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的成功片單幾乎就像復仇者聯盟的附帶損害清單一樣長:漫威不僅把二線、三線甚至四線英雄也變成頭牌,而且證明了團隊集結不僅可行,而且效果非常好;這些電影賺錢的力度甚至連託尼·斯塔克也會嫉妒。但MCU 的最大成功其實是其本身駕輕就熟的執行力,以及對電影宇宙的廣泛推廣普及。
現在似乎每個人都在打造自己的電影宇宙:華納兄弟以差強人意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不太順利地打開了DC擴展宇宙,傳奇已經開始朝著《金剛大戰哥斯拉》進發,《變形金剛》也大張旗鼓地拋出了共享宇宙,就好像大家真的關心他們的劇情一樣,而新《星球大戰》系列的外傳似乎和持續推進的續集一樣多。現在賣座大片的整體面貌都發生了變化,這一切顯然要歸功於漫威。
總之,不可否認,MCU確實普及了這種讓眾多電影延續某種聯鎖連續性的做法(其實直接抄襲漫畫的創意),但它絕不是第一個想到這樣做的。這麼多年來,不僅超級英雄交叉頻繁,其實早在鋼鐵俠首次與美國隊長互相挖苦之前,已經有很多其他電影系列打造了自己的共享宇宙,他們要麼是明顯向漫畫致敬,要麼就是為了製造更多樂趣。
為了簡單起見,這裡將"共享宇宙"定義為由兩個或多個單獨電影系列交叉構成的虛構世界,其中那些子電影系列既相互獨立,同時彼此之間又保持一致的連續性。
下面是出現在MCU之前的十個電影宇宙···
10.巨鱷戰狂蟒
誕生於90十年代末的《史前巨鱷》(1999)、《狂蟒之災》(1997)可以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B級怪獸恐怖片,至於兩者的交叉電影《巨鱷戰狂蟒》很可能就少為人知了。
作為兩個頗有市場潛力的電影品牌,《史前巨鱷》和《狂蟒之災》系列均有4部獨立的電影,但製片方無力追加續集的預算成本,又想要榨乾兩個品牌的每一絲利潤,於是這些續集大多都變成了一堆廉價的電視電影。《史前巨鱷》系列從第二部開始就改在小螢屏上播放,《狂蟒之災》系列稍微好一點,至少第二部還是一部像樣的銀幕電影。
到了2015年,美國的巨型食人鱷魚與亞馬遜流域的叢林巨蟒終於在恐怖喜劇片中《巨鱷戰狂蟒》交鋒,可惜這時候兩個怪獸的品牌號召力已經揮霍殆盡,所以這部理應很有噱頭的《巨鱷戰狂蟒》也只是一部少人問津的電視電影,它既是這兩個系列的第五部電影,也是兩者的終結篇。
9.東寶怪獸宇宙
東寶怪獸宇宙基本就是由哥斯拉的昭和系列電影(因這些電影都製作於1989年昭和天皇死亡之前而命名)構成的,時間軸從1954年的首部《哥斯拉》一直到1975年的《機械哥斯拉的反擊》。
除了《哥斯拉》、《哥斯拉的反攻》、《摩斯拉對哥斯拉》和《機械哥斯拉的反擊》之外,昭和系列的大部分電影都比較輕鬆。從《三大怪獸:地球最大的決戰》開始,哥斯拉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更友善、更有趣的反英雄(這個過渡通過《哥斯拉之子》得以完成,在這部電影裡他成了一個好的角色),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它更演變成一個擬人化的超級英雄。
《三大怪獸:地球最大的決戰》的重大意義還在於引出了哥斯拉的頭號敵人、該系列的主要反派王者基多拉。《哥斯拉之子》和《怪獸大進攻》等電影更針對年輕觀眾,其特點是哥斯拉的兒子迷你拉出場了。《哥斯拉對機械哥斯拉》值得注意的是它引出了哥斯拉的機械勁敵、該系列的次要反派機械哥斯拉。
東寶怪獸宇宙還有一些並非以哥斯拉為主角的電影,雖然哥斯拉沒有出現,但可以看到與哥斯拉系列相關的許多怪物,其中三個魔斯拉、拉頓和巴朗都是先有自己的獨立電影然後才與哥斯拉交叉,另外三個巴拉剛、曼達和哥羅龍在他們的首部電影中則擔任反派或次要角色。
8.環球怪物宇宙
在近幾年興起的所有MCU 模仿者中,環球的電影計劃顯然令許多人覺得詫異。環球試圖為其經典的銀幕怪物們創建一個大規模的共享宇宙;由陰沉的盧克·埃文斯飾演的《德古拉元年》,結尾將修正主義的弗拉德起源故事放置在了充滿更大預言但又複雜乏味的現代世界中,以宣告其重啟《木乃伊》和《隱形人》的計劃。可惜在《德古拉元年》出師未捷之後,今年的《新木乃伊》同樣開局不利。
事實上,說環球借用漫威的創意並不準確。畢竟,這些怪物本就有一個共享的大宇宙。現在的環球黑暗宇宙只不過是對曾經的怪物宇宙進行重啟。早在三、四十年代,環球製作了一系列經典恐怖電影——《吸血鬼》、《科學怪人》、《狼人》、《隱身人》、《木乃伊》,最終讓他們在幾部質量參差不齊的電影中進行了交叉,而且這些影片大都沒有過於宣揚這種當時還很新奇的噱頭。
由於各種不同的電影分享少數幾位演員(鮑裡斯·卡洛夫是弗蘭肯斯坦的怪物,古斯塔夫·尼曼分飾木乃伊和科學家;貝拉·路高西既是吸血鬼也是弗蘭肯斯坦的怪物),結果每個怪物的電影數量都很多,整體的連續性一團糟,但在1943 年,當《科學怪人大戰狼人》上映時,沒有人真的在意這些問題。於是《科學怪人之家》,《吸血鬼之家》和《兩傻大戰科學怪人》接踵而來。
7.Bongy Westphall宇宙
漫威電影宇宙目前已上映15部電影,第三階段還有7部電影即將到來。這無疑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如果假設超級英雄電影繼續保持這樣的勢頭,未來漫威會有更多票房大賣的影片。但這些數字並不足以使漫威拔得頭籌。事實上,即使漫威繼續按照目前一年三部電影的速度推進,要到2027 年才能趕得上Bongy Westphall宇宙的電影數量。
Bongy Westphall宇宙是滿月娛樂(Full Moon Entertainment)發行的幾個惡名昭著的C級恐怖片系列相互交叉的虛構宇宙。其中最主要電影系列是《魔偶奇譚》(十部電影)和《入侵異次元》(七部電影),主要通過一系列角色對決與其他影片聯繫在一起。
該宇宙的最後一部電影於2013 年面世,意味著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新電影。雖然這些電影並不具有特別強烈的現實感,但是它們形成的動機非常有趣;像漫威一樣,該系列主要是製作人出於渴望複製漫畫的連續性而構建的。
這個宇宙完全算不上成功,卻持續推出了44部電影,所以粉絲們選擇以《波城杏話》中的小孩湯米·韋斯特法爾來為這個龐大的電影系列命名,因為那部劇的結尾最終揭曉,整部劇裡的大部分明星客串和大多數情節都只是發生在韋斯特法爾的腦海裡。
6.塔倫蒂諾的多層次宇宙
你聽說過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都存在於同一宇宙的粉絲理論嗎?他的作品有些(《落水狗》、《低俗小說》、《危險關係》、《無恥混蛋》)屬於原生電影宇宙,而有些(《殺死比爾》,《死亡證據》)則是電影中的電影(至於《被解救的姜戈》和《八惡人》歸於哪一類仍在辯論中),一些人認為所有這些電影構成了一個暴力和髒話放任自流的虛實相間的世界。
這絕非毫無價值的粉絲猜想;導演自己也一再聲明,這種情況不僅屬實,而且他一直有意為之。他的電影彼此之間的銜接非常有意思;既不拐彎抹角,也不會頻繁發生,總是有意挑逗影迷,既保證觀眾的焦點一直在所看的電影上,同時也確保他們能明顯注意到交叉進來的內容,就像是從另一方面展示了塔倫蒂諾熱衷於向他自己喜愛的電影致敬的嗜好(例如他自己出演《八惡人》)。
最能證明這個共享宇宙理論的關鍵元素來自於塔倫蒂諾的早期電影——金先生是文森特·維加的哥哥,《殺死比爾》是米婭·華萊士失敗的試播集《霹靂五嬌娃》的電影版本,不過大多數潛在的線索和元素基本都隱藏在影片的背景中(取決於你怎麼去解讀)。
5.View Askew宇宙
塔倫蒂諾樂於安插一些只有他這樣的人才能領會的線索,而他的同齡人凱文·史密斯則全面實施了一個共享宇宙的概念。史密斯是一個資深漫畫迷,沉溺於通過一些類似但不一定相關的電影將聯鎖連續性的想法搬上大銀幕,View Askew宇宙就是他的成果(以他的製片公司名稱命名),只不過這個宇宙主要講述他們X 一代的故事,而非超級英雄電影。
從在電影節上引起轟動一炮而紅的《瘋狂店員》開始,史密斯的前五部電影(和《瘋狂店員2》)構成了這個以新澤西為中心的廣闊電影宇宙,這個宇宙主要由出現在全部六部電影中的傑伊和沉默鮑勃聯動。為了擬合人物角色,影片之間也出現了一些混亂的連接,例如同一演員飾演不同角色,諸如此類,但懶散的史密斯(沉默鮑勃)表示這樣反而更能體現他的本意。
View Askew宇宙只有史密斯的粉絲才會真正喜歡,近幾年他導演風格的奇怪轉變也於事無補,但他的成功不可否認; 他早於漫威十多年打造出了自己的電影宇宙(Bongy Westphall宇宙雖然起步較早,但是直到後來才真正開始嘗試搭建共享宇宙)。
4.銀翼殺手宇宙
僅用幾個描述性的詞語搭配範吉利斯暗示性的配樂,《銀翼殺手》就成功打造出了一副和其他科幻電影中的世界一樣詳盡充實的銀河景觀。魯特格爾·哈爾"雨中淚"的獨白簡直就是一場令人回味的精彩演講,其中的許多經典元素,像「獵戶座的肩膀」、「唐懷瑟星門」,儘管這是第一次聽到,但也會深深地烙印在你的腦海裡。而且,《銀翼殺手》並不是唯一一部設置在這個充滿複製人的制度化宇宙中的電影。
1998 年,保羅·安德森製作了一部缺乏特色、很容易被人遺忘的科幻動作片《兵人》,由《逃出洛杉磯》時代的庫爾特·拉塞爾主演,如果不是其中一個關鍵元素,現在這部電影幾乎根本不值得一提:影片中挑逗地提到了「唐懷瑟星門」,將其穩穩地放置在《銀翼殺手》的世界中。兩部電影的編劇都是大衛·韋伯·皮普爾斯(證明甚至大師也有失手的時候),《兵人》被視為一部"衍生的支線續集",這部諱莫如深的續集據說是要建立起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銀翼殺手》世界的進一步擴展還不止於此。《普羅米修斯》的宣傳材料中也提到了製造複製人的泰瑞集團,似乎預示《銀翼殺手》將會取代《鐵血戰士》系列與《異形》發生交叉,不過鑑於那些電影的時間線(《銀翼殺手》設定在2019 年),所以這很可能只是一個彩蛋。不過《銀翼殺手2》已定於今年上映,就看它如何擴大展開這個宇宙了。
3.佛萊迪大戰傑森
製作一個共享宇宙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連續性;與標準的線性電影系列不同,交叉重組需要更多的心思,不只是參照上一部電影的結局然後把一切都混為一體那麼簡單。除非,你是將兩個完全不一致的系列匯聚在一起,那樣他們是否匹配基本已經無足重要了。
每一部《13 號星期五》新續集似乎都將前幾集鄙夷的東西推崇為亮點;傑森的年齡反覆變化,他的多次死亡也被習慣性地無視,因為電影公司意識到他們還想要更多續集(在《星期五末日》又多出了兩部電影)。《猛鬼街》也沒有好到哪兒去,不僅許多逆轉的結局沒有解答,對已有的劇情細節也視若無睹,使這個越來越粗製濫造的殺人狂電影系列越發乏味無聊。即使是韋斯·克雷文再次擔任導演的《猛鬼街7》也讓人意興索然。
所有這一切意味著《佛萊迪大戰傑森》不僅是一次混亂的交叉,也是一部相當拙劣的恐怖電影。雖然依舊延續了各個常規角色的線索,但整體故事走向全憑編劇的感覺。所以,這不是一個成功的共享宇宙,而你不得不佩服環球傳統怪物宇宙的持久續航力。《佛萊迪大戰傑森》是這兩個長壽系列的最後一部電影,然後兩者都經麥可·貝之手來了一次一本正經的重啟。
2.異形對鐵血戰士
當彩蛋不僅僅是彩蛋,那麼它就成為了一個衍生系列的基礎。在《鐵血戰士2》中,肆虐洛杉磯的鐵血戰士的船艙裡驚喜出現了一根顯而易見的異形頭骨。雖然在此之前的漫畫裡已經讓這兩個外星怪獸彼此較量了,但這次銀幕上的明確暗示更讓人興奮;得益於官方電影的默認,異形大戰鐵血戰士的橋段開始頻繁出現在漫畫和遊戲裡,並最終成為電影。
突然間異形(當時已經有了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和更常規的科幻動作混搭風格的鐵血戰士開始存在於同一個世界裡,通過一個複雜的背景故事將他們聯繫在了一起,由此推出了兩部垃圾電影。也許《異形大戰鐵血戰士》最糟糕的影響是導致原本很可能非常精彩的《異形5》徹底擱淺;雷德利·斯科特在九十年代末期想要製作一部有意義的異形起源故事,但由於福斯堅持與鐵血戰士交叉,於是不了了之了。
但《異形大戰鐵血戰士》完全是浪費時間,而且現在基本已經被持續分開推進的《異形》和《鐵血戰士》系列徹底忽視了(斯科特的《異形5》成了《普羅米修斯》,全面改寫了兩部《異形大戰鐵血戰士》裡的設定),但也不能無視它的重要性,至少它證明了這兩個系列可以匯集在一起,可以取得票房上的成功。
1.X 戰警
在我們為漫威電影宇宙歡呼的時候,我們似乎忘記了,漫威並不是第一個以共享宇宙的理念部署影片的超級英雄電影系列。第一的榮譽當歸於《X 戰警》系列(雖然理論上《超人》系列也派生出了《女超人》,但就凝聚力和目的性來說,它基本被排除了)。《X 戰警》系列引發了現代超級英雄電影的復興,並通過早在《鋼鐵俠》之前就已經在策劃的前傳《金剛狼》將之提升到了世界擴展的領域。
X 戰警電影宇宙沒有MCU這麼有影響力,部分原因在於《金剛狼》太糟糕,而且他們尚沒有真正掌握電影宇宙的規則,例如《死侍》基本脫離了整體的連續性,其他衍生電影也大多前景不明。現在《X 戰警》系列仍然能夠緩慢向前推進,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MCU給了超級英雄類型電影注入了強心劑,但不可否認福斯在漫威之前大力推廣超級英雄電影的貢獻。
其實,雙方幾乎是同時開始著手打造自己的電影宇宙。漫威漫畫最初於2005 年宣布將利用他們剩餘的漫畫角色(當時改編的首選是美國隊長和怪博士)獨自製作電影進軍電影行業,大約在同一時間《金剛狼》前傳項目也開始策劃,也就是說它可能早於MCU 。不過《X 戰警》本就已經奠定了X 戰警共享宇宙,《復仇者聯盟》依然要甘拜下風(儘管《金剛狼》晚於《鋼鐵俠》和《無敵浩克》面世)。[Alex Leadbeater]
還有其他系列交叉早於MCU的嗎?歡迎在評論中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