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
印度博帕爾毒氣洩漏事件是歷史上最嚴重的化學工業災害。1984年12月3日,印度中央邦博帕爾市(Bhopal)貧民區附近的博帕爾農藥廠發生氰化物洩漏,當場造成約3500人死亡,時至今日共有2.5萬人直接死亡,55萬人間接死亡和20多萬人永久殘廢。
(圖說:博帕爾農藥廠舊址。圖/Getty Images)
據法新社(AFP)5月29日報導,由於博帕爾事件中的倖存者幾乎都患有呼吸道疾病,此次新冠疫情已導致多名倖存者死亡。家屬和活動人士指控當地政府對患有博帕爾後遺症的感染者「放棄治療」。
據當地政府數據顯示,目前,博帕爾共有45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其中有至少20人是「博帕爾事件」的倖存者。但活動人士稱,這45人中,至少有37人生前患有氰化物洩漏和汙染導致的疾病。
定點醫院之謎
博帕爾市民古拉夫·哈蒂克的父親納雷什便是其中之一。哈蒂克說,他父親在1984年的毒氣洩漏中肺部損傷。而疫情期間,常年收治毒氣受害者的博帕爾紀念醫院(BMHRC)拒絕收治父親。
據悉,博帕爾紀念醫院是中央邦最好的醫院之一,擁有350張床位,位於博帕爾市郊。3月起,中央邦政府將該醫院改造成接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定點醫院。
(圖說:博帕爾紀念醫院。圖/AFP)
但批評者指出,博帕爾紀念醫院拒絕收治他們認為未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即使患者已經出現了新冠病毒病的症狀(如發燒、呼吸困難等)。而其他醫院則以「沒有針對毒氣後遺症的治療設備」為由拒絕收治這些患者。
納雷什是這種混亂局面的受害者,「從一家醫院輾轉到另一家醫院,浪費了很多時間,許多條人命就這樣沒有了。」此外,由於印度全國封鎖,從市中心前往博帕爾紀念醫院的40分鐘路程變得格外漫長和艱難。
納雷什的病情在拖延中惡化。最後納雷什被一家私立醫院收治並接受新冠病毒檢測,在檢測結果顯示陽性後沒過幾小時便離開了人世,留下了約1180美元的醫療債務。
博帕爾市民、65歲的裡雅祖丁因毒氣洩漏損傷了呼吸系統,常年有呼吸困難症狀。他的兒媳婦古爾納滋說,嶽父被博帕爾紀念醫院在內的4家醫院拒絕收治,最後被一家國營醫院收治並接受新冠病毒檢測,但住院僅僅一天後就去世了。
據報導,當地政府近期取消徵用博帕爾紀念醫院作為定點醫院,但在博帕爾信息與行動小組的拉赫納·辛格拉看來,這一舉措為時已晚。辛格拉說,至少有5位倖存者感染新冠病毒後被醫院拒絕收治而死亡。
但博帕爾紀念醫院向法新社否認了拒絕收治而致死的案例,「死者中不存在因為本院拒絕收治而死亡的。」
「系統性崩潰」
博帕爾農藥廠建立於1975年,屬於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旗下的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彼時,印度政府為解決十億人口的口糧問題掀起農業「綠色革命」,在化工廠的開辦潮中,博帕爾搖身一變成了一座新興工業城市。
博帕爾農藥廠所生產的高效殺蟲劑主要的原材料是一種被稱為異氰酸甲酯(MIC)的劇毒液體,具有揮發性、易燃易爆,燃燒時會產生氰化氫與氮氧化物等劇毒氣體。只要有極少量短時間停留在空氣中,就會使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濃度稍大,就會使人窒息。
由於保養過程中操作失誤,1984年12月3日凌晨,博帕爾農藥廠的儲藏罐發生了爆炸,30噸毒氣隨之洩漏、擴散。3天之內,當地有3500人死亡。次年又有2.5萬人因此次事故死亡。
(圖說:事故後等待救治的民眾。圖片來自網絡)
博帕爾事件給這座180萬人口的城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據印度政府統計數據,住在博帕爾農藥廠附近的約10萬人患有呼吸系統疾病、腎臟疾病或癌症,並導致了許多新生兒畸形和先天性疾病。該地區的地下水也遭到汙染。
活動人士稱,1989年籤署的價值4.7億美元的和解協議只賠償了5000名受害者。而印度政府原本要求的賠償金額高達150億美元。
(圖說:博帕爾事件的絕大多數受害者仍未得到賠償。圖/The Print)
患有後遺症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併發症的風險很高。但有批評者指出,中央邦政府對毒氣洩漏慘案倖存者「放棄治療」。
辛格拉對法新社說:「我們已經警示政府,如果他們不採取積極行動,許多毒氣倖存者將死於新冠病毒……但他們沒有理會。他們應該讓倖存者中患有高血壓或心臟病的人接受新冠病毒測試。」
中央邦博帕爾毒氣慘案救助與康復部門主任普拉卡什說,政府目前在對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症狀的毒氣倖存者或高危群體進行發熱篩查,若有需要將對他們進行隔離。
但辛格拉說,這只能說明政府檢測能力不足,「必須對急性呼吸道感染(咳嗽或發燒)病人進行病毒檢測,而不只是對高危人群做發熱篩查。因為等他們出現症狀了,那就太遲了。」
「整個系統崩潰了……那些最脆弱的群體正在付出生命的代價。」辛格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