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人群裡,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個說法:「在健身房用器械練出來的都是死肌肉!都是樣子貨!」
如果你留意過,不難發現,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都會是徒手健身項目的愛好者,因為他們認為徒手訓練鍛鍊出來的肌肉更具「實用性」。
但是,「死肌肉」畢竟是個偽概念,人體運動科學上並沒有「死肌肉、活肌肉」這樣的說法。
而如果真的,要準確地比較徒手訓練與健身房器械訓練的優劣,則必須先排除這個錯誤性認知。
第一,健身房練出來的肌肉真的不實用嗎?
想來能問出這個問題的人也真是膩害了,難道誰規定了在健身房練肌肉只能用同一種訓練方法,練器械長出來的肌肉難道有什麼不一樣嗎?!
其實話說回來,器械本身都是工具,尤其是槓鈴、啞鈴這樣的器械,自由度又非常高,不僅可以將肌肉練得有稜有角,也可以把肌肉練得剛猛有力。
所以,實不實用更多是看怎麼練,想要實用,就應該更注重於爆發力、耐力、敏捷性等能力的器械訓練,如抓舉、拋藥球、繞樁跑等。
雖然你因為在雕琢肌肉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導致分到綜合體能上的訓練時間減少,相比體能訓練者的肌肉沒那麼實用,但依然可以完爆不鍛鍊的人。
第二,徒手健身練出來的肌肉是不是更實用?
和上一個問題一樣,徒手健身也可以練肌肉或者練體能。但徒手健身的局限比器械健身要更大,比如徒手沒法進行大強度的負重訓練,沒法練出強大的力量。
當然,有的人會認為,能做倒立、人體旗幟、各種花式引體向上的肌肉就是「實用的」。
但這也只能說是術業有專攻而已。
首先,為了完成這些高難度動作,你必須反覆去練習它,尤其要練習其中薄弱的環節。這些動作對追求肌肉形態的健美愛好者而言沒有過多的價值,自然他們就不會去練,所以做不到,也合情合理。而這一切與「實用」無關。
第三,肌肉的美觀和實用是否可以兼得?
當然可以。實際上,除了極個別項目外,大多數運動員的肌肉都很符合大眾的審美,如:
女子跳高運動員、舉重選手、格鬥選手、賽車選手、足球運動員等。
而且,很多男生會有這麼一個思維:「為了讓身材變好,我一定要去健身房好好練肌肉。」但這並不是追求好身材的唯一方法,如果照著徒手訓練的方法練習,一樣可以獲得清晰的肌肉線條,而且比普通人更強壯。
只要你對「美觀」和「實用」的要求不高,兩者絕對是完全可以兼得的。
第四,如何搭配器械、徒手訓練才能兼顧肌肉的美觀與功能?
第一階段:功能構建(1-2個月)
首先以徒手訓練為主,主要以伏地挺身、深蹲、箭步蹲、平板支撐這些基礎動作來組成計劃,讓身體主要肌肉群構建運動能力,同時還能讓肌肉初具輪廓。
同時輔以HIIT訓練或者有氧慢跑,打好心肺耐力的基礎。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一階段,能掌控自己的身體是最重要的,不必急於進行器械訓練。
第二階段:全面訓練(2-3月)
徒手對手臂、肩部、背部的訓練有很大局限,如果你追求粗壯的手臂、飽滿的背部。
那麼,在打好基礎後就應該加入啞鈴、槓鈴,按照健美的方式練習肌肉了。但徒手訓練不能丟下,每次訓練至少保留3個徒手動作,可以是引體向上、擊掌伏地挺身、burpees等。
第三階段:根據自身需求訓練
如果你認真對待了前兩個階段,此時應該基本具備肌肉的美觀與功能。之後,你就需要考慮今後的訓練方向。
想追求極致的肌肉,就按照健美的方法健身;追求實用的身體素質,就按照體能訓練的方法健身;甚至覺得「我這樣就足夠了」,那就維持現狀就好。
這時候器械和徒手,也就沒有那麼清晰的界限了。
總結
器械與徒手的爭論,只會發生在低水平的健身人群裡。在高水平的健身者裡,器械和徒手都只是訓練形式而已,選擇器械還是徒手並沒有那麼多講究,甚至有時候只看自己興趣而定。
如果能放下對器械、徒手的偏見,你的健身之路會有更多的選擇餘地,訓練水平也會越來越高。
聲明:此帳號意為更多喜愛健身運動的小夥伴分享更多相關健身訓練知識,如有侵權,請私信小編進行刪除,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