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文
小米集團(1810.HK)股價兩日漲幅穩健,市值再度超越6600億。加上小米11/驍龍888首發、組織升級、小米之家1000家店諸多話題(雷軍兌現了2017承諾,估值新維度),動力十足。
外部聲音亦再度多起來。尤其事關小米挑戰與競爭力。
今天只談一個問題:小米的最大挑戰。或者說,雷軍這一刻最大的煩惱。
很多人肯定會提技術、品牌高端話題、獲利能力、商業模式等方面。
都很關鍵,我也認為,此刻的小米,渾身都是寶,但我並不認為上述單一要素是它此刻核心挑戰。
我理解的小米挑戰,或者雷軍最為焦慮的部分,在於一個日益不確定性的時代,如何建立一種可持續、擁抱變化、富有創新精神的組織能力與領導力。它當然關涉著人、文化、價值觀層面。
此刻,我眼中的小米,儘管有各種目標,幽怨與興奮,但它其實一直沒什麼大毛病。
它有奇特的均衡感。這與性價比、技術普惠、自洽的業務架構、商業模式、價值鏈、投資、生態體系深有關聯。幾乎每個環節,都能感受到小米的一種穩定性,一種確定性。
不是誇大。很多企業看似跑得快,骨骼也很健壯,有的還很清奇,但就是讓人感覺不踏實,總有一種某日會突然坍塌的感覺。
小米有很多粗糙處,但是從來沒有給過我這種感受。
小米結構的穩定性,運營的均衡、平衡、穩定、確定性,不是所有企業具備的能力。
有些方面像是冥冥中的事。無論早期的「鐵人三項」,最近三年的「新鐵人三項」,小米的「三」是一種極為穩定的結構。三點決定一個穩定的平面。但小米的「三」不是簡單的平面並列或加法,而是價值鏈循環。你要明白,「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富生命力的概念,既是多樣性、極大數的象徵,同時又是生態臨界點,所謂「三生萬物」,就像寒武紀了。
而從「手機+AIOT」到「手機*AIOT」,同樣走出了並列、加法,走向乘數、化學反應,也是網絡規模效應。今日小米給我一種臨界爆發的節點感受。
這種均衡能力、生態的內核,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有許多解讀。但我看到的就是這種結構、組織、價值等層面,背後有小米基礎商業立場、價值觀、文化。
歸約一下。
1、不要小瞧了「性價比」,它決定了小米的產品結構、價格區間、用戶結構、供應鏈關係、開放的維度與生態獲利。
2、不要小瞧了「硬體綜合毛利率不高於5%」,它決定了小米品類、品牌影響力、小米多樣性、潛在體量規模,乃至小米的公共企業屬性。
3、不要小瞧了小米持續演進的所謂「新鐵人三項」架構。儘管未來會進一步升級表述,但基礎要素決定了小米變現機制、效率、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也決定了未來小米服務的深度與廣度,決定著小米生態的豐富性、躍遷高度、空間革命。
它們其實都是文化與價值觀核心構成。即便10周年節點上,雷軍更新了很多,也講了未來期望與小米的新10年戰略,脫離這些,將失去基礎。
那麼,這跟雷軍此刻的煩惱、焦慮有什麼關係,他應該高興,每天發出微笑才對。
那是因為,在邁過10年發展節點之後,結構化、穩定性、確定性,反而會成為未來一個較長周期或者未來10年發展的最大阻力與挑戰。
《創新者的窘境》裡,克裡斯坦森描述過這種穩定結構面臨的挑戰。因為,它背後有日益固化的結構與流程,成熟,可預期。
但世界滿是不確定性。
新的周期,小米在持續強化各種單一、有限要素能力的時刻,需要持續將這種相對成熟、可預期的穩定的結構、能力解耦,變成積木、敏捷形態的架構,通過快速調動、協同生態之力,敏捷交付。
它與技術、數據、產品、流程深刻關聯。但本質卻是以人為本的洞察力、體驗、場景、敏捷響應與交付、組織、文化、價值觀的事。
小米已經是一家大公司,它已經相當複雜。
這事關小米新一個階段的組織能力。當然也事關小米集團的領導力。
過去一個階段,尤其是IPO後,小米組織架構持續升級,頻次高過許多巨頭。
表面為增長而戰。畢竟,IPO後,每個季度的財報數字都不容易。但我認為,出貨、增長雖是緊迫事,但是,在組織內部建立一種持續創新的機制,保持小米長期的生命力與戰鬥力,保持長期的價值觀與核心立場,於雷軍來說,更為核心。
過去一年的組織架構、業務版圖升級,經歷了功能化、扁平化、場景化、大中臺小前臺的演進。這背後有長短期業績驅動、人才培養、品類擴張、生態開放、打破中間層的用心。
但遠遠不夠。
我說小米具有穩定性與發展的確定性,是站在回望過去10年的視角。但每個單元,它並非都是王者。小米過去靠的是用戶洞察下的整體協同,全要素磨合出來的高效率。但整體品質還需要持續打磨。
就是說,未來一個階段,小米的挑戰,就是既要加快單一要素的能力強化,更要注重整體躍遷的平衡。這裡面有不變與萬變,有節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文化,這種能力就是領導力與組織力,當然它指向執行。
這種文化與能力的適用,遠高於產品層面。
王嵋話題看似是偶然事件,放在5年前甚至3年前,根本就不是什麼事。人們甚至還會覺得這個女生親切、接地氣。但今天已大有不同。這種變化的歸約就是種種不確定性,你不能只站在單一的產業視角處理問題了。
一件微末小事都可能引爆成為整個組織的大事,甚至成為整個社會的公共話題。
應對這種挑戰,必得在於全員的文化升級,必得在於整個組織的協同。
對於雷軍來說,作為創始人,他的挑戰自然不同以往。作為至今仍活躍在前臺的第一代網際網路創業家,過去10年,他通過小米以及小米生態再度驗證了自己從0到1的創業家能力、全面駕馭一個巨形商業組織的能力。
單純從行業影響力、財富看,他早已超脫在外,小米誕生時,他說過,這是他最後一個親自參與、從0到1創立、管理、打磨的公司了。而此刻他真正的在意處,恐怕不是小米微觀面,而在於小米可持續的基本價值觀、創新精神、生態價值、生生不息的文化力。
今天在一個朋友群裡,談到雷軍,我提到,Q3財報結尾,小米董事會提到雷軍一身兩兼不合香港上市公司治理,但董事會認為,此刻公司需要這種架構設計。
我是不信雷軍執意戀棧才一身兩兼。他應該是在為小米新一階段鋪墊組織能力。我還記得IPO前,他在武大公布「硬體綜合毛利率不超過5%」時的那種激動。那不偶然,我第一時間就說過,這是制度設計。當然今日看,它應該也是底線思維、制度設計、價值觀、文化力,一定會持續反映在小米領導力與組織力上。
這是一個緊迫的關鍵節點上發出的聲音。雷軍內心一定有他的焦慮面。
後來他也談過多次。
事實上,我在小米10周年雷軍演講中感受更多。
幾個月來,你應該聽到多次談三大鐵律: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他其實不是談微觀要求,而是小米的價值觀。
而實現的策略,則是:重新創業、網際網路+製造、行穩致遠。重新創業,其實就是放下包袱,心態躍遷;「網際網路+製造」應該務虛看,它其實是小米進一步深入行業全價值鏈乃至整個社會的動向,帶有強烈的公共屬性;行穩致遠,就更直白了。
這裡面都有雷軍放手、釋放權力、激活組織力的動向。
如果還不明白,就來看最直白的。10周年,雷軍說到什麼時候退休,給出了三個條件:
1、小米全球品牌認知度必須到一個新高度,全球用戶能自然拼出xiaomi;
2、公司不再有人說他是「勞模」;
3、更多創業公司誕生,且受小米影響。
這其實是他的三大期望。就小米現狀來說,已近臨界了:小米全球化正如火如荼,海外業務佔比持續走高;小米組織架構正持續升級,基於技術、數據、業務的中臺形態架構開始清晰;而小米生態鏈富有口碑。
但看似臨界,最後一步往往最難。
小米品牌影響力確實正在提升,但目前,公眾的認知仍需要水漲船高,尤其是在目前格局開始變化的時刻,一個代際轉換的時刻,一個極度不確定性的時候,小米需要以堅實的能力確立自身的行業地位。今日老三還不夠穩固,夸克認為,即便未來幾季,能繼續維持老三地位,小米仍需要震撼人心的表現。
所謂「勞模」,其實已夠直白。創始人這麼拼,一定有他不太放心的理由。樂高前任董事長兼CEO說,所謂「領導力」,就是領導者不在的時候,整個組織依然能富有成效地完成目標的能力。雷軍其實說的也是組織力與文化。
更多創業公司因小米而生,這就不僅僅是小米生態鏈企業了,這是一種創新文化的力量,也是小米品牌的號召力。我們其實能在很多企業身上看到小米的影子。
但是綜合起來,這三個條件「三位一體」,難度都夠高的。
不過,站在10年節點,雷軍能親自講出來,已經是對組織發出的召喚了。他應該是做好了準備。
這裡不想揣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組織變化。我反而更想說,雷軍自己此刻該補足什麼。
這是一個成名很早、非常全面的工程師、超級產品經理、成功的連續創業家、出色的投資人、生態萬花筒大師。他影響了更多底層創業者。
但雷軍個人,也有他極為明顯的短板:不夠務虛,甚至缺乏更多務虛的能力。談不了幾句就會落到產品層面。
這絕不是說雷軍沒有胸懷,恰恰相反,雷軍深入底層的普惠精神鼓舞了無數人。核心立場上,他務實、堅定甚至固執。
儘管社交媒體上高頻次發布信息,溝通活躍,但雷軍不是一個很會表達的人。他的表達缺乏更多思想的洞徹與激蕩力,更多是工程師、實戰型的指引。
我當然不是說雷軍沒有思想。這種言論就像老外老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一樣。其實我們的信仰就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各種習以為常以至不易覺察的風俗,就像一條河緩緩流過。雷軍的思想就在他日常瑣碎的表達裡,卻難以察覺。它也在小米的均衡性、穩定性、確定性裡。
但你很少見到雷軍系統地講述他創業的經歷。他一直在奔跑。
這當然需要外部持續的總結。但它終歸也是雷軍個人的遺憾。
此刻的小米,雖然仍急需雷軍的指引與推動,但他實在到了需要真正深刻地理解「君子不器於物」的時候,靜下來,超越碎片化與微觀面,將過去30年的創新、創業經歷重新建構,系統地總結。
未來,他甚至需要多多停一停,甚至遠離一下小米。
雷軍 整個人思維太重太實,有一種密不透風的凝滯力。
他需要從第三者角度審視它,從更高、更深、更廣、更多元、更輕的視角講述小米,講述創新,講述偉大的願景。否則,整個小米也會過度滲透他個人微觀的思維與結構化能力,缺少一種思想的激蕩力。
2017年深圳小米之家旗艦店揭幕時,我在文章裡調侃說他的話風有詩意,以後雷軍可能要談詩了。雖然過於樂觀,但那是我關於小米未來走勢的一種預判。
當雷軍不談小米而整個產業、大眾仍能從中看到未來,這樣的小米,才真有輻射全球的強大影響力。事實上,即便此刻,他根本不需要抱怨外界說小米不是什麼高端品牌了。
小米應該有這個自信。雷軍更應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