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你好和再見。我們來到這世上,衝鋒陷陣,手握滿世繁花,可能只想保護標記唯一的玫瑰。賜予的愛,包容,與朝朝暮暮,古木參天,苔米花小共榮共生。
我們一路高歌猛進,身後的所有沉默不語。如果我們忘記傾聽,有一天,我們也會忘記自己。
作為拯救內心的第一萬零八顆,是花,是樹,是清風恰自來的,北京植物園。
普及植物科學
北京植物園佔地約900畝。1956年建園,至目前,園內已引種栽培植物超過1萬種、近150萬株。植物園栽培了6000多種植物,包括2000種喬木和灌木,1620種熱帶和亞熱帶植物,500種花卉以及1900種果樹,水生植物,中草藥等。收集栽種植物3000餘種,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植物園,也是專門從事植物引種馴化理論研究和實驗的科研基地。
據介紹,經過幾代工作人員近三十年的努力,國內植物園遷地栽培高等維管植物約396個科、3633個屬、23340個種(含種下等級)。其中,中國本土植物為288科,2911屬,約20000種,佔我國本土高等植物科的91%、屬的86%,物種數的60%。
在北京植物園內,有屬於我國特有的珙桐科單型屬植物,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孑遺種,國家一級保護珍稀瀕危植物,著名的「活化石」植物——珙桐。珙桐種子的休眠期很長,自然狀態需要2-4年才能萌發,且發芽率很低。隨著1986年北京園林局引進珙桐,目前植物園內珙桐每年花開不斷。
自2004年起,為保護由於過度採集,目前處於嚴重瀕危狀態的大花杓蘭,北京植物園教授級高工張毓走遍了華北及東北8個省區的適生地,發現了24個野生大花杓蘭種群。其多數是受到破壞後的少量殘存個體,幼苗很少,生存狀況堪憂。在此基礎上,張毓深入研究大花杓蘭的授粉原理、胚胎發育及人工無菌萌發等一系列課題,最終培育出大花杓蘭的原球莖,並利用北京北部山區夏季冷涼的自然氣候條件,建立了半自然栽培的杓蘭遷地保育資源圃,並少量進行了野外回歸實驗。
這只是北京植物園內眾多收集栽種珍貴植物中的兩種。多年來,北京植物園堅持舉辦各種植物專題展覽,向遊客傳播植物知識,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
四季遊覽路線
從夏園,一路而下,經歷月季園、夏日花海、盆景園,來到宿根園、集秀園、櫻桃溝,直至湖區,這是完整的,專屬盛夏的植物園夏季遊。
夏園,於2006年建成,依水而建,佔地1公頃,以收集紫薇品種為主,同時栽植展示夏季開花的各類喬木、灌木和花卉。園中種植紫薇古樁41株,合歡、龍柏等大喬木90株,灌木2300餘株,鋪草坪5300平方米。
從植物園東部南端,南鄰香頤路,北靠楊樹區的月季園以展示不同類型月季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配置形式為主,注重整體效果,既是月季專類園,又是新優園林展示區。月季園除展示各種月季外,還配有新優植物金山、金焰繡線菊、紫葉矮櫻等15種。
盆景園是北京市植物園的一個重要的展覽區,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分為室內展區和室外展區兩個部分,室內展區分為北方盆景展廳、精品盆景展廳、綜合展廳、流派展廳,展示北京及中國各地部分優秀作品。室外展區由四個庭院景區組成,以展示露地栽植的大型樁景為主,其中百年以上的盆景70餘株,最大的是一株名為「風霜勁旅」的古裝杏樁,樹齡已達1300多年。
作為有水靈動的湖區,水域面積約10公頃,蓄水10萬立方米。2002年建成後,湖區利用地形落差巧妙地運用了疊壩、溪流及淺潭等自然方式使三湖連為一體,使湖面蜿蜒自然,移步換景,形成了流水潺潺,百鳥爭鳴的景象。
除了各種主題的植物園區,北京植物園裡還有包括臥佛寺、梁啓超墓、曹雪芹紀念館、「一二·九」紀念亭等歷史遺蹟,等待著遊人一同探訪。 (景天 田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