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位於北京市西南部,地處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交界地帶,距北京市中心約34公裡,為北京市市轄區,是首都的西南門戶。房山歷史悠久,素來有「北京人之家」「北京城之源」等美譽,舉世聞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境內生態環境優越,有十渡、石花洞、坡峰嶺等風景名勝區。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北京房山必遊的六個旅遊景點吧。
一、十渡風景區
十渡風景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和張坊鎮境內,地處太行山北段餘脈東北側、華北平原西北山區,距房山城區約69公裡,是北京市最大的自然風景區,素有「北方小桂林」之美譽。景區東起一渡村,西至大沙地,北到三清洞,南至高粱山,為中國北方唯一一處大規模喀斯特巖溶地貌,是大清河支流拒馬河切割太行山脈北端而形成的一條河谷,東西長約40公裡,南北最寬處25公裡。由於在歷史上這條河谷中一共有十個渡過拒馬河的擺渡渡口,故而得名「十渡」。
十渡風景區地貌靈秀,懸崖峭壁、瀑布溪流眾多,流經十渡的拒馬河河水清澈,環境優美。由於拒馬河穿境而過,所以空氣相對溼度大,負氧離子含量高。十渡內開發成為景區的主要有六渡的孤山寨景區、十五渡的東港湖景區、十渡的拒馬樂園等。除了秀美的自然風景外,這裡還有騎馬、蹦極、真人CS、玻璃棧道、玻璃吊橋、七彩漂流等娛樂項目,是京郊地區休閒放鬆的好去處。河岸附近有很多農家院提供住宿,可以品嘗地道的農家烤虹鱒魚、山野菜,感受鄉村生活。
外地人來京旅遊,可點擊上面連結了解更多北京賓館酒店民宿詳情。
二、北京人遺址博物館
北京人遺址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西北,地處龍骨山腳下,距房山城區約22公裡,始建於1953年,是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為基礎修建起來的景區。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在龍骨山發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景區由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和周口店遺址公園兩部分組成。博物館內通過文字、圖片、化石、骨頭和眾多遺址內發掘出的文物展示了「北京人」生活的場景和發展歷史,還有電影和互動遊戲等,可以一一參觀遊玩。
北京人遺址出土的北京人化石有6件較完整的頭蓋骨、12件殘破面骨、15件下頜骨、157顆牙齒和10幾件殘肢骨、體骨。這些化石代表40多個男女老幼屍體。在北京猿人遺址上方,靠近山頂的洞穴中,是山頂洞人的遺址,在這裡發現了三個成年男女完整的頭蓋骨和殘骨。洞內還發現山頂洞人用過的骨針、穿孔的骨墜、魚骨、牙飾、石珠串聯而成的項鍊,這些足以證明他們已學會縫製獸皮衣服禦寒,懂得裝扮自己,反映出山頂洞人原始藝術的萌芽。
三、石花洞
石花洞位於房山區河北鎮南車營村,地處西山深處,距房山城區約23公裡,以天然形成的石花而得名。石花洞原名潛真洞,自發現至今已500多年。因洞內雕有三尊大理石佛像,曾改稱石佛洞,香火曾盛極一時。石花洞是國內發現的巖溶洞穴中規模大、洞層多、沉積類型全、次生化學沉積物數量大的洞穴,其美學價值和科研價值也可居世界洞穴前列,與聞名中外的桂林蘆笛巖、福建玉華洞、杭州瑤琳洞並稱中國四大巖溶洞穴,夏季時是京郊周末避暑出遊的好地方。
石花洞洞體為多層多枝的層樓式結構,有上下七層,一至五層洞道全長5000米,六、七層為地下暗河的流水及充水洞層。洞口海拔高程25l米,距離區內潛水面160米,屬於近潛水面洞穴。洞內石花形式繁多,異彩紛呈,數量龐大,為國內洞穴之最。石花洞的總體特徵是洞體多層多支,從上到下共7層,每層景觀各不相同。其中由月奶石形成的「石蓮花」,由540餘片石鐘乳組成的高10米,長18米的石幔以及石旗、雙彩石盾、龍宮雙柱等景觀都是中外洞穴巖溶景觀精品。
四、坡峰嶺景區
坡峰嶺景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黃山店村境內,距房山城區約32公裡,是京郊有名的紅葉觀光景區。這裡生長大片的黃櫨,一到秋天滿山紅葉,層林盡染,景色十分迷人,堪比香山。如果說深秋香山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那麼坡峰嶺則是「紅葉綠中遊,彩練當空舞」,紅、黃、綠、粉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遠遠望去,猶如條條彩練當空飛舞,成為流動的色彩海洋。更重要的是這裡人少,景色更加宜人。
坡峰嶺景區蒼青翠綠中,坐落著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名大太監李蓮英以及民國大總統曹錕的別墅。山腳下的黃山店村是首都文明村,農家小院古樸優雅,仿若世外桃源。順著蜿蜒的石道爬上秋風亭,舉目四望,雲霧繚繞下的坡峰嶺身披五彩霞衣,絢爛奪目,其夢幻般的色彩讓人如臨仙境。俯瞰山間小路,曲徑通幽,人少景美,十分愜意。景區內上山、下山的路都修建得很好,全程約6200米,步行非常方便。步道兩旁還貼心地放置了坐墩和小桌子,供遊人休憩之用。
五、聖蓮山風景區
聖蓮山風景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柳林水村,距房山城區約55公裡,是一處以山林、佛寺、道觀為主的風景區。聖蓮山古稱太山,又稱蓮花山,海拔1030米,因整個山體酷似一片片蓮花瓣而得名,是道教的聚集之地。聖蓮山山勢陡峭,巍峨俊秀,山下幽谷深邃,溪流潺潺,山澗峰高崖陡,絕壁森森,山上流雲霧海,變化無窮,叢林茂盛,古樹參天,廟觀亭閣掩映於濃蔭翠蓋之間,因優異的植被、奧妙的地質奇觀被稱「京都第一奇山」,素有京西小五嶽之美譽。
聖蓮山風景區集雄、險、奧、絕、秀於一體,包括典型地質遺蹟觀賞區、「聖米」觀賞區、巖洞洞穴遊覽區、地表巖溶地貌觀賞區、人文景觀區以及綜合服務區六個遊覽觀賞區,主要景觀有山門、神牛嶺、佛椅山、斑馬石、三碰水、九龍谷、翠屏峰、二十八盤道、蟠桃宮、九蓮洞、三清殿、古真堂、八仙洞、天街、長春洞、關帝祠、西山聖母、通天洞、夏日觀雪、長星觀、萬仙洞、聖水洞、聖米石塘、望鄉亭、南天門、百裡臥佛、聖蓮寶塔、逍遙谷、天生橋、晾馬臺等。
六、雲居寺
雲居寺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距房山城區約43公裡,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8年),為隋代高僧靜琬法師所建,初名「智泉寺」,後改稱「雲居寺」,是一個拜佛祈福的勝地。整個景區由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和唐遼塔群構成,歷史上十分著名。自古以來就有人在雲居寺的石板上刻經,寺後背靠的石經山上有石板經文的展覽室。在石經山半山腰,開鑿有九個藏經洞,分上、下兩層,其中八個洞為封閉式,九個洞內共藏經石四千一百九十六塊。
雲居寺坐西朝東,中軸線上原有六進殿宇,依次是天王殿、毗盧殿,兩側是鼓樓和鐘樓;再往上是釋迦殿、旃檀殿、藥師殿和彌勒殿,其兩側建有僧房、文殊殿和方丈院等建築;最高處是大悲殿,它與說法堂、藏經閣渾然一體,構成全寺規模最大的殿宇。寺院北部有一遼代磚塔,名羅漢塔,俗稱北塔;南部亦曾有一磚塔,名壓經塔,俗稱南塔。南塔及寺院大部分殿堂已毀於抗日戰爭期間的炮火中,僅有山門、北塔及周圍的四座小塔倖存。近年,主體建築已陸續復建。
對於北京房山必遊的六個旅遊景點你怎麼看,歡迎發表意見和評論,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