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李雲迪做客李佳琦直播間,手把手教李佳琦的狗狗Never彈《鍾》,現場視頻中,Never表情略顯嫌棄,彈完琴立刻抽回爪爪,一度還衝上熱搜。
小Never不知道,給她手把手教學的李雲迪,和抱過她的其他明星不同,可是一位縱觀歷史也不多見的國寶級鋼琴家。
18歲爆冷奪冠、中國首位肖賽金獎得主
波蘭人民驚呼:「蕭邦回來了!」
說到中國國寶級鋼琴家,與郎朗齊名的,就是李雲迪。
李雲迪年幼時就跟隨老師學習手風琴,天賦異稟,後來因為母親認為孩子學習手風琴過於辛苦,心疼兒子,就將他送去學鋼琴。
8歲才開始走上鋼琴學習之路的李雲迪,因為有之前學習手風琴的底子,在鋼琴領域的學習也是進步飛速,一路拿獎拿到手軟,但要說成名一戰,是在20年前。
2000年,剛滿18歲的李雲迪,赴波蘭參加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一路殺進了決賽,並在決賽用一曲40min的《蕭邦第一協奏曲》奪得金獎。
據說,當李雲迪彈完最後一個音符,比賽大廳響起了長達20分鐘的掌聲,經久不息,還有觀眾大喊「蕭邦回來了」!
從此李雲迪的名字響徹國際。
18歲的李雲迪成為了肖賽史上最年輕的金獎得主,更是首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30年漫漫音樂路,「天才」鋼琴家的背後
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成名之前,李雲迪的練琴方式可以用「走火入魔」四個字來形容。
自己能堅持的時候,每天都跑在琴房裡咬著牙堅持,自己堅持不下來的時候,被媽媽逼著堅持,甚至一度「一邊哭一邊彈琴。」
李雲迪媽媽也是個狠人,據說當年就是因為李雲迪多看了十分鐘電視,第二天她就把電視賣了...
賣了...
成名後的他也依舊沒有鬆懈,像郎朗手部因為彈鋼琴太多受傷一樣,李雲迪的手也是小傷不斷。
怪不得有人說,你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你不努力一定會很舒服。
這樣高強度的練習讓李雲迪不僅掌握了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更有了自己的一套和偉大鋼琴家們跨時空溝通的方法:李雲迪為了在演奏時更能體悟到作曲家的創作心境,他經常研究手稿,拜讀大師傳記、學術論文到深夜,甚至遠赴作曲家故居,試圖在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找到他們寫下一首首鋼琴曲時的狀態。
努力也許不會被看見,但一定不會白費。
作為國際演奏家的李雲迪,現已發行個人專輯20多張,被邀請踏上春晚舞臺,讓鋼琴藝術走進千萬家,他還受邀在劍橋等頂尖學府開展大師課,在國家大劇院、哈佛峰會等論壇舉辦古典音樂講座,不僅如此,李雲迪在國內外最高級劇院舉行現場演奏多達千場,他的演奏會所到之處,更是一票難求,創下「場內2000人,場外20000人」的記錄。
說到李雲迪的演奏現場,有一件「盲談」的事情值得一提。
在2017年廣州音樂會上,李雲迪和樂隊正在進行蕭邦名曲《平靜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的演奏,誰知道突然斷電,頓時整個會場陷入一片漆黑,面對這樣的突發事故,樂隊的樂手們都停了下來,而當時李雲迪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依舊沉浸在鋼琴曲的世界裡,以完美驚人的狀態,為現場的觀眾們帶來了一場聽覺盛宴和享受。
這樣「救場如救火」的操作是需要鋼琴家對演奏的曲子、彈奏技法和對琴鍵的位置瞭然於心的,並且還要對鋼琴保持高度的敏銳,所以李雲迪的音樂之路能夠一往無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因為他從未鬆懈。
李雲迪:享受古典音樂的權利不應該只屬於少數人
即便擁有超高的人氣,這幾年,李雲迪卻愈發低調,因為他把絕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向大眾普及鋼琴樂上。這一點從李雲迪最近在某有聲APP上推出的鋼琴名曲賞析課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到。
上春晚和演唱會是李雲迪將自己心愛的古典音樂推向大眾的第一步,後面李雲迪還為山區孩子主講「音樂愛心教室」,一度在媒體前表明:"不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我都應該去為大家演奏。"
也讓越來越多普通人在他的引導下,愛上了古典音樂。
更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李雲迪的解讀,瞬間讓「高冷」的蕭邦變得有血有肉,講下行音階,他說這是從遠處傳來的一聲無奈嘆息;講敘事曲結構,他說這是蕭邦對侵略者的破口大罵;他說蕭邦並不像大家頭腦裡想像的那樣只是單一的淡漠、沉靜、充滿愛國的悲憤,蕭邦實際上非常有層次,就像「川菜」。
是呀,誰說學習鋼琴就一定要是枯燥乏味、乾巴巴的呢,學習鋼琴完全可以是充滿顛覆的、有趣的呀,李雲迪就做到了把這些作曲家請下神壇,化身成你自己、你的同學、你的朋友...讓更多人因為走近鋼琴,從而愛上鋼琴。
近期,郎朗和李雲迪好像慢慢褪去了演奏時的鋼琴家高級光環,慢慢「接了接地氣」,走入綜藝、熱搜和直播中,很多人說希望兩位鋼琴家能少參加點商業活動,以裡赫特、索科洛夫這樣的大師為目標,提高自身水平,藝術家該為廣大音樂愛好者帶了更好的音樂。
但阿桔覺得,藝術並非只能高高在上,只能純粹講求精進技藝,仿佛藝術和商業捆在一起時就變味了,這樣過度「潔癖」的藝術太脆弱了,而藝術能夠跨越千年,流傳至今,完全是靠它強勁的生命力和藝術家們不拘一格的自我成長才實現的。
鋼琴家願意放下身段,為鋼琴藝術走進大眾生活和地球每個角落,去嘗試不同的、順應時代發展的普及方式,是鋼琴家在這個時代責無旁貸的使命和責任,這本身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呀。
也只有不斷和時代和人群融合,我們民族的藝術發展才能更加欣欣向榮、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