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發現從古至今,中國人的植物學著作都有一大特點,不是第一句,就是最後一句,一定會有一條注釋:「可食」,或「不可食」。「民以食為天」,對於中國人來說,「吃」這件事,可能是點亮日常生活最簡單的方式。中國人的吃,講究的是應時而食。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的衣食農事皆是依照季節氣候而作,例如諺語「立夏栽棉花,穀雨種甘蔗」;「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所以古代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以節氣時間為序,不像現在,因為大棚培植、基因改良,瓜果蔬菜可以跨越季節、地域而種植,能夠不分四季的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古人認為,順應天時,應時而食,是對大自然規律的一種遵循、敬畏,也是對自己身體健康的保養。春天吃芽、夏天吃瓜、秋天吃果、冬天吃根。春天就是要有野菜的鮮嫩清香,夏天的滋味中缺不了冰鎮西瓜的香甜,秋天的大閘蟹最是膏黃豐腴,還有一筐筐新採的橙黃橘綠,冬天的羊肉滋補暖心,還有從秋葉落盡的大地上掘回來的根莖——土豆、山芋、山藥、紅薯。天地萬物皆有本源,為真,為善,為淨,為美,當令而食,是與天地同流,是與自然共振。時節就像是翻書,翻過一頁就是一季,錯過了,就沒有應時應季的好物。錯過了時令,就無法汲取自然最為純粹的能量了。
不過,誰又能做到與自然精準同頻呢?總有那枝頭錯過的一枚秋果——熟透爛掉了,總有那竹林錯過的一根春筍——一夜長高了,總有那光陰裡最好的東西,悄悄從馬蹄下溜走了。一轉眼,老了;一轉眼,沒了。總有我們錯過的時令花期,總有我們辜負的歲序美意。
說起來每個季節都急急匆匆的,其中,春天尤其急性子。稍微錯過一秒花就亂開了。都要掐著每一寸光陰來過春天,那些花兒,每一秒的樣子都不一樣。每年春天,我都要在春花下發呆,因為捨不得這奢侈的好時光。只要一有時間就緊緊盯著春花看,怕錯過了她們一生最美最短暫的時光!春天、愛情、青春,這些稍縱即逝的好事物,為什麼總讓人那麼心疼?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因為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人生所有的經歷都可以用「錯過」二字來定義吧?有時候,人生,它有如深夜最後一班公共汽車,絕塵而去,我們是錯過了末班車的人,再怎麼追都沒有用。某些話,錯過了當初的年紀,就失去了開口說出的勇氣,某些人,錯過了相愛的年紀,就沒有了再次擁抱的權力。世事無常正是世事之常,又有什麼能挽回這一切?
我們究竟錯過了哪些原本可能擁有的人生呢?與安常處順的古人相比,今天的人更加患得患失。現代人類已經患上「錯過恐懼症」,總是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雖然手中的選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選了之後又很難全心全意對待。我們就像是在一個充滿機會的森林裡夢遊,由於選擇太多,反而不知道該做什麼,我們想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同時不錯過別處的所有一切——但這又怎麼可能呢?
想想我們錯過了多少春天?不是所有的春天,是逝去的某個生動的春天。連春天都錯過了,還有什麼沒錯過?今年春天,被疫情鎖在家裡,我錯過了交大櫻花的飛花吹雪,錯過了從花瓣滑落泥土的那顆露水,而那顆露水鑽入泥土,已永不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