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 俗稱「皇墳「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神農炎帝之陵寢所在地,在7000年前的遠古時期,神農炎帝在以羊頭山為中心的上黨地區種五穀、嘗百事、制耒耜、立曆法,開創了農耕文明,晚年,炎帝在高平嘗百草時誤食種有毒的「百足蟲」,逝世後長眠於此。
功德殿炎帝陵中軸線上第三大殿。面闊7間,進深3間,歇山頂,建築面積623. 4平方米。殿內東西兩側壁畫向世人展示了神農炎帝教民耕種、發明醫藥、制歷分時、制器立威、織麻為布、築牆為城、始創交易、教化子民、五弦禮樂、制陶為器等十大功績,再現了遠古時代的生活場景。
始祖殿位於炎帝陵中軸線上,規格等級僅次於炎帝大殿。面闊7間,進深3間,東西、南三面出廊,單簷虎殿頂,建築面積758. 2平方米。為祭祀神農炎帝之場所。殿內壁畫展示了華夏始祖生平事跡和炎黃結盟的偉大功績。
炎帝大殿炎帝陵中軸線三大殿中的主殿,座落於月臺之上,面闊9間,進深5間,通高24米,前出廊,重簷廡殿頂,建築面積1687.56平方米,為古建築中的最高形制,規格等級僅次於故宮太和殿。 殿內3根擎天「金柱」,二人方能合抱,高三丈有餘,雄偉壯觀:心間供奉神農炎帝木雕金身神像,坐九龍椅,高5. 6米,鹿、鷹侍奉左右(相傳炎帝幼時在鷹、鹿呵護下長大成人)。神像有一獨特之處,即膚色黔黑,蓋因炎帝嘗百草時中毒所致,為紀念這位為國為民獻身的始祖,即以此面容入殿敬奉。東西兩壁畫為鴻篇巨製的《朝謁炎帝圖),歷代帝王 、皇子皇孫、明相名醫、儒流賢士、孝子賢孫、天地神低、三山五嶽等與炎帝神像形成一個整體, 體現天、地、人的東方哲學思維與其信仰意識的文化內涵。
五穀殿炎帝陸唯一一 座保存完整的古廟宇, 舊稱"神農上廟」。「炎帝陵廟」 「五穀廟」。始建於元初,明、清兩代均有重修,2004年。,高平市政府落架大修,五穀殿得以保護。現正殿為明代遺構,殿頂琉璃脊剎正面刻有「 炎帝神農殿」。背刻「 大明嘉靖六年」題記。殿內供奉炎帝、夫人及太子神像。石神臺為宋金遺物,刻有龍、麒麟、鹿、花卉等浮雕圖案、雕刻精美。大梁上以彩繪鑲金的金龍標誌著神農炎帝的頂級規格。
炎帝陵寢位於炎帝陵東北偶,其北枕翠屏,南眺丹水、西望羊山,冢為圓形石砌結構,徑15米,丘高5米餘,冢前立石雕神龕,其內即為聞名全國的「炎帝陵」石碑,碑高0.95米,寬0.66米,為明萬曆三十九年申道統所立,是國內發現最早的炎帝陵碑。
全國有好幾處炎帝陵,各有各的不同,有想了解的朋友可以過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