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收錄於話題#知鴉通識課12個
漢字,與字母文字的最大不同,在於它不僅僅是一種記錄符號。
作為一種象形文字,並依託會意、指事等基本造字方法而產生的漢字,它在誕生之初便蘊含了古人對於宇宙萬物的認知。
最簡單的例子,甲骨文中的「日」字,便體現了先民對太陽的認知。
| 甲骨文——日字
像日字這般最為直接的象形文字,所體現的人類認知也是簡單直接的。但是三千餘年可考的漢字經歷了極其複雜的演變過程,除了那些最直接的認知,人們對社會、情感等一系列人間世的認知也包含在了漢字裡面。
可以說,漢字的演變,正是中國人對萬物認知演變的體現,其中也折射出古人思想及社會文化的演變。
「知鴉」的通識課「一個個明白漢字」,從字源、字形、字義出發,解讀漢字的古源今義,探尋古人的思維、智慧、對宇宙及事物的認知,探尋出中國文化中最精義的一部分。
今天也帶來其中的一個與死相關的漢字:「鬼」,探尋古人對於死亡和鬼的認知。
在傳統習俗裡,人們的忌諱特別多,比方說,當面談死。兩人聊天,聊到「死」時,八成要停下來,啐一口唾沫,去去晦氣。但是背過人面去,有些人就特別愛談死,尤其愛講鬼故事,有人講就有人樂意聽。
比如漢文帝,一位慈惠愛民、位列「二十四孝」的皇帝,大晚上湊到賈誼跟前聽鬼故事。
如果愛聽鬼故事的偏巧是個文人,還要多長一個心眼,把稀奇古怪的鬼故事記錄下來。這些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小道之說自然入不了正集,於是,「筆記小說」成了容納此等狂言浪語的絕佳之所。
對於生死鬼神之事,這些文人的態度非常奇怪,仿佛可以隨時駕馭兩套價值系統。
屬於「面子」的那套是孔聖人門徒式的,「子不語怪、力、亂、神」,子的徒子徒孫當然要把嘴巴捂嚴實。孔子明言:「賜欲知死者有知與無知,非今之急,後自知之。」面對人死後是有知,還是無知的問題,孔子的回答坦然又刻薄,等你死了就知道了。
| 孔子
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然,也有人一本正經地公開談死,王充在《論衡·論死》篇中說:
「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鬼就是歸,是人死後的靈魂。鬼字與歸字讀音相似,以「歸」解「鬼」,也體現了古人對於死亡的浪漫認知。
那鬼長什麼樣子呢?
王充接著說,人死後與他生前的樣貌無異,只存在精氣神的區別。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人活著的樣子就像裝滿米粒的袋子,飽滿精神,人死如袋破,鬼像是一個破破爛爛的米袋子,蔫了。
這種描述是歷來人們對「鬼」的最普遍想像之一,想一想,很多恐怖片裡的鬼都是人生前的模樣再加上點異像。
但是,「似人形」的鬼似乎太過尋常,聽起來還不夠過癮,於是人們敞開了腦洞,神神鬼鬼之說充斥著文人的「裡子」——筆記小說。自魏晉以來,談鬼論怪的筆記小說泛濫,一直到現在,這個傳統都沒有斷絕。
在清人許秋垞的筆記小說《聞見異辭》中,有一則《大頭鬼》的故事:
「於公為諸生時,當八月中旬三更,乘月如廁,寂寞無聊,口佔詩一句云:『三更半夜三更半。』沉吟之際,地下鑽起一鬼,頭如栲栳大,答云:『八月中秋八月中。』於以手摩其頂云:『小鬼好大頭。』鬼答曰:『相爺好大膽。』」
| 《聞見異辭》
作者:許秋垞 清朝
這是後人給明代于謙編造的鬼故事,說他當秀才時,曾遇過鬼。這個鬼不僅能現身人世,而且頗負文採,熱衷與人對對子。鬼的長相也十分鮮活,「頭如栲栳大」。栲栳是竹製或柳條制的盛物器具,在《初刻拍案驚奇》中,也出現過「頭脹如栲栳」的比方。
鬼的腦袋非常大這種說法,非常流行。清人沈起鳳的《諧鐸》中也有面目相仿的鬼,《老面鬼》一篇記載:
「吾師張楚門先生,設帳洞庭東山時,嚴愛亭,錢湘舲俱未入詞館,同堂受業。一夕,談文燈下,疏欞中有鬼探首而入。初猶面如箕,繼則如覆釜,後更大如車柚。眉如帚,眼如鈴,兩顴高厚,堆積俗塵五鬥。師睨微笑,取所著《橘膜編》示之,曰:『汝識得此字否?』鬼不語。師曰:『既不識字,何必裝此大面孔對人?』繼又出兩指彈其面,響如敗革。因大笑曰:『臉皮如許厚,無怪汝不省事也!』鬼大慚,頓小如豆。師顧弟子曰:『吾謂他長裝此大樣子,卻是一無面目人,來此鬼混。』取佩刀砍之,錚然墮地。拾視之,一枚小錢也。」
| 《諧鐸》
作者:沈起鳳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5年
這裡說,自己跟隨張楚門先生學習的時候,曾經遇過鬼,他描述得很真切,像電影近景。這個鬼的臉會逐漸變大,一開始鬼臉形如簸箕,過了一會大得像鍋子,再一會兒,竟有車輪子那麼大。鬼的長相也怪磕磣,眉毛似兩把笤帚,眼睛大如鈴鐺,顴骨高聳入天,上面還積了塵土。
這個鬼不像于謙所見的鬼那麼聰明,大字兒不識一個,更別談什麼學識,被張楚門先生嘲笑肚裡無貨,竟然自慚形穢,頓時變小了。
這兩則故事中出現的鬼,都是大臉大腦袋,模樣極醜的,這樣的描述在眾多筆記小品中,非常多見。何以「大頭鬼」之說,如此盛行呢?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現了鬼字。下半部分形態各異,看起來像一個人或站或跪。
如果認定這個字是人形的話,那麼它們相似的上半部分,都頂著一個碩大的腦袋。
| 甲骨文——鬼字
到了小篆中,鬼的字形在原形基礎上,加了一個厶字。厶字為何意,說法各異,但意義都不佳。《韓非子·五蠹》中說「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背厶謂之公。」,普遍說法是,厶就是為自己謀取私利,是私的初文。
《說文解字》稱,「厶,姦衺也。」奸詐、邪惡都不是什麼好詞。
內含「鬼」字形的字,也都擺脫不了這般厄運。
「醜」字的繁體字形為「醜」,是一個形聲字,酉為聲旁,鬼是形旁。用鬼字作「醜」的意符,看來鬼的醜陋是深入人心的,現在人們形容一個東西又醜又怪,也會皺鼻子說,「跟鬼一樣」。
由鬼字形解說鬼的模樣,聽起來有點意思。
想看看鬼長什麼模樣,可以向右滑動下方圖片。
▼特別提示:滑動圖片前請一定做好準備!
只是和學友幽默一下,你瞧,「鬼」字不單單是一個文字符號,它還包含著中國人豐富的精神世界。
其他一個個漢字,亦是如此包羅萬象。
除了鬼之外,你還想聽哪些漢字故事?不需要自己查找,只需點開「一個個明白漢字」。
「知鴉·一個個明白漢字」,每集視頻節目均以一個漢字的發展作綱目,利用古人的研究方式,現存的豐富資料,再加上科學的認知態度,拆解一個個課堂內外的有趣漢字,看看它們的古時模樣,聽聽它們的意義流變,又或者思考一下它們在今天所展現的科學常識,了解它們的文化淵源。
現代史學大家陳寅恪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這裡所說的文化包羅萬象,既包括天文星象、社會歷史、表意方式,又可引申出文學藝術、政治哲學。小小一個漢字,是我們透視文化的窗口。
如果在課堂之內,對文字的學習止於在紙上書寫,熟記讀音,背誦字義。那「一個個明白漢字」提供了更豐富、更多樣、更富有想像力的學習方法,帶領你徜徉古今,遊歷四方。
那些你習以為常的漢字,往往會有讓人大吃一驚的解釋。
「臭」字能表示香味?
人人皆可稱「朕」?
「湯」竟然就是白開水?
「家」和豬有何聯繫?
歷史悠久的「霾」
不乖才叫「乖」?
......
在無邊無際的漢字之海中,「一個個明白漢字」挑選出「最有趣的漢字」,又從課本教材中,擇出你「必須要了解的漢字」等等。
一集一漢字,花兩分鐘時間,欣賞幾千年的漢字流變;
一漢字一節目,看一個視頻,通覽眾多名家說法;
理解漢字,是我們明白中國的第一步。
原標題:《鬼究竟長什麼樣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