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一部電影橫空出世,以超過50 億元的票房位居年度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榜榜首,成為迄今為止中國動畫電影史上票房第一、中國電影史上票房第二(僅次於《戰狼2》)的作品,在此之前,沒有人想到竟然在2019年的後半年有這樣一批黑馬能夠超過《流浪地球》問鼎榜首,它就是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而在這部電影的後續彩蛋中更是簡單直接,為自己的續集《姜子牙》做足了宣傳。
珠玉在前,電影《姜子牙》早已攢足了熱度,上映前的預售票房就已破億,成為2020年國慶檔首部預售過億的影片。上映前夕,工作人員更是讓哪吒與姜子牙來了一次夢幻聯動,為這部「封神宇宙」的第二部作品鋪路。
終於,在今年國慶檔本片如期上映,又以3.42億票房刷新中國電影市場動畫電影單日票房紀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部大熱的動畫電影——《姜子牙》。
2019 年度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將動畫電影的市場影響和創作水平推上了新的高度。而在之前動畫電影受到大家的關注則是2015年的長篇動畫《大聖歸來》,憑藉著精良的製作,曲折的情節,《大聖歸來》一掃國產動畫低齡化的市場局限,打開了國產動畫的大門。
在此之後,《白蛇緣起》、《大魚海棠》等更是將動畫電影中的中國美學運用到極致,但是相比起精緻的特效和動畫製作,電影中的劇情卻常常受人詬病。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一點,影片有意識地通過動畫藝術展開時空世界觀的建構,基本完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徵的想像世界的營造。
植根於民間信仰的《封神榜》小說,《哪吒》重新整合了不同神靈的角色與屬性,這不僅適時地推進了故事進展,創新了傳統角色的形象,也為IP和續集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良好的世界觀基礎。在某種意義上,《姜子牙》的出現是必然的,而這樣的創作前提更是奠定了姜子牙的基調:一部誠心之作,一部野心之作。
相比起褒貶不一的劇情探討,對於本片的畫面製作,觀眾還是十分買單。無論是前期神話故事鋪墊採用的2D形式還是後期更加立體有血有肉的3D呈現,都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美學享受。
電影的一開始以二維的形式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姜子牙與九尾的大戰,可謂是先聲奪人。九尾的妖媚邪氣,背景的恢弘精緻十分驚豔。
而這樣的呈現背後的艱難可想而知:繁複的細節,炫技的創作的背後是工作量是呈幾何倍數的增長,一個高級的原畫師,1到2天才能夠畫1幀的鏡頭,其中一個巨斧落下大海的鏡頭,背景有600多圖層,一個ps文件在電腦上要黑屏很久。
而後期的3D的畫面也毫不遜色:姜子牙身上的服飾,四不像的毛髮,雖然不像《冰雪奇緣2》裡那樣毛髮纖毫畢現,但也是將細節做到了極致,更不必說之後大場景:冰天雪地的北海,荒蕪幽暗的幽都山,玄鳥划過天空的唯美景象。就像電影的導演說:美的東西、國風的東西才會讓觀眾瘋狂。
不像《哪吒》一樣終極大戰最後才出現,《姜子牙》在特效的製作中全程沒有尿點,一開始的大戰,中期誤入紂王的地盤,後來九尾打破歸墟,放出狐族子民,到最後姜子牙毀掉天梯,全片的大場面製作數不勝數,也正是這些場景讓本來有些單薄的劇情不顯得無聊,反而充滿了節奏感。1600人團隊4年時間打磨,我認為在畫面製作上,《姜子牙》甚至超過《哪吒》,成為國產動畫美術層面的新標杆。
接下來聊聊劇情,這也是本片口碑兩極分化最多的部分。
和很多網上徹底的失望不同,在我看來《姜子牙》雖然劇情安排上說不上多麼的出彩,但是絕對不差,配上絕美的畫滿也不會覺得不相配。
不同於原著中講述了姜子牙斬妖除魔的一路經歷,電影則更像是一個後傳:將筆墨聚焦在姜子牙打敗九尾後的故事。電影中也出現了很多《封神演義》中觀眾耳熟能詳的元素:元始天尊、四不像、妲己、打神鞭等等,並且主創們還在其中加入了《山海經·海內經》的元素,例如北海、幽都山、黑水、玄鳥等意象,保留了一份相對純粹的手工質感和作者特色,將傳統文化匯入現代語境,完成極富中國特色的影像文本。
人物塑造上,在《封神演義》以及其他的影視作品中,姜子牙的形象更加偏向於一個白髮蒼蒼的智者或是一個出塵的神仙形象,而電影中的姜子牙形象則看上去更加有煙火氣息,儼然是剛剛從《這個殺手不太冷》片場過來。
其實,整個電影結構劇情非常的簡單:姜子牙在與九尾的大戰中,發現九尾的體內有一無辜元神,儘管師尊告知他這只是狐妖幻想,心懷慈悲的他還是相信自己的直覺,因為在大戰中的一意孤行,姜子牙被師尊貶到了北海,只有他承認了錯誤了才能重回靜虛宮。但真相是師尊為了統一三界,讓狐族與人類連上宿命鎖,最後卻將狐族趕盡殺絕。
《姜子牙》其實整部電影探討的主要的問題,就是:何為蒼生?何為神?
對這一類辯證的問題的探討導致了姜子牙的信仰危機,也就是所謂的認知失調: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電影將大眾熟知的電車難題拋給了觀眾,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一類的問題往往都沒有最好的答案,電影的結尾看似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結局,但是它也沒有辦法告訴我們真正的解決辦法。
在師尊看來,所謂的斬妖除魔,最終不過歸結到「斬善」,而姜子牙類似於救世主的形象,則認為:不救一人如何救蒼生?對於所謂的權威進行了挑戰,而電影最後毀掉天梯也就象徵著對於權威的挑戰與衝破。當然這就又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何為蒼生?師尊眼中的蒼生是秩序井然、等級森嚴的封建系統,而姜子牙心中的蒼生是人人平等,神、妖、人皆是蒼生。
這樣一個上升到哲學思辨的主題也間接導致了《姜子牙》的口碑兩極分化,雖然《哪吒》使得國產動畫的受眾打開,但是不得不承認動畫電影在多數情況下還是一個合家歡的類型,但《姜子牙》電影的目標受眾顯然是年紀更加大一點的受眾,這就使得很多抱著輕鬆愉快目的前去觀看的觀眾覺得過於沉重。其次,比起《哪吒》中「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樣雖然層次不深但是夠熱血夠燃的一個主題,《姜子牙》的命題過於宏大,宏大到其實最後電影也沒有給出一個好的解釋。
但是我仍然支持這部電影,為什麼?
因為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了中國動畫工作者一次勇敢的嘗試,讓我看到國產類型片的另一種可能。個體與蒼生的對立,個人與體制的對抗,系統對人性的束縛,這與我們傳統「舍小我成就大我」的觀念有所不同,但以普世的視角去看個人,其實又會發現,哪吒與姜子牙十分的相似哪吒做自己的英雄,姜子牙做自己的神,都傳遞出了逆天改命的主題,只不過哪吒是為了自己的命運,而姜子牙是為了別人的命運。
此外,我們也能在很多電影的細節中看出主創的野心,除了宏大的主題,宿命論、戰後生活的重建等等命題的探討,雖然使得電影親民和娛樂性,但是也留給了觀眾與思考的空間。
其中有一個場景:小九和姜子牙進入幽都山,遭到了怪物的攻擊,最後在骨風鈴的作用下,怪物退去,原來他們都是想要回家的冤魂,最後玄鳥到來,帶走了冤魂。導演在這一情節中插入了對生與死、落葉歸根以及戰後世界的思考,也非常值得體味。
而對於蒼生的概念雖然電影中沒有具體的呈現,但導演在一次訪談卻向我們透露了一個原本想要展現的結局:悟道是以神的身份去拯救蒼生,但姜子牙用神的身份還沒法理解什麼是蒼生,他只有變成人的時候才知道什麼是蒼生。電影的最後,姜子牙回到北海,在那個十年沒有下過雪的地方,突然下起了雪。每一粒雪對應每一個蒼生的角色,掉入水中,最後畫面翻轉,水下的才是真正的世界。
但是,電影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姜子牙》在有限的精力和時間裡能給觀眾呈現這樣的一個故事,我覺得足矣。願中國的動畫不再是一個人的破釜沉舟,而是一群人的前赴後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