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年前,一位年近七旬、隱居歸田的老人失眠了。
老人本已解甲歸田,過上田園生活,安享晚年。然而,幾天前晚上的一聲巨響驚醒了他,根據老人半生的職業經驗判斷,這響聲是最為熟悉不過了—— 炮聲!
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者正是鎮南王馮子材。
時已午夜,毫無睡意。老人坐起身來,披了件衣服推門而出,不遠處還是隱隱傳來隆隆炮聲,這是多麼的刺耳,距離這裡有事那麼近!
馮子材知道這是素有狼虎之心的法國侵略者不請自來,侵略者一旦進來會是什麼後果,自己必須要做出決定,那就是抄起傢伙幹就完了!
馮子材原是廣西提督,眼見法國侵略軍步步進逼,憂心如焚。一切只能靠自己,好在影響力還在,很快在一無餉源、二無實權的情況下,成立了九個州縣團練,其中他親自挑選訓練的五百名欽州練勇後來成為抗敵主力「萃軍」的骨幹。
此時法軍連連得手,氣焰極為囂張,變本加厲地向中國進犯。1
885年2月23日(光緒十一年一月九日),法軍侵佔廣西門戶鎮南關(今友誼關),其前鋒部隊深入中國境內二三十裡。
由於廣西人民奮起抵抗,加上戰線過長、兵力不足、部隊補給困難,法軍不得不在大肆掠奪之後退回其大本營文淵。
撤走前,法軍炸毀了鎮南關的城牆和附近的軍事設施,還狂妄地在爆炸後的廢墟上樹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廣西的門戶已經不再存在了」!
消息傳到馮子材耳中,他義憤填膺,慨然上書要求領兵抗法。
新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答應了他的請求,授予其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帶領十八個營的軍隊,開赴抗法前線。中法戰爭即將揭開新的一幕。
臨當時前線的情況極為嚴峻,法軍氣勢正盛,而清軍卻是一團糟。
法軍佔領鎮南關的當天,清軍前敵總指揮潘鼎新便一口氣逃到距鎮南關百餘裡的海村,完全放棄了指揮。
而其他清軍將領又相互推諉,不服調度,散兵遊勇四處劫掠,老幼難民蔽江而下,關內震動。
馮子材以七旬高齡,德高望重,被前線將領推舉為「前敵主帥」,原先一盤散沙的清軍逐漸團結在他的周圍,眾志成城,要與法國侵略者血戰到底。
3月23日清晨,法軍二千餘人趁大霧偷偷進入鎮南關,一路重點進攻東嶺炮臺,另一路順關前隘谷地前進,企圖在主力奪取大青山頂峰堡壘後,前後夾擊關前隘清軍陣地。敵人以新式開花大炮為掩護,來勢極猛。東嶺上趕修起來的五座炮臺,很快就被攻陷了三座。
法軍佔領東嶺後,居高臨下,以重炮轟擊關前隘長牆,其主力則乘勢向長牆猛撲過來。
在這關鍵時刻,馮子材朗聲高呼:「如果再讓法軍入關,我們有何面目去見兩廣父老」!
在主帥愛國熱情的激勵下,士兵們勇猛無畏,拼命殺敵。惡戰一直持續到深夜,援軍相繼趕來,充實了前沿陣地的兵力。敵人瘋狂的進攻終於被擊退了。
當天晚上,身為前敵指揮的蘇元春等產生了畏敵情緒,藉口彈藥不足要求後撤。
對前來勸說的表兄黃元高,馮子材憤然拔出指揮刀,喝道:「你知道這裡是軍法重地嗎?」嚇得黃元高連話都說不出來,慌忙退出。
蘇元春等又親自請求,被馮子材嚴詞拒絕。他慷慨激昂地說:「我不會退!我誓與此牆共存亡法國人說廣西的門戶不復存在了。我們要用他們的頭來重建廣西的門戶!」一席話說得怯敵的將領羞愧難當,堅定了堅決抵抗的決心。
第二天清晨,大霧瀰漫,數步之外便不見人影。
法軍發動了更大規模的進攻,兵力增至七八千人,大小火炮數以百計。霎時間,關前隘炮聲震天,硝煙直衝雲端,遠在幾十裡外都能聽見炮聲。
在強大的炮火掩護下,法軍主力再一次向清軍陣地猛撲。狼群一般的法軍轉眼便擁到長牆下,有的甚至已經爬上了長牆,眼看長牆陣地就要被攻破了。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馮子材「以帕裹首,赤足草鞋」,振臂一呼:「有進無退!」率先手持長矛躍出牆外,他的兩個兒子相榮、相華緊隨其後。
清軍將士看到年近七旬的主帥親自衝鋒陷陣,頓時熱血沸騰,打開長牆柵門,一齊從牆內衝出,以排山倒海之勢衝入敵群,與敵展開殊死肉搏。
法軍沒料到清軍會以肉搏方式反攻,本身又不善格鬥,心中立時沒了剛才的銳氣,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清軍終於把敵人壓制到山谷裡。
此時,王孝祺、王德榜兩軍先後殺到,經過「七上七下」的激烈爭奪,奪回了被法軍佔領的三座炮臺,並趕走了佔據西嶺的敵人。
中國軍隊完全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不久,各方面援軍及幾千名越南兵勇匯攏,法國侵略軍欲進不得,欲退無路,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
3月25日,馮子材發出總攻擊令。
清軍各部從各山頭、戰壕裡浪潮般湧出,向困在山谷的法軍猛衝過去。法軍驚恐萬狀,潰不成軍,有數十名軍官和一千多名士兵被當場擊斃,少數漏網的殘敵倉皇往越南諒山方向奔逃。
中國軍隊取得了鎮南關戰役的完全勝利。
為繼續擴大戰果,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馮子材指揮清軍乘勝追擊,收復文淵,直逼諒山城下。
法軍指揮官尼格裡為挽回敗局,在諒山作了固守安排。
他以主力扼守諒山門戶驅驢,以屏蔽諒山;另以一部兵力分守諒山與外界聯繫的交通要道;留下老弱殘兵駐守諒山的城垣堡壘。
馮子材深知清軍攻堅能力不強,待法軍布置妥當,再想攻取諒山,就會困難重重。於是,他召集部下,商定了「正兵明攻驅驢,奇兵暗取諒山」之計。
27日,馮子材派楊瑞山率部在夜色掩護下從小路進至諒山城下潛伏。
第二天,馮子材率各部兵分三路逼攻驅驢。激戰中,尼格裡胸部中彈,無法指揮。接替指揮的愛爾明下令法軍退往淇河南岸。清軍順勢衝進了驅驢。
守衛諒山的法軍一見滿山遍野的清軍,慌了神,慌亂中也不管對岸還有許多自己人便砍斷了淇河浮橋。
留在北岸的法軍無路可退,一部分繳械投降,一些自恃會遊水的拼命向諒山泅渡逃命,結果溺死河中的不計其數。城下的楊瑞山部乘亂殺出,一舉衝入諒山城。
鎮南關和諒山大捷是中法戰爭中規模空前的大勝利。
它從根本上扭轉了中法戰爭的局面,沉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者,並直接導致了法國國內矛盾激化,茹費理內閣因戰敗而倒臺;同時它又極大地鼓舞了清軍將士。馮子材命令各軍「跟蹤追剿,不準延緩」,以席捲之勢又收復了一批城鎮。
當時的戰局對中國方面極為有利。
可是,腐敗的清朝統治者卻認為,繼續打下去「有礙中外和局」,高叫「乘勝即收」。6月9日,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籤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正式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答應撤出中國軍隊,允諾法國在中國西南的種種特權。至此,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從此中國西南邊省門戶被打開,成為法國對華擴張的重要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