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年油蟠桃的銷量挺好,周邊好多商戶都來找我訂貨,我在園子邊上擺攤也是為了招攬路人,讓更多的人看到咱的大蟠桃。」8月6日,盧龍縣劉家營鄉紅星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蔣文喜坐在路邊,擺弄著又紅又大的油蟠桃,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說,今年油蟠桃產量不錯,預計明年會大豐收,「三年了,這50畝實驗地我沒白忙活,村民們也看到了收益,都願意跟著我幹。」
長期以來,蔣文喜和所有村民一樣種植玉米等傳統農作物,一年下來,付出不少,收入卻不多。2018年,在鄉黨委和政府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思路的引領下,蔣文喜開始嘗試種植油蟠桃,並多次到山東等地考察學習,還聘請專家來指導新品種的嫁接方法,通過幾年的摸索,目前成活率超過了95%,一畝地產量達到400斤左右,經濟效益逐漸顯現。「今年我們還準備申請一個冷庫,便於果品貯存,延長油蟠桃的銷售期。」蔣文喜說。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在於轉變群眾思想觀念。劉家營鄉廣泛深入宣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容、方向及好處,解釋和說明國家關於農村產業的各項惠農政策,消除了群眾思想上的顧慮與擔憂。同時,全鄉各級領導幹部深入一線,走訪群眾,了解群眾對種植結構調整的想法,併入戶動員,講好農業政策,算好農業效益,傳播農業技術,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你看這一片地是甘薯和山楂套種的,長勢多喜人啊!咱用的都是有機肥,既綠色環保,又節省成本,經濟效益還好。」在峰山村,德盛甘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奇宇樂呵呵地說。從前兩年開始,該村大力推行農業生產「時間循環」和「產業循環」的「雙循環」模式,依託興牧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德盛甘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整村推進。在大片的農田裡,採取第一、二年甘薯和山楂套種,後期則採取藥材和山楂套種的新型模式,另外,還將廢棄的甘薯秧葉製作成為有機飼料餵養肉牛,而肉牛產生的牛糞經過「膜堆肥」的方式再返還肥料用於有機甘薯的種植,形成「循環農業」經濟結構鏈。
劉家營鄉宣傳委員王世鵬介紹,「我們通過甘薯產業提質工程,以峰山村、東風村為重點,積極發展澱粉型甘薯、鮮食型甘薯種植,積極推廣地膜覆蓋、滴灌等先進農業技術,今年,全鄉澱粉型甘薯種植面積達1200餘畝,鮮食型甘薯種植面積在200畝左右;大力推進油料產業壯大工程,流轉土地4000餘畝,全部發展高油花生種植;實施蔬菜產業提效工程,穩定薛莊村棚室蔬菜、三裡店村裸地大蔥、小辣椒等種植業,全鄉裸地蔬菜種植面積保持在600畝左右;開展林果產業振興工程,發展板慄等乾果種植,力爭年內新栽板慄面積500畝,還以峰山村、薛莊村為中心,發展鮮果採摘業,年內新增山楂300畝;另外,實施畜牧產業提升工程,新建標準化生豬養殖場,積極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項目,促進畜牧業綠色健康發展。」
王世鵬表示,接下來,劉家營鄉會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為村民做好各項保障服務工作,加快農業各項惠民政策落實到位,讓老百姓真正看到農業產業調整的好處,得到實惠,致富增收。
來源:秦皇島日報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盧龍劉家營鄉:調整產業結構 助力農民增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