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5555幸福,喜歡徒步、爬山、攝影、做美食、愛旅遊,我願盡已所能把所有遇見的美好與大家分享互動!
夏天又要到了,愛美的女士都喜歡戴涼帽,而深圳客家人戴涼帽習俗,據載從北宋至今已近千年,甘坑涼帽製作從清朝至今也有200多年歷史。
位於深圳布吉街道的甘坑村是一個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原村民老村落,過去是一座以「涼帽」出名的村落,甘坑村裡,客家民居,眾多古建,依山傍水,房連巷通,錯落有致,猶如畫卷。
雖說是客家聚集地,小鎮卻有著別致的江南水鄉的韻味,亭臺橋廊,楊柳青青,碧水漣漣,因此擁有深圳「小麗江」的美譽。
相傳幾百年前,在連年戰亂中,從北方逃來的難民中有位貴族公主,逃到南粵一帶的一個小山村,敵兵追殺過來,這個山村正在織篾的幾位篾匠,機靈地把織竹帽的半成品扣在逃來的女難民頭上,旁邊的客家婦女用黑布頭巾往竹帽上一搭,擋住了臉龐,拉她們在田裡勞作,就此躲過一劫。
關於客家涼帽的美麗傳說並無史料可查,但有據可依的是,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客家婦女要和男人一樣下田種地,那時的婦女不能隨便拋頭露面,戴上有帽簾的涼帽外出就可避免違俗。這種帽子經過不斷改良,慢慢發展成今天的客家女性專用的涼帽。
甘坑村總面積15萬平方米,有老屋267間,包括了甘坑新村、老村、涼帽新村、老村、三區等5個原住民住宅小區以及3個工業區。很久以前,這裡是樹林茂密茂密的山。甘坑有山有水,泉眼遍布,泉水甘甜,故稱謂甘坑。
甘坑村中有座涼帽山,此山種有幾百畝當地盛產的單竹。竹子非常特別,竹頭竹尾一樣粗大,節間長1米多,易開篾。甘坑村祖傳絕活是師傅用牙「撕篾」,且竹篾需多薄就能「牙咬」撕出多薄,織出的「涼帽頂」竹篾均勻、輕巧。
由於竹的原色好,花紋圖案多變,不僅深圳、香港新界、東莞、惠州一帶客家地區婦女喜愛,東南亞、歐、美等地海外華僑婦女也愛不釋手。當地人習慣稱為「涼笠哩」,而外地人則贊稱為「客家涼帽」。
作為一種辨識度很高的特色民俗文化,「小涼帽」已成為甘坑小鎮的鮮明符號。獨具特色的涼帽,四周垂著摺疊均勻的各色花布。未婚的年輕女孩,還會在垂布的兩端分別綴上兩條彩帶。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村裡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製作涼帽,從張錦超傳至今天第6代,鼎盛時期是在解放後,家家都有涼帽作坊,男人破竹、女人織篾,全村人都會做涼帽,是中國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廣東省分公司唯一的涼帽出口生產基地。
若從未接觸過客家文化,外人一定會被客家涼帽的外形所吸引一一它外形頗似竹編平坦的米篩,中間開了個圓圈,帽簷縫上一條四寸寬的柔軟綢布,作為遮擋太陽的帽簾,沿著帽簾裝飾垂下兩條線繡的穗帶。此帽戴在頭上既涼爽,遮陽,又美觀、大方,歷來為當地客家婦女所喜愛。
據村裡人介紹,,甘坑涼帽村的開村始祖為清朝嘉慶年凹的張錦超。「別看涼帽結構簡單,但功夫不馬虎,主要工序就有33道。
80年代,隨著各種價廉物美的旅遊帽出現,老藝人相繼辭世和年輕人沒有繼承,甘坑村50多歲以上會織涼帽的人,剩下不多。90年代後期,全村只剩張正保一戶人織涼帽賣,每頂25元,一家人每月做30頂左右,零星售賣,幫補家計。2002年張正保逝世,最後全村再沒有人織涼帽了。
有人擔心,作為深圳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客家涼帽」的發源地,在原村居民搬走並過上城市化生活之後,這種傳統工藝是否還能繼續傳承下去?
從2005年開始,深圳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陸續展開,涼帽技藝再次回到大眾視野,客家涼帽經常在各類活動中得到展示。涼帽編織技法、涼帽舞蹈等傳統藝術又勾起人們的懷舊情懷,重新受到了現代人的關注。
總結:
上世紀60年代,甘坑涼帽村迎來了歷史的黃金期,作為中國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廣東省分公司出口的生產基地,他們每月要生產4500頂涼帽,其中一半出口港澳、東南亞、英國、荷蘭等地,成為華人世界亮澄澄的金字招牌。
然而,好景不長,80年代後,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涼帽由於過於「老土」而漸漸失去知音。價錢偏低,村子裡的年輕人不肯傳承這既苦累又複雜的手藝活兒,大面積種竹的「涼帽山」被推平建了高層往宅。沒有竹子原料,村民自然就放棄了織涼帽為生的活計。
所幸的是,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開始,甘坑涼帽被列入廣東省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之而來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文化遺產更有效地傳承下去,使這些「老物件」煥發出新的光彩,我們將拭目以待。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甘李路18號
不收門票,但個別娛樂項目需要購票。
開放時間: 全天
乘車路線
公交:M224、980、M273、M346、M414、M363甘坑村委站下車即可。B地鐵∶搭乘龍崗線到木棉灣地鐵站,轉乘M224、M363到甘坑總站下車;或者搭乘環中線到「下水徑」站,轉乘上述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