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已經離不開動漫了。從電視機走進我們老百姓的生活那一天起,動畫也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70後,80後,90後,00後,10後等等,小時候都是看著動畫片長大的。尤其是社會發展到今天,動畫片已經不再叫動畫了,而是「動漫」(Anime)。顧名思義,就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作為整體概念,早已超越了動畫和漫畫的傳統範疇,延伸到包括電子遊戲、網路遊戲,以及此基礎上開發出來的各類玩具、文具、服裝、生活用品之中。
全世界公認日本是動漫之國。現在我們一提起動漫,就必須要提到日本的動漫。可以說日本為世界動漫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要想找到日本的動漫為什麼能夠獨領世界風騷,就要從日本最早的動畫開始講起。其實呢,動畫並不是日本的原創,而是日本從西方國家引進的文化產品。
最初時期的日本動畫,是由輸入至日本的美國動畫片《變形的奶嘴》和法國動畫片《凸坊新畫帳》所啟蒙下產生的,這兩部動畫片在日本引起巨大反響,激起了一些有志之士的民族意識,開始著手製作自己的動畫,為此,日本人創造了新名詞「漫畫映畫」作為動畫片的稱謂(「映畫」在日文中為「電影之意」)。從那時起,日本的動畫就進入了萌芽時期(1916~1945)。在這段時期內,日本湧現了一批較早期的漫畫家們,如北山清太郎、政岡憲三以及賴尾光世等,他們開創了一些動畫電影製作公司並完成了一系列動畫片,可以算得上是日本最早一批的動畫了。
1916(大正5)年,日本動畫奠基人下川凹夫、幸內純一和北山清太郎三人開始製作準備公映的動畫作品。當時,以日式名字命名的國外動畫片《凸坊新畫帖》系列,在日本非常受歡迎。
1917(大正6)年,由下川凹夫製作的日本首部動畫《芋川掠三玄關番之卷》完成,並與1月在東京淺草電影俱樂部公映。同年,幸內純一製作的《塙凹內名刀之卷》和北山清太郎製作的《猿蟹合戰》相繼公映。他們三人被稱為日本動畫之父。
1921(大正10)年,日本文化省開始實施電影及動畫片的推薦制度,大力扶持教育性影片。另外還積極地利用孩子們喜愛的動畫片,製作了許多政府機關的PR動畫。在電影放映的計劃中必須安排一部主旨為思想動員的動畫作品。
1923(大正12)年發生了關東大地震,關東一帶毀於一旦。在之後的10年中,日本動畫製作進入停滯期。
1939(昭和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包括戰敗後10年間。日本動畫出現了第二次停滯期,大約持續了20年。戰敗後,化為焦土的日本處於連食品都沒有的窮困境地,沒有多餘的精力製作動畫。
1943(昭和18)年,瀨尾光世製作完成並公映了日本首部長篇漫畫電影《桃太郎之海鷲》,片長37分1945(昭和20)年4月日本戰敗以後,公映了戰前巨作《桃太郎海之神兵》。
這部動畫由日本海軍部出資,為了宣揚軍國主義思想,迎合對外侵略的需要。以海軍傘兵部隊的活動為題材的黑白片,是一部74分鐘的長篇作品。因為東京遭受了嚴重的空襲而被燒成一片廢墟,所以當時幾乎沒有觀眾鍾。這個時期內的日本動畫可惜受到了當時戰爭與政治的影響,動畫的製作出現了一定的導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正是《桃太郎·海上神兵》,這部作品雖然具有一定的技藝,但是其反動政治宣傳並且鼓吹戰爭的特點,也算是一種黑歷史吧。總的來說,這一段時期內,日本動畫受到戰爭與政治的影響,又在於起步階段十分不成熟,可謂舉步維艱。在這個階段中,日本動畫人已經意識到:只有超越迪斯尼才有日本動畫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