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之文言實詞:5類文言實詞系統歸納
常考文言實詞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複詞、詞類活用等5大類,其中對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義複詞相對較少。
一、通假字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假」就是「借」的意思)。所謂通假,就是兩字通用或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的分類如下:
[針對訓練]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採,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節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並解釋。
(1)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通「」,
(2)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 「」通「」,
(3)女忘會稽之恥邪 「」通「」,
(4)厚遇賓客,振貧吊死 「」通「」,
參考答案:(1)反 返 返回 (2)坐 座 座位
(3)女 汝 你 (4)振 賑 救濟
[參考譯文]
吳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踐返回越國,就憂心苦思,把苦膽掛在座位上,坐處、臥處抬頭就能看到苦膽,吃飯也嘗苦膽。自語:「你忘了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自去耕種,其妻子親自織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降低身份禮待賢士,厚待賓客,救濟貧苦的人家,悼念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
二、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現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
1.本義
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即詞產生時的最初的根本的意義。如「本」的本義是「草木的莖或根」,「道」的本義是「路,道路」。
2.引申義
詞的引申義,就是詞由本義派生出的與本義相關的其他意義。如「本」的引申義為「根本、本來、原本、基本」;「道」的引申義為「方法、道理、主張」。
3.比喻義
詞的比喻義,就是詞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生的意義。如「爪牙」的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比喻義是「武臣、重臣」,現在屬貶義詞;「草菅人命」的「草菅」,本義是「野草」,比喻義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4.假借義
詞的假借義,就是因假借而產生的含義。(見「通假字」部分)
[針對訓練]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申徽,字世儀,魏郡人也。性審慎,不妄交遊。元顥入洛,以元邃為東徐州刺史,邃引徽為主簿。顥敗,邃被檻車送洛陽,故吏賓客並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廣集賓友,嘆徽有古人風。
孝武初,周文(帝)與語,奇之。周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為大行臺郎中。時軍國草創,幕府務殷,四方書檄皆徽之辭也。河橋之役,大軍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眾,徽獨不離左右,魏帝稱嘆之。(大統)十年,遷給事黃門侍郎。
頻徵,(劉彥)不奉詔,又南通吐谷渾,將圖叛逆。周文(帝)難於動眾,欲以權略致之,乃以徽為河西大使,密令圖彥。徽輕以五十騎行,既至,止於賓館。彥見徽單使,不以為疑。徽乃遣一人微勸彥歸朝,以揣其意,彥不從。徽又使贊成其住計,彥便從之,遂來至館。徽先與瓜州豪右密謀執彥,遂叱而縛之。彥辭無罪,徽數之曰:「君無尺寸之功,濫居方嶽之重,恃遠背誕,不恭貢職,戮辱使人,輕忽詔命。計君之咎,實不容誅。但受詔之日,本令相送歸闕,所恨不得即申明罰,以謝邊遠耳。」於是宣詔慰勞吏人及彥所部,復雲大軍續至,城內無敢動者。
(節選自《北史·列傳第五十七》,有刪改)
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
(1)①故吏賓客並委去
②每事信委之
③曷不委心任去留
(2)①徽乃遣一人微勸彥歸朝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
(3)①以謝邊遠耳
②乃令張良留謝
③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參考答案:(1)①拋棄 ②委託 ③隨從,順從
(2)①暗中 ②(如果)沒有 ③卑微
(3)①道歉,謝罪 ②辭謝 ③稱謝
[參考譯文]
申徽,字世儀,是魏郡人。(他)性情慎重,不亂與人交往。元顥進入洛陽,任用元邃做東徐州刺史,元邃推薦申徽做主簿。元顥失敗,元邃被裝入囚車押送到洛陽,原先的屬吏、門客都拋棄他而離開,只有申徽去送他。等元邃被赦免,他就廣招賓客朋友聚會,讚嘆申徽有古人風骨。
孝武初年,周文帝和他交談,認為他是個奇才。周文帝觀察申徽(認為他)深沉細緻有氣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託他去辦,於是(申徽)做了大行臺郎中。當時軍隊和國家剛剛建立,幕府的事務很多,四方文書檄文都是申徽寫的。河橋之戰,朝廷的大軍出師不利,近侍官吏逃散的很多,只有申徽不離左右,魏帝稱讚他。(大統)十年,(申徽)升任為給事黃門侍郎。
(朝廷)多次徵召,(劉彥)不接受命令,(他)又在南方勾結吐谷渾,將要圖謀叛亂。周文帝動用大軍鎮壓比較困難,想用靈活的謀略擒拿他。於是讓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捉拿劉彥。申徽率輕騎五十人出發,到了以後,停在賓館。劉彥見申徽單獨一人來做河西大使,就沒有懷疑他。申徽就派一個人暗中勸劉彥歸附朝廷,用來揣測劉彥的意圖,劉彥不聽從。申徽又派人輔助促成劉彥到賓館商議事情,劉彥就聽從了他,於是來到賓館。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門大戶秘密商議捉拿劉彥,於是就呵斥捆綁了劉彥。劉彥說自己沒有罪,申徽一一列舉他的罪狀說:「你沒有一點點的功勞,卻越權掌管著一方重地,依仗著地方偏遠做一些違背命令、放誕妄為的事,不恭敬地進獻貢品,殺害侮辱朝廷派的人,輕視朝廷的命令。統計你的罪行,實在是殺了你也抵償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命令的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遺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將你懲處,來向邊地的百姓謝罪。」於是宣讀詔書慰問犒勞官吏、老百姓和劉彥的下屬,又說大軍接著就到,城內沒有一個敢鬧事的人。
三、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和用法不同的詞語。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詞義弱化、詞義強化、感情色彩變化等六種。如下表格:
[針對訓練]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周經,字伯常,刑部尚書瑄子也。天順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成化中,歷侍讀、中允,侍孝宗於東宮。經剛介方正,好強諫,雖重忤旨不恤。宦官、貴戚皆憚而疾之。太監李廣死,帝得朝臣與饋遺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諸臣交通狀,有及經者。經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競李廣,闌入臣名。雖蒙恩不問,實含傷忍痛,無以自明。夫人奔競李廣,冀其進言左右,圖寵眷耳。陛下試思廣在時,曾言及臣否。且交結饋遺簿籍具在,乞檢曾否有臣姓名。更嚴鞫廣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結之罪,斬首市曹,以為奔競無恥之戒。若無幹涉,亦乞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體,終事聖明。若令含汙忍垢,即死填溝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變,自陳乞休。報許,賜敕馳驛,加太子太保,以佀鍾代。
(選自《明史·列傳七十一》,有刪改)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改庶吉士,授檢討
(2)經剛介方正
(3)科道因劾諸臣交通狀
(4)以為奔競無恥之戒
(5)若無幹涉,亦乞為臣洗雪
參考答案:(1)官職名,明屬翰林院 (2)正直,端正不偏 (3)暗中勾結 (4)把……作為 (5)關聯,牽涉
[參考譯文]
周經,字伯常,是刑部尚書周瑄的兒子。天順四年考中進士。(他)改任庶吉士,被授予檢討的職務。成化年間,先後做過侍讀、中允,在東宮侍奉孝宗。周經剛強正直,喜歡極力諍諫,即使深深觸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顧及。宦官、貴戚都害怕並且憎恨他。太監李廣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參與贈送李廣財物的帳簿,非常生氣。科道官員趁機彈劾各位大臣暗中勾結李廣的情狀,有人提到了周經。周經上疏辯解說:「昨天科道官員彈劾朝廷大臣爭著投靠李廣,收錄了我的名字。雖然蒙受皇上恩德沒有被審問,我實在是(感到無比冤枉,)含傷忍痛,沒有辦法來自己說明情況。人們爭相投靠李廣,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說好話,圖的就是您的寵幸眷顧啊。陛下您試著想想李廣活著的時候,曾經談到我沒有。況且交結李廣贈送他物品的帳簿都在,請求檢查有沒有我的姓名。還應該嚴厲審問李廣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財物進獻給李廣),就懲治我交結李廣的罪過,在集市上斬首,把這作為對爭著投靠李廣等無恥行為的警誡。如果沒有關聯,也請皇上替我洗脫恥辱,或許能讓我施展才能,終生侍奉聖明的皇上。如果讓我帶著侮辱忍受詬罵,即使我死了埋在溝壑,我的眼睛也不能閉上。」皇帝安慰並答覆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變化,周經自己陳說請求退休。皇帝回復許可,並下詔賞賜他可以駕乘驛馬疾行,加封他為太子太保,讓佀鍾代替他。
四、偏義複詞
「偏義複詞」是指由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對的語素構成,而詞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雖然它在古漢語中很少出現,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會成為閱讀的障礙。
偏義複詞具有臨時、動態、借用的性質,因此一定要藉助語境判斷。
[針對訓練]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憲宗即位,轉膳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出為唐州刺史。節度使於素聞其名,既謁見,群危言激切,甚悅,奏留充山南東道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愛重之,召入為吏部郎中。元衡輔政,舉群代己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呂溫、羊士諤為御史,吉甫以羊、呂險躁,持之數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頗復恩讎,臨事不顧生死。是時徵入,雲欲大用,人皆懼駭,聞其卒方安。
(選自《舊唐書·竇群傳》,有刪改)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吉甫以羊、呂險躁險躁:輕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頗復恩讎恩讎:恩澤和仇恨
D.臨事不顧生死生死:死的危險
解析:選CA項,是同義複詞,從上下文看,應該是形容兩人性格方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險」有「冒險,犯險」之意,都指性格不穩重,即「輕薄浮躁」。該項解釋正確。B項,是同義複詞,從上下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壓下,竇群等人心裡當然不高興。「怒」是「發怒」的意思,而「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該項解釋正確。C項,是偏義複詞,「頗復恩讎」中的「復」是「報復」的意思,因此「恩讎」一詞,更偏向「讎」,即「仇恨」的意思。該項解釋不正確。D項,是偏義複詞,「生死」更偏向「死」,就是不顧及自己會遭遇「死的危險」。該項解釋正確。
[參考譯文]
憲宗即位,(竇群)調任膳部員外郎、兼任侍御史知雜事。出任唐州刺史。節度使於素來聞知他的名聲,謁見時,竇群言語率直激切,於很喜歡,奏請朝廷授竇群留任山南東道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服金魚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歡和器重竇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後武元衡任輔政大臣,舉薦竇群頂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竇群奏請刑部郎中呂溫、羊士諤為御史,李吉甫認為羊、呂二人輕薄浮躁,接到奏表數日不予批覆,竇群等人因此憤恨李吉甫。
竇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歡復仇,碰到事情不考慮死的危險。當時召他入朝,說要重用,朝中人人驚駭,聽說他死了方才心安。
五、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在古漢語中某些實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也有少量數詞)的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了詞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義。如: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形容詞用作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動詞用作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等。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的「活」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但後面跟了賓語「之」,成為使動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譯為「救了他」。
提示:本知識點後文詳解。
相關連結
1.2021高考前線 | 夯實基礎:語言運用考點合集(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