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多少人,像馬拉度納一樣,為了窮苦大眾而踢球,為了街坊鄰居而奪冠。
11月26日凌晨,一則馬拉度納去世的消息:
「球王隕落!馬拉度納因心臟病去世」,註定是世界足壇黑暗的一天。而在1個月前,他才過自己60歲的生日。
馬拉度納出身貧寒——阿根廷的費奧裡託鎮是一個以貧窮和暴力著稱的地方,他就出生在這裡的棚戶區裡。
他用自己的天才、勤奮,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將自己獻身於足球,他生命就是為了足球而活,也取得了這個領域內最偉大的成就。
01 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
無論是足球場內還是足球場外,馬拉度納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
1986年世界盃四分之一決賽對英格蘭的比賽堪稱馬拉度納人生的縮影:
他創造了聞名世界的「上帝之手」,用左手打進本應被吹無效的違例進球,被球迷和媒體痛罵「騙子」、「無恥」;
圖/視覺中國
而四分鐘後他連過五人完成破門,將英格蘭隊淘汰出局,更是在之後的比賽幫助阿根廷隊贏得了1986年的世界盃,這是他輝煌職業生涯的巔峰。
1986年世界盃決賽對英格蘭進球
他在球場上是君王一樣的存在,馬拉度納在生活中是一個革命者、反叛者,他桀驁不馴,他蔑視權威,就算世人批判也特立獨行。
馬拉度納就是這樣的一個複合體,人們只能用不同的句子去描述他:
那個從布宜諾斯艾利斯貧困小鎮長大的街頭足球天才;
那個展示了絕大足球才情和領袖氣質的世界盃英雄;
那個在那不勒斯吸毒放蕩、極度沮喪自閉的外鄉人。
其實,取得多少成就,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斷對自己的生命提出挑戰。
02 馬拉度納的「正視死亡」
自退役以後,馬拉度納的健康狀況就一直亮著紅燈:
2004年,馬拉度納因過量吸食古柯鹼入院,一度病危;
2005年,馬拉度納接受手術,胃部被切除絕大部分;
2007年,馬拉度納因為肝炎和酗酒再次入院,情況嚴峻,甚至一個月內三次被傳出死訊;
……
「上帝之手」、「吸食毒品」,配合後來正邪黑白交錯複雜的退役生活,雖然沒能讓他成為一個完美的偶像。
但這樣充滿起伏的不平凡,卻讓所有了解足球的人忘不了馬拉度納,忘不了那個特殊的時代。
最好的死亡,就是在做自己一生最熱愛的事情的時候死去。
當年的球迷如今已人過中年,1980年代,在全球文化傳播中,是信息爆炸的前期,卻也是電視普及度大幅提升的階段。
那個年代留下諸多恆久的名字,是偶像時代的開啟,從麥可·傑克遜到麥可·喬丹,從麥當娜到馬拉度納,每一個都是傳奇。
關於死亡,馬拉度納曾有一段獨白:
「如果我死去,我想來世再做球員,我想再做馬拉度納。我是一個給了人們快樂的球員,對於我來說,這已足夠。」
2020年,註定是悲傷的一年。
一月的籃球巨星科比
央視著名主持人趙忠祥老師
8月的黑豹演員查德威克鮑斯曼(Chadwick Boseman)
全國各地衝在前線的醫護人員
今年去世的人很多很多,我們根本無法用數字衡量。
白巖松曾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什麼?
死亡,實際是對生者最大的考驗。
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薩瓦特爾 西班牙著名哲學家
03 別讓孩子陷入「死亡誤區」
面對疫情不斷跳動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家庭的生離死別,是我們不願意看到也不敢去想的。
做為家長的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但孩子總有一天要面對「死亡」這個話題。
與其讓他們在模稜兩可的狀態下,不如讓做為家長的我們,好好的跟他們聊聊。
01. 孩子太小不適合談論這個話題
做為家長,我們總不是那麼勇敢地去告訴孩子死亡意味著什麼,總是不想讓他們在小時候過早地感受死亡所帶來恐懼和悲傷。
所以,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不要去海邊玩水;不要去接觸插座;不要去攀爬高樓,要是去了會有危險。
這些不要去的危險背後,都有可能導致孩子溺水身亡、觸電而亡、高處摔落而亡。
但孩子只知道這是危險的事情選擇不要去,他們連死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會警惕呢?
02 . 過度美化死亡的結局
記得小時候面對離世的親人,常常會問父母:「人死後會去哪裡?」
他們總是會說:「人死後就會去天堂;變成天上的星星;他們只是睡著了;被上帝帶走了。」
無論是天堂,還是星星都是我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想像出來的 。
其實,這些都反應了做為家長的一個問題:不敢正視死亡。
一方是選擇逃避親人的離去和對死亡的恐懼,另一方面都是去美化死亡後結束,所帶來的悲傷和痛苦。
但對於孩子來說過度的美化,他們會認為死後的世界是美好的。
03 . 別告訴孩子你不會死
當孩子開始初步地了解死亡後,也會疑問:「媽媽,你也會死嗎?」
那是,孩子在害怕分離,害怕孤獨。
如果告訴孩子你不會死,他們很容易承受不住,當意外的來臨的時候而感到崩潰。
不要因此而放棄,應該告訴孩子:「父母都會死,但在死亡之前,我們會一起生活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 ...」
所以,告訴孩子面前死亡前,要學會惜敬畏自己及他們的生命。
04 正確地孩子「死亡教育」
家長應該差異化地與孩子談論死亡。
根據Nagy提出的死亡概念年齡特徵,與孩子談論死亡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有所差異。
「0歲—4歲」:
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少主動提出疑問。
孩子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的概念,因此這個階段不應該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話題,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這個時候與孩子談起死亡,反而會適得其反,更多的關注點應該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建立其安全感。
「5歲—9歲」:
學齡前的孩子,並沒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
但經常會問及與死亡相關的問題,面對這類問題家長不應該恐慌,更不能嚇唬孩子,應該坦然回答不躲閃。
因為家長的坦然會讓孩子認為死亡是一件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家長對這個話題非常敏感、忌諱或禁止談論時,就有可能把死亡這個概念和可怕的東西聯繫起來,進而產生恐懼。
「9歲以後」:
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對死亡有了成熟的認識,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更是永久性的。
這時家長不應該通過編造的童話故事去忽悠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訴孩子死亡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應該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很多「死亡」,小動物的死亡,花兒的凋謝,老人的過世……
讓孩子觀察自然界中的生命,看植物的一歲一枯榮和其他生命周期短暫的生物的生死輪迴,對孩子理解「生與死」是有一定幫助的。
當孩子面對死亡的分離的產生傷感的時候,家長應該予以共情「面對這種情況,爸媽和你一樣難過」。
同時,不用將太過理論的東西灌輸給孩子,應該讓孩子明白「死亡」。
同時,將溫暖,光明留給孩子,去代替死亡引起的恐懼。
獅子王是這樣和孩子說的:
辛巴:爸爸,我們是好夥伴,對嗎?
木法沙:嗯,對。
辛巴:那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對嗎?
木法沙:辛巴,我來告訴你一些我父親告訴我的事。看看那些星星,過去那些偉大的君王正在上面俯視著我們。
辛巴:真的?
木法沙:是的,所以,當你感到孤獨的時候,要記住,我們的先輩會一直指引著你,我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