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風哥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騰衝市和順古鎮景區被正式列入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名單裡了!
作為雲南省唯一的參評單位,順古鎮景區順利的通過了國家5A級旅遊景區景觀質量評審。以後,我們雲南又多一個5A景區了!
騰衝是一座低調的小城,地處西南邊陲,與緬甸山水相連,但騰衝一點都不普通。
它擁有著很多不簡單的稱號!
極邊第一城
380多年前,徐霞客來到騰衝,發出「迤西所無」的感慨,驚呼它為「極邊第一城」。
中國西南第一通商口岸
自明代建城起,這裡便是商賈雲集、貿易繁榮,是茶馬古道重鎮,是中國西南第一通商口岸。馬幫文化、騰越文化、抗戰文化、翡翠文化、僑鄉文化在這裡融合。
這個邊陲小城,仿佛一個奇妙的萬花筒。那些古老的小鎮、傳統的村落,依舊保留著「遠山蒼翠,近處煙火」的田園風光。
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首
騰衝的和順古鎮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首。
《中國國家地理》、《時尚旅遊》等媒體推薦為「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它既有古樸安適、田園入夢的閒適詩意,也可見青石巷、泥磚牆訴說出的悠遠歷史。
「遠山芒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建鎮600餘年的和順,如今仍保留著舊時光裡最美好的樣子。
雲南著名僑鄉
和順古鎮始建於明朝,是一個有著600年歷史的邊陲小鎮。
是雲南著名的僑鄉,老街老巷,青石板路,祠堂,牌坊均是自明清時期所建。當地漢族大多是明初到雲南從事軍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後代。
傳統民居有1000多座,其中清代居民100多幢,「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的建築隨處見到,徽派建築的粉牆黛瓦、中西結合的房子。
中國鄉村第一圖書館
一進入村鎮,號稱是「中國鄉村第一圖書館」的和順圖書館就闖進了人們的視野,坐落在3米高的石階上,居高臨下,宣告著詩書在和順人心裡的地位。
這座民國時期的圖書館古樸大氣,館內藏書達萬餘冊,珍藏有許多珍貴古籍。
第一個
民間出資建設 民間收藏
以抗戰為主題的博物館
和順鎮滇緬抗戰博物館是當年遠徵軍反攻騰衝指揮部的舊址,也是我國第一個民間出資建設、民間收藏、以抗戰為主題的博物館。
博物館內通過大量館藏文物,紀念著中國人民在近現代史上第一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鬥。
全國唯一的洗衣亭
洗衣亭是和順最獨特的風景,在中國大概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景致,它是和順男人對女人的愛情。
「和順男子走夷方」,這裡的男人亦儒亦商亦農亦走四方,他們外出走馬幫,去緬甸,為了讓家中的妻子洗衣不受風吹日曬,就建了這樣的亭子。
來到和順,做個閒人,對一壺酒,一片雲,聽洗衣亭內的搗衣之聲,看橋下鴨鵝戲水,感受高原江南無法複製的神韻……
全國聞名的熱海溫泉
這裡有著聞名全國的熱海大滾鍋。
晨間陽光和地熱煙霧配合製造出來的夢幻感,瀰漫著、升騰著...連路旁的普通小屋也披上了輕煙的紗衣,在青山間愈發出塵
在這裡,你還能看到,雲南十八怪中的「雞蛋串著賣」,還有很多別有風味的小吃。
中國4大火山群之一
騰衝共有97座新生代火山堆,是我國4大火山群之一,其中有23座火山口清晰可見,所以騰衝又被稱為「天然火山地質博物館」。
騰衝是世界罕見的最典型的火山地熱並存區,蒼穹之下,一座座火山被雲霧包圍仙氣嫋嫋,漫步在火山公園內,目之所及,滿目蒼翠,盡情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60萬年的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態系統
騰衝北海溼地保護區,有著60萬年的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態系統,其特殊的生態環境,孕育和吸引了各種珍貴鳥禽,是稀有植物和水鳥的重要棲息地,亦是東亞候鳥越冬的絕佳場所之一。
時值初冬,北海溼地褪去了些許色彩,由清新綠色一點點變為浪漫黃色,斜斜的暖陽、金色的浮毯,冬日的色彩總是恬淡靜謐。
此時,正是享受騰衝浪漫色彩的絕佳時機,亦是觀鳥,感受最純淨生命力的時候!
冬季,北海溼地是水鳥的樂園,這裡是北方鳥類向南遷徙的重要歇腳地,赤麻鴨、白骨頂雞等各類候鳥陸續到來,寧靜的溼地一下子便熱鬧起來了。
北海溼地的上空,成群的赤麻鴨不時飛過,鴨鳴聲此起彼伏。走在岸邊棧道或是乘坐遊船之上,紫水雞遊弋於湖面,時而覓食,時而翩翩起舞,時而梳理羽毛,遠遠望去賞心悅目。
以草為排、竹為槳,蕩漾在藍天白雲下,近距離接觸水草、鳥兒,體驗人在畫中遊的美妙感覺。
最美銀杏村
在騰衝2000多個古村落中,有一個古村風格和景色獨樹一幟,是眾多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它就是固東江東銀杏村。
古銀杏見證了江東村的發展史,從銀杏樹身上可探究古村發展的脈絡。
村內擁有一棵1300年歷史的銀杏王,500年歷史的銀杏樹50多株,400年歷史的70多株,200-300年歷史的150餘株,20-30年的2700餘株。
潔靜高雅,清素別致,一片葉子,兩種顏色走完一生。古村之歌,古村之景,古村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景色,每一處建築,都能勾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圖源:微博@一隻丫咪)
這麼美的地方,確實配得上5A級景區!十二月,去「極邊第一城」 騰衝,過一個暖冬!
(圖源:微博@一隻丫咪)
文章來源:昆明街頭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