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播出的《奇葩說7》前傳中,出現了一位叫劉純懿的女學霸,她自稱是高考狀元,一上來就霸氣放話:
「我不想拿第一,因為拿過太多次了,只想要試試怎麼輸。」
這話說得,頗為凡爾賽啊。
到了「面試」環節,劉純懿一上臺就噼裡啪啦地說了一通,眾多導師愣是沒機會開口。
劉純懿介紹說自己是過氣的高考狀元,並提到自己頗為討厭時下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內卷。
「我特別討厭內卷的一個點就是,我覺得內卷沒有盡頭。
就算你卷到一個市高考狀元,你的老師也會對你說,如果你再多考幾分,你就是個省狀元了。」
提到「內卷」這個詞時,劉純懿停頓,特意點名說要給蔡康永和楊冪解釋一下「內卷」的意思。
蔡康永頗為無奈地回了一句「謝謝」,楊冪的表情也顯得意味深長。
馬東立刻意識到,回問她:「你老掛到她幹什麼?」
劉純懿解釋說,是因為楊冪瞪著無辜大眼睛,一副「我也想聽聽」的表情看著她。
楊冪也覺得自己被內涵到了,立馬回到:「謝謝你解讀我。」
不得不說,這句話得體又機智,潛臺詞就是「我不過認真地聽了下發言,只是你以為我不懂」。
更令人無語的是,劉純懿在事後採訪中,依然撓頭一臉無辜地說:
「我說的那個內卷,她沒辦法聽懂。
但是我希望楊冪老師能參與到我的這個討論中吧。」
就差直接說楊冪是花瓶了。
只是劉純懿怎麼就這麼肯定楊冪不懂呢?
沒有經過了解就武斷別人,居高臨下的姿態著實令人不適。
接下來的發言中,劉純懿依然圍繞著「內卷」這個詞大說特說。
讓人尷尬的是,作為一個北大新聞系學生、狀元,卻也一直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解釋不清楚這個詞。
馬東忍不下去了,連忙打斷劉純懿,讓她不要只談「內卷」這個概念。
雖然她是狀元、是學霸,但咄咄逼人、恃才而驕的模樣,卻充分體現出了她的沒見識。
正如孟非所說:「所有的優越感,都來自於缺乏見識和缺乏悲憫。最高貴的優越,是不會給別人造成任何壓力的。」
自以為是地俯視這個世界,就永遠不會知道天外有天。
避免沉浸在過度優越感裡,做個清醒且不斷成長的人,以下這幾個概念,或許能夠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01
優越感
優越感,是一種自我意識,指的是顯示蔑視或者自負的心理狀態。
比如作家張曉晗曾在微博中提到,自己「做著所謂人類精英的工作」、「過著所謂Top5的生活」、「聞得出別人身上的地鐵味」。
這些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張曉晗的心理狀態,就是一種身在所謂頂層的優越感。
多數人都會擁有某種優越感,只是優越程度不同,表露水平不同。
在生理、心理、身份、學歷、人際、收入等方面的比較,都可能產生優越感。
就像劉純懿,她表現的就是知識上的優越感。
優越感很普遍,是人的一種正常心理。追求優越感,希望擁有比別人更強的能力、更大的優勢、更好的生活,也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但過分追求優越感,尤其是以不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優越感,例如傲慢、自負、固執、自戀等,既影響自己的自我認知和持續成長,也會讓人不適,影響人際關係,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什麼越是缺乏越會刻意顯擺什麼,這是人本能的補償心理,但我們不能被本能所控制。
真正有格局、教養的人,不會有過度的優越感,即便有一些優越感,也會放在心中,用以鞭策自己積極進取,儘可能不表露出來,更不可能去刻意顯擺。
02
人生四度
人生四度,是生涯發展師古典提出的一個人生評估模型。四度指的是:
高度、深度、寬度、溫度。
①高度
高度意味著一個人在社會中能達到與掌握的地位、權力與影響力。大部分的領袖、政治家、企業家等,都是人生高度的追尋者。
其終極價值是影響力與權力。評價標準是社會認同、影響力。
感興趣的領域常包括經濟、政治、商業、管理、傳媒。典型職業例如:政治經濟領袖、管理與領導者、市場與銷售。代表人物例如:毛澤東、韋爾奇、馬雲。
②深度
深度意味著一個人在思想、智慧、藝術與體能上達到的卓越與精進程度。諾貝爾獎獲得者、奧運冠軍、思想家、傑出匠人,都是人生深度的追尋者。
其終極價值是卓越與智慧。評價標準是卓越程度、超越極限。
感興趣的領域常包括哲學、自然科學、專業技術、佛學。典型職業例如:哲學家、科學家、需要高超技藝的職業。代表人物例如:陳景潤、康德、蘇格拉底。
③寬度
寬度意味著一個人能夠打開和做好人生中多少個不同的人生角色,讓它們豐富又互相平衡。
生涯學家舒伯總結了人世間常見人生角色:子女、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等。事實上,做好其中任何一個角色,都並不容易,就更不用說平衡了。
其終極價值是愛與和諧。評價標準是對他人的支持、對家庭社會的貢獻。
感興趣的領域常包括社會、家庭活動、公益活動、心理、社會學、基督教。典型職業例如:義工、志願者、全職主婦、公務員。代表人物例如:特蕾莎修女、墨子、大部分父母親。
④溫度
溫度意味著一個人對生命、生活的熱愛與激情,能多大程度地活出自己本來的面目。有很多人過著表面成功、卓越、面面俱到卻冷冰冰、幸福感低的生活。
其終極價值是自由。評價標準是遵從內心、自我、純粹。
感興趣的領域常包括藝術、文學、靈性。典型職業例如:藝術家、詩人、作家、自由職業。代表人物例如:顧城、凡高、快樂流浪漢。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各自的可能性,如同企業家、全職太太、IT工程師、農民爸爸,雖然職業差異很大,但很可能幸福感並不會差太大。
比如說,假設生涯的每一個維度,每個人能達到的完美程度是10分,以下是古典舉的4個個案的打分表。
可以看出,即使每個人各個維度的分數不盡相同,但他們的總分都很接近。
就像劉純懿與楊冪,一個是高考狀元、北大學霸,一個是從事娛樂行業的藝人,兩者的生活並不值得做比較。
畢竟,每個人的人生各自追求不同,衡量的維度也不同,沒有什麼生活方式就一定優越。
03
成長心態
劉純懿帶著「漂亮的女明星是花瓶」的刻板印象,對楊冪進行下判斷。
先不說高學歷的女明星比比皆是,即使沒有高學歷,但怎麼就能斷定別人不會進行更多學習呢?
古人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用成長心態去看待他人。
成長心態,是具有一定持續性的心理狀態,認為個體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通過努力,我們可以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更聰明、更優秀。
相反,固定心態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的,是固定不變的。成功不過就是要證明你的能力,證明你是聰明的。如果失敗,那就是天賦不夠。
我們沒有必要立刻就擅長做某件事情。事實上,做一些我們不擅長的事情,反而更為有趣,因為通過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可以拓展舒適區,並從中學習。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有一位編劇,她寫的新戲即將開工了,於是她在微博發表了一段感動的心情。這時,有網友評論說:「沒啥名氣就不要拍了,等有實力時再拍也不遲。」
對於網友的評論,這位編劇的回覆是:「實力不是等出來的,是一直做一直做一直做幹出來的。」
這就是成長心態。擁有成長心態的人,是在一次一次的挫折、失敗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就如同一個嬰兒學習走路一樣,摔跤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
成長心態除了用來鞭策自己成長,同樣的,我們也要用成長的眼光看待別人。
即使一個人曾經不如你,但你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他時時刻刻可能追上你。
04
偏見
很多偏見,其實是隱藏在潛意識中的。
就像劉純懿對楊冪先入為主的判斷,認為她肯定不懂「內卷」是什麼意思。
即便是到了事後採訪,依然還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楊冪就是不懂。
生活中,隱性偏見很多,比如:老年人都很健忘;男生數學好,女生數學差;女人很有愛心等,諸如此類。
這種隱性偏見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在你的思維中是自動聯想的,非常快速,你甚至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
但你判斷和做決策的時候,會把這個隱性偏見,當成真實的前提,從而導致做出錯誤的決策。
了解這一點,你才有可能察覺到隱性偏見,從而糾正這種隱性偏見。
05
同理心
自以為是的優越感,也來自於對別人的不尊重,以自我為中心。而這也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
劉純懿說出那番話時,對面的楊冪、蔡康永明顯表情已經不對了,但她絲毫未察覺,不覺得自己的言語有什麼不妥。
溝通大師吉拉德說:「當你認為別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時,氣氛才會融洽」。
要想提高同理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發自內心地認為,對方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即便對方的感受可能是錯誤的。
比如一個例子: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
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不用你指手畫腳的。」
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把對方的感受看成和你的一樣重要,當你覺得別人在你耳邊喋喋不休很不爽時,將心比心,你就能提升同理心水平,不會在別人耳邊喋喋不休。
如果沒有把對方的感受看成和你的一樣重要,提高同理心水平就無從談起。
《自卑與超越》中也有這樣一段話:
「凡有些成就的人,都在追求屬於自己獨有的那種優越感。
但這不單單是浮在表面上,還體現在一個人生活態度和生活模式上。」
追求優越感從不是壞事,但不應該通過輕視他人去獲得。
比美麗的容貌,豐富的學識、卓越的成就更值得讚美的,是良好的修養和待人謙和的態度。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