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企業評價協會主辦的「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發布會」日前在杭州成功舉辦。作為研究單位,中指研究院承擔完成的《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發展報告》在會上隆重發布。報告首次對我國新經濟發展情況和新經濟優秀企業進行了系統研究和評價,分析結果顯示:入圍企業地區分布以東部為主,高度集中於北上深杭四城。
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
從省份分布上看,北京、廣東、浙江及上海的新經濟500強企業數量分別為115家、102家、69家和61家,4個省份的企業數量佔比達69.4%。相比而言,中國企業500強企業中以上四個省份企業數量佔比僅為45.4%。新經濟企業更偏向於選擇人均GDP較高、綜合實力與競爭力相對處於領先水平的區域進行發展。從平均市/估值來看,廣東、浙江和北京的企業平均市/估值在所有省份中排在前三位,分別約為975億元、932億元和675億元,這種情況則是由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巨頭帶動。
新經濟企業500強省份分布及平均市/估值
數據來源:中指數據
從地區上看,新經濟500強企業東部地區企業佔據絕對的領先地位。東部地區企業數量達到435家,佔到總數的87.0%,而中部地區企業和西部地區企業分別為33家和24家,佔比分別為6.6%和4.8%,東北部地區企業數量最少,僅有8家,佔1.6%。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傳統發達板塊,新經濟發展更有集中優勢。近年來國家重點發展發展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東部重點經濟板塊和城市群,由此來帶動人才的流動和資源的傾斜,為新經濟企業的發育和成長提供了優質土壤。
新經濟500強企業地區分布
數據來源:中指數據
高度集中於北上深杭
從城市分布上看,新經濟500強企業分布呈現三大梯隊:北京獨佔第一梯隊,聚集新經濟500強企業最多,數量達到115家,比例高達23.0%;上海、深圳、杭州為第二梯隊,新經濟500強企業數量分別為61家、60家、42家,佔比10%左右,在新經濟城市中表現優異;廣州、蘇州等城市為第三梯隊,新經濟500強企業數量在20家以下。前兩個梯隊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個城市新經濟500強企業數量高達278家,佔比超過50%,反映了新經濟企業極高的城市集中度。從城市群維度看,新經濟企業500強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三大城市群。
新經濟500強企業城市分布
數據來源:中指數據
與中國企業500強相比,新經濟500強在重點城市集中優勢更加明顯,而且在城市間產生了分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個城市新經濟企業500強數量遠超中國企業500強數量,蘇州、成都、武漢等新經濟熱點城市也有這種趨勢,而廣州、無錫、寧波等城市,中國企業500強傳統企業數量更佔優勢。
新經濟500強與中國企業500強企業城市分布對比
數據來源:中指數據
這種頭部城市的高集中度,主要是因為新經濟企業對發展所需的科技、資本、人才的高度依賴,而這三大要素的城市分布極不均衡。
科技方面,新經濟500強企業城市排名與城市科技研發能力排名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反映基礎研究能力的2020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中,北京高居全球城市榜首,論文份額高達21.0%,超過紐約都市圈約10個百分點,緊隨其後的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根據國家專利局專利資料庫2019年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統計結果顯示,北京以發明專利申請13萬件、發明專利授權量5.3萬件遠遠超出其他城市,一枝獨秀,深圳和上海則分別以發明專利申請量8.3萬件、7.1萬件排名第二、第三位,廣州和蘇州、杭州、南京等長三角城市緊隨其後。新經濟企業突出特點是研發、應用一體化,對研發前端依賴強,這些城市為新經濟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資本方面,新經濟企業在研發產品及科技時需要大量資金,而且技術難度越大、越複雜,需要投入的資金就越多。沒有大量的資金投入,新經濟企業持續發展幾乎不可能。因此,新經濟企業在挑選城市方面更偏向於能更容易獲得大量投資的省份與城市。根據Crunchbase News榜單,北上深廣杭全部入圍全球最受風投青睞城市前十名,新經濟企業在以上城市發展更容易獲得全球投資者的關注。
人才方面,新經濟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型企業,從事的是智力活動,主要依賴人才及其知識。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19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榜單,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杭州排在前五名。2019年應屆生、海歸將簡歷投向北上深廣杭的比重分別佔比28.1%、32.1%,應屆生和海歸更傾嚮往一、二線城市集聚。新經濟企業在這些城市更容易吸引出高端的人才。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