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的主力裝備就是M4「謝爾曼」中型坦克。
然而在二戰開始之前,美國陸軍的坦克無論是設計還是製造水平都遠遠落後其他國家。在二戰爆發後,生產線上還是大批鉚接裝甲的M3「格蘭特/李」。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大洋彼岸的美國這才意識到自己陸軍現役的坦克,包括生產線上的,以及繪圖板上的都是落伍產品。
根據歐洲戰場的經驗,1940年8月美國開始在M3「格蘭特/李」的基礎上,研製全新的中型坦克。1941年9月定型,命名為M4「謝爾曼」中型坦克,並開始建立生產線,甚至是全新的坦克廠批量生產這種坦克。
在這張當時坦克生產線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還有新的M3「格蘭特/李」正在與M4「謝爾曼」一同生產,這是為了完成之前籤訂的合同。
M4「謝爾曼」最大的變化就是將M3「格蘭特/李」的75mm主炮放到鑄造炮塔中,而且炮塔尺寸很大,為日後升級留下了充足的冗餘。
正是因為M4「謝爾曼」坦克,美國才在1942年初真正擁有了坦克工業的雛形。在1941年7月,美國才建成了第一座坦克工廠。
M4「謝爾曼」在美國10家工廠和加拿大1家工廠先後開工生產,考慮到各個企業的技術風格不同,只規定了外形尺寸、懸掛、炮塔等關鍵參數,以確保通用性,其餘的細節部分由各企業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處理。
這是因為當時有些企業,如福特、克萊斯勒等,不僅要製造坦克還要生產大批汽車,根本無暇對生產工藝進行統一。於是各種型號的M4「謝爾曼」開下了生產線,儘管形制相同,但製造工藝有很大區別。大多數「謝爾曼」車體都是焊接的,但有少部分採用鑄造工藝生產。
但是,這些「謝爾曼」的炮塔、艙蓋、懸掛部分都可以通用,保證了重要零部件的通用性。儘管福特和克萊斯勒生產的「謝爾曼」坦克有很多不同,不過它們的炮塔可以互換使用。
很有特點的是M4「謝爾曼」坦克的發動機,採用了400馬力的九氣缸星型發動機。這是一種航空發動機,與坦克發動機相比同樣具有結構緊湊、重量輕、馬力大等特點。由於美國航空業相對發達,所以採用這樣的發動機屬於正常操作。
當然,有部分「謝爾曼」配備了V形發動機,這些都是生產企業的重型卡車發動機。
在生產過程中,美軍也在不斷根據戰場的反饋意見,對M4「謝爾曼」進行改進。這讓本已經非常雜亂的型號,更加混亂。美軍曾經表示,在一支部隊裡,很難找到兩輛完全一樣的「謝爾曼」。
正如這張宣傳圖說的那樣,分布在20個州,130座城市內的700家企業,為美國陸軍製造坦克和相關裝備,這樣的情況下,型號不混亂才有鬼。但是,在嚴格的工藝標準下,各種型號的「謝爾曼」又保證了較高的部件通用率,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一個美國式的工業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