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下午,鄭州文化館,一場展事低調開幕。
這場「回望初始·映像歸真——鄭州首屆素描·水彩·粉畫作品學研、交流展」,是2018年鄭州市美術家協會素描·水彩·粉畫藝術委員會成立之後首次籌辦的展,因疫情關係推遲了兩個多月,移步鄭州文化館,終於向公眾呈現。
兩個分展室瀏覽一遍下來,許多人感到出乎意料。「這個展有高度,作品水準、徵稿範圍、學術視野,不輸國字級的展。」多位圈內人如此評價。
素描給予的單純,呈現的學術理想
對於素描的不同識讀由來已久,這可追溯到中國美術教育的方式、傳承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也是這個展想要表達與重新定位的。
策展前言中說:藝術有迭代,但無取代。素描給予的單純,呈現的學術理想,使我們有崇高的光點指引生命不斷前行。作為獨立的語系與式樣,素描是「有色」「追求對象的本來面貌」(列賓語),是人們認知生活深度的慧眼。
在今天,素描依然是評價中外美術教育和視覺藝術家專業素養的基本參照。
而色彩,是素描的延伸。色粉與水彩畫是僅次於油畫的第二大畫種。
策展人、鄭州市美術家協會素描·水彩·粉畫藝委會主任郝米嘉說,很多人理解的素描,僅僅是初學繪畫的手段,是一幅作品的草稿。素描不僅是活到老,畫到老的,它也是一個獨立的門類。素描是判斷一個人的基本審美意識、基本造型能力的一個方式,同時它又和任何視覺藝術是骨與肉的關係,是素描的樸素色彩或黑白灰的反映、延伸。
而冠名素描的專業藝委會,目前所見也是國內惟一,它本身就顯示了藝術上的一個理念認知,進而貫穿在這個展事中。
這不僅是一個畫展,是美育課題
畫展的作品不囿於地域,目標受眾不囿於專業範圍和圈子,「回望初始·映像歸真」,回望的是生命的初始,映像出藝術的本真。
美盲是文盲的組成部分。藝術之於創造力,之於民族的生命力乃至生存發展,它從來不是特立獨行的。不談歐洲,在中國近代,就有教育家蔡元培談到美育立德樹人、美育立國。我們今天有很多瓶頸的問題,比如中國許多領域的核心技術存在空白,為他國掌控。科學與藝術密不可分,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來自於美的教育。「歐美國家孩子從小就在博物館、美術館裡爬著長大的,無論是否看懂讀懂藝術,他會有個美善的視覺記憶,從做人到整個發散思維的聯想,藝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郝米嘉說。
再寬泛些,從各種製造業,服裝設計、建築設計領域,包括社會美學中,日常生活人的整體的自我形態、自我形象設計所外現的氣質,都和審美修養有關係。這是狹義「形式美育」到廣義「實質美育」的維度變化。
畫展,便不再僅僅是一個畫展。「從寬廣的視域、更新的維度去談展覽的不同畫種卻又關聯的語系,它是一個原點,一個引子,我們關注的、指向的,是整個國民審美意識的建立和感性素質的培養。」
這就是這個畫展的初衷。
提示:線下展展期至9月13日;線上展請移步鄭州美術家協會網站「美術在線」專欄,或關注微信公眾號「微光美塵」瀏覽海量高清原作大圖。
部分作品欣賞
來源:大河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