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把心心念念的《終結者:黑暗命運》(以下簡稱《黑暗命運》)看完了,作為州長和終結者的雙粉,很滿足。
回到家,忽然想起前兩天看的《天氣之子》,不免做了一個有趣的比較:
一個天生救世主,一個後天大救星,前者選擇與愛人廝守,後者卻決定為人類而戰。
日本亞文化VS美國英雄主義,最直觀的對比莫過於此。
當然,無所謂優劣,只看是否合你的口味。有的朋友喜歡壽司拉麵,有的就喜歡烤肉牛排,人不一樣,味不一樣。而對於我來說,只要夠辣,看得爽就行(笑)
那麼這部《黑暗命運》夠不夠辣?
如果你是個終結者的粉絲,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辣!辣到你哭的那種。
1.卡梅隆終於找回了失散39年的兒子
1982年3月,卡梅隆在家裡發起了高燒。
在幾個難熬的夜晚裡,他反覆陷入一個可怕的夢境,一具合金人形殘軀從爆炸的火光中浮現,拖著身子向他走來.....從夢中驚醒後,卡梅隆在信紙上勾畫出了這個籠罩著死亡氣息的形象。
2年後,30歲的卡梅隆以這場離奇的夢為藍本,推出了他第一部自編自導的影片《終結者》。
整部影片的拍攝只花了650萬美元,卻在美國取得了360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全球票房更是達到7800萬美元。該片傑出的成績也使得他獲得了電影界的廣泛關注。
從此,他便像開了掛般在電影界瘋狂上分——《異形2》《終結者2》《真實的謊言》《鐵達尼號》《阿凡達》,回過神來自己已經成為了當今好萊塢最著名的導演之一。
而那部讓他成功打入好萊塢的《終結者》卻在第二部之後再也沒有了下文(之後的三部續集並非卡梅隆編導)。
卡梅隆真的忘了這個「大兒子」嗎?——不是,他自己對此也頗為無奈,當年卡神在導演《終結者》之前,只是一位無人知曉的菜鳥,因此公司並不贊成讓來他執導這部電影。
為了拿下執導權,卡梅隆不惜把版權以1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電影公司(我T-800好歹也是個終結者,給點面子行不行?)。
其實早在 1995 年,《終結者 2》的製作方、獨立製片公司卡洛可(Carolco)因票房不利、資金鍊斷裂而宣布破產,卡梅隆便在此時找到了卡洛可的總裁凱撒和董事瓦吉納,希望買回《終結者》。
兩位老總當時卻狠狠地敲了卡梅隆一頓竹槓,親兒子嘛,能不要嗎?——然而卡梅隆扭頭就走,從此他再過問過後續的《終結者》。唯在《終結者:創世紀》拍攝時,看在老夥計阿諾德的情懷上,在編劇裡露了個臉。
而到了今年,卡梅隆出售版權的部分合約已經到期,《終結者》的部分版權已經回歸原作者卡梅隆。經過39年的流浪,歷經7次轉手,卡神的大兒子終於回家,卡神高興地不能自已,第一時間和老朋友阿諾德聯繫:
卡神:「兄dei,我這兒有個很刺激的想法,有沒有興趣」
州長:「既然追求刺激,那就貫徹到底咯」
這樣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終結者:黑暗命運》。
2.終結者,一塊錢四個,嘿嘿!
說實話,每一部終結者最令觀眾期待的,除了州長壯碩的胸肌,就是反派終結者的造型。
第一部是傳統機械T-800,第二部則是腦洞大開的液態金屬T-1000,再到第三部的性感T-X,第五部又變成了納米機器T-3000。
每一代終結者都讓編劇們絞盡了腦汁,但經過近年各種科幻作品的薰陶,觀眾的胃口可不再那麼容易滿足了。
卡神也知道這個道理,既然沒辦法在材料上創新,那不如在數量上做做文章。
媽媽我想看終結者,看,看大個滴,四個夠嗎?夠了,謝謝媽媽,媽媽真好。
首先,反派終結者是能夠「骨肉分離」的REV9,骨骼是類似於T-3000的鈦金合金,皮肉則是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的升級版,需要時兩套系統可以獨立活動,成為兩個完全獨立的機器人。
其次,除了雷打不動的T-800,這次未來人還派了一個全新的改造人「格蕾絲」保護主角「丹妮」。
四個「終結者」大亂鬥,想想都刺激!
而關於新登場的改造人格蕾絲,我還想多談點——主要是妹子太帥氣了,男女通殺(誤)。
令我感興趣的其實是她改造人的設定。我們知道,年初卡梅隆編劇的電影《阿麗塔》也是關於改造人的主題,改造人是人與科技結合的象徵,而卡梅隆的作品似乎一直都在探討科技與人類本身的關係。
比如《終結者》裡的人工智慧「天網」,《阿凡達》裡的星際擴張,以及《阿麗塔》中的反烏託邦世界。
究竟是科技成就人類,還是科技毀滅人類?
卡神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是相當理性和辯證的,以《終結者》為例,好多人認為卡梅隆想要藉此表達科技發展終將脫離人類控制,從而為我們招致毀滅。其實不盡然,儘管莎拉·康納遭到天網追殺,但協助她改變歷史、扭轉命運的,也同樣是來自未來的機器人T-800。
而在本次的《黑暗命運》中,卡神更是截止了當給出了答案,只有科技與人類的結合(格蕾絲的核心),才能保護丹妮,改變科技毀滅人類的命運(軍團)。
我記得在《阿麗塔》上映時,中西方兩位科幻大神——卡神和大劉(劉欣慈)有過一場世紀對話。當主持人問到為什麼卡梅隆會對半人半機械的改造人感興趣時,卡梅隆是這麼回答的:
……人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可以把身體變成機械的身體,或者我們可以把大腦用一臺機器替換,人到底是什麼?……當我覺得所有我的電影當中都有這樣的信息,這也是我自己對世界的觀察,就是對科技又愛又恨的情感,技術可以摧毀我們,可以讓生活非常糟糕,可以摧毀世界,可以摧毀現代世界,也可以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可以解決核戰爭的問題,很多科幻小說喜歡用這些異體,它充滿誘惑,我們很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能做什麼。
卡梅隆的科幻造詣確實很高,但和我一樣的朋友卻未必能立刻get到。不過即使如此,也完全不影響我們欣賞卡神的佳作,四位終結者互搏,拳拳到肉,槍槍轟臉的快感;以及時刻緊逼、緊張刺激的追殺戲碼,都能讓我們的大腦放棄思考,徹底享受這場血脈噴張的廝殺大戲。
3.一個不算完美,但合格的句號
從第一部《終結者》至今已經過去了35年,曾經的「奧林匹亞先生」也已是72歲高齡,但《終結者》系列裡那些精彩的場景卻並被遺忘,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顯得越發經典。
《終結者1》裡,T-800前往警局追殺莎拉·康納時, T-800第一次說出那句貫穿了整個系列的經典臺詞:「I'll be back」
《終結者2》中,州長貢獻了他最為經典的銀幕造型:通身黑色皮衣、腳踏皮靴、戴著墨鏡、手持霰彈槍,騎著摩託在夜色中疾馳。
《終結者3》裡,T-850把T-X摁在地上說出了那句霸氣無比的名言:「You are terminated!」(你被終結了!)
而親爹卡梅隆顯然非常清楚,這部《黑暗命運》最大的賣點就是情懷,於是在影片中安排了無數的經典橋段:
初代莎拉扛著火箭筒轟飛REV9,救了丹妮和格蕾絲之後,對著一臉懵逼的兩人說到「I'll be back」。
決戰前,T-800再次穿上了標誌性的黑色皮衣,卻放棄了象徵殺戮過去的墨鏡,對著莎拉一行卻說:「I won’t be back」
電影裡小貨車上的電話號碼888-512-1984,指的是《終結者》第一部的上映日期。
如多的情懷,足以讓老粉絲狂喜。
但客觀地講,卻很難讓新觀眾滿意。
在拍攝《終結者》時,卡梅隆說過,他最極力避免的就是把這部電影拍成簡單粗暴的「你追我逃」。
這個想法在前兩部也得到了很好的貫徹,第一部中莎拉與雷斯的愛情軌跡,第二部中T-800跟約翰告別時心碎的場景,這種人和機器之間微妙的情感關係就遠超後面所有的續集。
反觀《黑暗命運》,卻偏偏又落入了「你追我逃」的戲碼。雖然加入了格蕾絲與丹妮兩個新角色,卻不給他們發展感情的時間,偶爾的情感交流在緊張刺激的快節奏背景下顯得異常薄弱,往往還沒渲染到位又開始了下一場追逐。
爽是很爽,但總覺得缺點什麼。觀眾真的很難與丹妮和格蕾絲的情感發生共鳴,甚至格蕾絲犧牲時我的內心也是異常平靜,反而T-800的離去讓更多人流下了淚水。
對於這些問題,導演蒂姆·米勒要背一部分鍋,編劇卡梅隆也逃脫不了干係,或許是個人能力不足,或許是為了迎合商業片的節奏需求,總之這部《黑暗命運》對於卡梅隆「親兒子」這個招牌而言,只能算一個勉強合格。
而對我個人,唯一的遺憾則是沒能聽到T-800的那句狠話:「You are terminated!」
走出影院,想到州長今年已經72歲了,這部作品很可能將是他的謝幕之作。
35年前他憑藉《終結者》走紅好萊塢,在影視界打拼多年,又碾轉政壇7年之久,最後仍將謝幕之作獻給了《終結者》,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無論如何,感謝卡梅隆,為T-800的故事畫上了一個滿意的句號。
這個偉大的IP將會和我們一代人的回憶一起,永遠定格在阿諾德·施瓦辛格身上。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