起搏器手術
    日前,上海市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心內科主任何奔,心內起搏器亞專業主任李若谷帶領團隊,連續為兩名複雜心臟瓣膜病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這是世界上最小的起搏器,比常規使用的起搏器小93%,形同「膠囊」。患者陳阿姨的心臟大小是正常人的3倍,幾乎撐滿整個胸腔。28年前,她因瓣膜病在胸部右側安裝了常規起搏器。
  • 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羅清泉教授牽頭制定的中國首個《機器人輔助...
    央廣網上海7月21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鄧天)為進一步提升我國機器人胸外科手術的臨床診療規範,提升中國胸外行業微創整體技術水平,日前,由中國醫師協會醫學機器人醫師分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牽頭,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常務副主任羅清泉教授領銜國內眾多機器人手術領域專家團隊共同制定的《機器人輔助肺癌手術中國臨床專家共識
  • 身披20餘斤鉛衣,分秒之間跑贏死神——記省胸科醫院心內科團隊
    他們是山東省胸科醫院心內科團隊。多年來,在主任張春盛的帶領下,山東省胸科醫院心內科在心病介入治療領域,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攀登著一個又一個的高峰。老人下樓溜達,突發「瀕死的感覺」今年入伏後,家住王舍人的劉大爺,經常一陣陣的胸悶、氣短,自覺是天氣悶熱的緣故。
  • ...邀請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知名專家、博士生葛海龍教授親臨我科
    好消息:我科於8月10日星期六,邀請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知名專家、博士生葛海龍教授親臨我科行冠狀動脈造影指導術及親自行支架置入術,有此類患者請與心內科主任班浩江13947805659或張志榮13947386397或夏金燕15947489491或6627321聯繫,預約手術!
  • 【同濟•新聞】育才有方,教學相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首屆...
    本次大賽的評委由具有多年帶教經驗的資深督導專家張秀珍教授、範躍祖教授、葛榮明教授、謝曉恬教授、徐文淵主任、謝南姿主任、張弋主任領銜,基地骨幹教學主任和教學專家以及教育處管理人員參加的教學督導組擔任,全程深入各臨床科室,現場對教學查房進行評分及指導。
  • ...看病付費零排隊——上海市同濟醫院正式上線醫療付費「一件事」
    2020年8月12日,上海市同濟醫院正式上線醫療付費「一件事」相關信息系統,實現患者在院門診就診「無感支付」技術功能。
  • 【同濟•新聞】第十屆上海康復醫學科技獎勵大會心臟康復分論壇...
    由上海市康復醫學會、上海市同濟醫院主辦,中國心臟聯盟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心臟康復學組、同濟醫療集團臟器康復發展聯盟協辦的第十屆上海康復醫學科技獎勵大會心臟康復分論壇、第十四屆上海同濟心臟康復與重症康復高峰論壇暨
  • 【同濟•新聞】Dr.X醫生醫療器械創新大賽初賽同濟醫院分賽圓滿...
    本次大賽自2020年6月開啟報名,共徵集來自上海多家知名三甲醫院的155個參賽項目,經過專家進行多維度盲選後,共32個項目進入初賽。其中同濟醫院有6個創新項目入圍初賽。本次比賽由中華醫學會醫學科研管理分會常委、第二軍醫大學賀祥教授擔任大會主持。靳令經副院長代表院部致歡迎辭,介紹了醫院在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方面所進行的嘗試及取得的成功。
  •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眼科榮獲第五屆中國創新挑戰賽——Dr.X...
    在現任主任畢燕龍教授的帶領下,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眼科團隊在專利研發及專利轉化上成果顯著。目前科室共有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50項,多次在各級比賽中榮獲佳績。目前已有10項相關專利產品接近落地,應用服務於臨床。
  •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江文
    江文專家簡介:江文,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陝西省腦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1987考入第四軍醫大學(六年制臨床醫學專業),1993年畢業後一直在西京醫院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2002年獲第四軍醫大學神經病學博士學位,2003-2005年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工作。在國際著名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以第一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陝西省重大難題攻關項目2項等。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榮立三等功1次,多次獲醫院嘉獎。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成功舉行第十八屆醫學生...
    同濟大學醫學院黨委副書記曾盈、同濟醫院黨委副書記花豔、同濟醫院教育處副處長李穎、同濟醫院教育處副處長黃蕾和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出席了本次活動。本次「青稞節」一共收到了來自本科生、研究生、規培生投稿文章59篇,其中中文 49 篇,英文 10 篇。科普類 9 篇,學術類 50 篇,內容涉及基礎研究、臨床研究、綜述等多種形式,以及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多個學科。
  • 另闢新徑,救治天生「異」心:胸科醫院團隊完成世界首例特殊結構...
    日前,上海市胸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房顫亞專科主任劉旭團隊成功救治了這樣一位特殊患者,完成了首例「鏡面右位心合併下腔靜脈離斷、經頸內靜脈途徑房顫導管消融」手術。團隊另闢新徑、迎難而上,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為此類特殊生理結構的房顫患者帶來治療希望。據悉,此例手術世界範圍內尚未見報導。57歲的唐先生有先天性器官異位,本該在左邊的心臟長到了右邊。
  • 【文化地標】首批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文化地標出爐啦~第12站:骨科...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是世界首例「斷指再植」的搖籃,是「中國手」的發源地,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建設單位,擁有上海市四肢顯微外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創傷骨科研究所
  • 「魔都」上海市十大醫院排行榜,建議收藏!
    醫院獲上海市文明單位「十四連冠」;2007年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2008年被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批確定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2009年成為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單位;2012年在中醫院等級複評審中評審成績位列全國三級中醫醫院首位;2015年被評為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2016年榮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狀;2017年5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確定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
  • 最新:潘常青就任上海市胸科醫院院長
    趙書記強調,申康中心高度重視胸科醫院的發展和班子隊伍建設,經過反覆討論、認真醞釀和民主推薦,決定選派管理經驗豐富、沉穩務實、思路清晰的潘常青同志擔任院長。趙書記對新一屆班子和全院幹部職工提出三點要求。一是切實維護醫院穩定大局。新一屆黨政班子要緊密配合,緊緊依靠全體員工,凝心聚力,同舟共濟,確保醫院各項工作平穩有序,切實維護穩定大局。二是「嚴」字當頭,認真抓好班子隊伍建設。
  • 涉心內科腫瘤科和神經內科
    心內科專家手術時間: 本周四 10月22日 心內科專家坐診時間: 本周五 10月23日 上午9:50--11:30 (限號15人) 地點:門診樓三樓內科門診 葛海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醫院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