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一群令許多成人覺得惶恐與困惑的孩子。大人們常常為他們的叛逆任性而焦躁、為他們的學習散漫而擔心、為他們的問題行為而失望、為他們的難以溝通而鬱悶。家長想放手卻放不下心,想參與卻不得其門而入。為了更好地促進家長與青少年的溝通,家長需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有哪些?
1. 精力過分旺盛和無精打採
青少年可以有幾小時、幾天、幾周或者幾個月精力過分的旺盛,他們熱衷於打破各種類型的記錄,睡眠明顯減少;他們追求某種新風尚,製造流行,歡鬧不已。
然而,他們又極其容易走向反面,表現出軟弱無力、呆緩遲鈍、漠不關心、疲倦、冷淡、嗜睡、做事缺乏動力等。
2. 快樂和痛苦
兒童的心境易于波動他們哭笑無常,對於各種印象所作的情緒反應是直接的。從青少年期開始,波動就逐漸緩慢下來,但在一段時間內容易趨向極端。有些青少年還會出現一種壓抑不住的輕浮,亦即一種「欣快症」,在活潑過度的每一個荒唐行徑中,很難加以抑制。
但是,這一切又會轉為苦痛和不快,青少年也會嘆息,但原因並不十分明顯。抑鬱狀態和意識的洋溢狀態幾乎同樣是青少年的特徵。特別是在疲勞時,厭世主義的抑鬱心境在一段時間會使生活變得暗淡無光,加之各種聯想,像換了個人似的。有時,悲哀由不能指明的原因所引發,並且往往出自虛構的動機——懷疑自己不受朋友喜愛,懷疑自己的外貌和性格有不可克服的缺點,幻想自己不是雙親的親生子女,想像自己不自覺地造成別人的不幸……凡此種種,根據環境、遺傳、氣質等原因,可以使心境多少趨於極端,彼此繼發的次數可多可少,也可以預示著鬱悶、消沉和憂鬱的來臨,甚至漫無目的地打發時光。
3.自尊和卑謙並存
自我肯定有著各種形式,少年的主要表露可能是虛榮心以及一種自身的美感與誘惑感,覺得自己對於異性具有了不起的吸引力,也可以表現為擺架子,把自己放在顯眼的地位;高談闊論、矯揉造作、修飾打扮,以引人注目;或自鳴得意,甚至驕傲自大,以為自己比別人高明。
但是,青少年又會感到信心不足和內心虛弱,需要大肆虛張聲勢來加以遮掩。他們有時也會懷疑自己的力量,擔心自己的前途;一俟自尊受到傷害,便會覺得丟盡了臉面,儘管內心有所不滿,卻感到無力抗拒。這種卑謙和屈辱之感,會使青少年對發生的一切抱著某種得過且過的態度。
4. 自私與利他的輪替
在青春期以前,兒童的衣、食、住、教育等都是由別人照料的。現在,相反的一些趨勢出現了,這些趨勢會越來越強,直到取得優勢。除了以前需要別人侍奉而現在卻必須為別人服務之外,自製克已的要求出現了。生活再也不是自我中心的,而應該是利他的了。
對於青少年來說,開始要做到尊敬別人、彬彬有禮有著一定困難,但這些行為卻會最終成為從次要德行逐步過渡到主要德行的一種課業。促使青少年約束自己的是同情,特別是愛情,其發展結果是使自我克制變成一種熱情。青少年甚至可以發誓終生克制自己並從事於艱苦的勞動,以獻身於某種偉大的事業,即使為此而抑制甚或排除一些人類最深刻的本能也在所不惜。
5.好行為與壞行為之間的輪替
良心產生自童年期,但在青少年期開始扮演主要角色。它喚起迫切追求正義的渴望,激勵著最高的抱負和決心。他們對人類和動物的慈愛發自內心,對別人的幸福表示衷心的祝願,能想方設法揣測和滿足別人的願望。
然而,青少年也有不良的行為:肉體的欲望盡性放縱;說謊的傾向難於克制;憤怒四處發洩,令人受害;社會公約被拋棄不顧,髒話連篇;一些卑鄙的或者想像不到的行徑使旁觀者為之吃驚。為了爭奪青少年的心靈,善與惡的力量一直處於激烈的鬥爭之中。對於大多數青少年來說,隨著成熟,他們能對卑下本能加以馴伏,去為善行服務。
6.孤獨和歸屬
青少年有著鮮明的社會性行為。有些青少年在人際關係上表現為羞怯、忸怩、孤獨;喜好與星星、海洋、森林、動物作伴;不願在人前、特別是異性面前露臉;沉浸於主觀生活,變得只關心自己的內心狀態而不注意客觀世界。有些青少年則積極投身於一種新的同伴友誼之中,建立密切的友情,「追求者」和「被追求者」出現了;聚會劇增,組織繁多。
還有些青少年不甘孤單,好似一時無法排遣自己,以依靠同伴來求得自己的快樂;孤獨時他們覺得無聊和厭煩,只是同別人在一起時,才感到生活、活潑、有趣,他們只對群體中的核心人物才暴露內心秘密,喜歡在親密相處的時刻或在信件裡作坦率的傾吐。
7.興趣與冷漠
青少年通常是渴求知識的,並且渴求的不是一方面而是多方面的知識;青少年熱衷於喚起相應的活動去追求知識,而且追求有最高價值的知識。當一個新的活動領域出現時,就有新的動機被激發起來。
然而,在青少年群體中,也會遇到不活潑的心境和類型。有些青少年表現淡漠,視熱烈的精神趣味為不好的風度,對於任務事情都不願加以讚賞。當然,有時它也可能是活動過度或努力過度的結果。
8.在知與行之間擺動
由於學校和社會的影響,青少年發現學習生活是引人入勝的。於是,樹立起要有學問的雄心壯志。他們手不釋卷,潛心讀書,酷愛詩歌,喜好沉思。這種關於接受的心境是必要的,因為在文明的社會裡,青少年總是生活在比他自己所能創造的遠為高級的文化中間。
然而,青少年又不甘寂寞,所學不多就滿以為可以去闖蕩世界了。於是,他們又熱衷於安排計劃,設計未來,甚至直接投入工作;他們寧可儘早見到效果而不拘於單純的學習。他們希望震動現實世界,立功成名,出人頭地,做一番積極的甚至有創造性的事業。
9.保守與激進之間的輪替
青少年覺得世界混亂無章,意欲對學校、社會和家庭生活進行改造;他們視既定的習俗為虛偽,對權勢的專橫感到憤怒。對於他們初具雛型的理智來說,很想對那些似乎不合於真善的東西加以懷疑、拋棄,並親自予以改造。
但是,青少年又會走向另一極端,即從激進的一極轉向有秩序的一極,從激進轉向保守。生活會慢慢使他們感受到傳統的力量,感受到既定製度的價值。特別在宗教信仰領域,無神論和迷信之間的平衡幾乎總是被擾亂;存在著過度的懷疑或信任,肯定或否定,青年少在那些虔誠與異端之間特別表現得無所適從。
10.聰明與愚笨並列
青少年時期有著高度的直覺,甚至能預期成熟後的處境和老年時的結局。這是一種「心靈的態度」,它促使青少年去預見一生的經驗,好似在智慧的真正目標中尋到了歸宿。
可是,在這早熟的哲理之中,仍可發現摻雜著失敗的稚氣,表現的形式為易努、貪婪、無緣無故和不合情理的異想天開、放縱低級衝動或全然的呆頭呆腦。某些方面早熟的青少年,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常常受到抑制。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父母的角色也是在逐漸發生變化的。孩子小時候,我們是「空中交通管制員」,關懷著孩子的生活時時刻刻。但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我們就要適時的調整角色,轉變成為「教練」。想要做好一個「教練」的角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家長在孩子青春期的教育,應儘可能使其各種能力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儘可能稍許縱容一點任性與空想,把性格上的一貫性推遲一段時間,讓各種先天優勢相互進行競爭。畢竟一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遠比成為一個學霸重要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