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飛輪是機械手錶的四大複雜技術之一在全世界也只有為數不多的手錶廠可以設計、製造;而且都是一些知名大廠,生產的數量也不多。因為技術難度高,生產周期長,所以成本價格居高不下,能夠買得起的消費人群有限。早年間陀飛輪非常罕見,不僅價格昂貴,而且結構複雜,讓人感到非常神秘。那陀飛輪裝置是怎麼運行的呢?今天鑫諾德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陀飛輪的原理是怎麼樣的。
其實陀飛輪最早的時候是為了應對航海人員對時間精準度的苛刻要求,而被設計出來。大概約在200多年以前,鐘錶的製作技術遠遠沒有現代的先進。當時的鐘表的生產手段,既沒有擺輪自動靜平衡儀,也沒有機械鐘錶的校表儀,所以沒辦法對擺輪的偏重進行精確控制,所以鐘錶的裡面的零件位置誤差都很大,導致無法保持精準走時。
陀飛輪裝置是由旋轉框架和固定支架兩大部件組成。它把擒縱輪、擒縱叉和擺輪遊絲(統稱「擒縱調速系」),組合在一個旋轉框架內,這種旋轉框架,一般情況是1分鐘旋轉一周(也有4分鐘、6分鐘轉一周的,但是比較少見)。由此形成一個旋轉平臺,從而大大提高了鐘錶的精準度,用以抵消地心引力對擺輪偏重的影響。
一般框架重0.1克包括擒縱輪、輪擺和夾板螺釘等70多個零件,總重0.3克。設計精巧、製作難度極高又兼具美學藝術感。這個提高時間精度是最具有效的方法,非常有實際意義;而且設計思路巧妙,非凡人能所企及,從製作工藝角度看,在今天也屬於高、精尖的工藝水平。
現代鐘錶測控技術和工藝手段日益完善,擺輪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平衡,陀飛輪的實際意義已經沒有。根據某國際鐘錶實驗室的測試記錄:現今瑞士普通表的分數已經達到97.2,而對於陀飛輪和卡羅素的最高分數分別為93.9分和92.7分,可以看出瑞士普通表的走時已經比陀飛輪手錶還要精準。
所以可以看出當代陀飛輪成為顯示一個制表廠的技術水平的一個標誌,鐘錶本身既是計時儀器也是藝術品,這就是陀飛輪的魅力所在,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同時近年來,陀飛輪手錶的被各大媒體頻頻報導,引起廣大消費者的極高興趣。
陀飛輪也是一直在不斷創新和發展,1801年6月26日,寶璣先生榮獲陀飛輪的專利證書,被國際鐘錶行業尊稱寶璣先生為「陀飛輪之父」。1930年德國朗格表廠的Alfred Helwig製作的第二代陀飛輪手錶,取消了飛輪的固定支架,取名為飛行陀飛輪。1993年中國香港矯大羽製作出第三代的陀飛輪手錶,取消了飛輪的固定支架和旋轉框架,取名為神奇陀飛輪。
在陀飛輪的形態上,①立體陀飛輪,其框架呈鳥籠般結構,最外圈框架每分鐘自轉一周,內圈框架24秒轉一周,兩軸呈垂直,被譽為最不可思議的立體星球陀飛輪。②三軸心陀飛輪 ,三軸心以同心圓層層包覆的方式,每一個軸心都兩兩垂直,試圖讓陀飛輪 結構以最多的角度自轉。③雙軸心陀飛輪(傾斜陀飛輪)將原本與表殼呈水平的擺輪再加上第二個呈30度位置的框架,外圈框架每4分鐘轉一周,內圈的傾斜度30°框架1分鐘轉一周。
陀飛輪今天已經不再是為了精準走時,而是作為一種頂級工藝與技術能力的一種展現。總結來說它是為精準而生,卻是為美麗而活,就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我們為了生存而生,卻是為精彩而活著。今天鑫諾德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讚,加個關,下次小編繼續和大家分享更多有趣(實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