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籃球領域,縱然戰術和團隊很重要,但是球隊還需要有絕對的核心,往往一個巨星球員擁有恐怖的牽制力,能吸引包夾並給隊友創造機會,這一點在NBA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今在國際賽場中,每一個國家隊同樣希望隊伍裡有巨星,而球迷往往對一個國家隊實力的評定,就看他們有幾個NBA球星。
在男籃世界盃上,冷門頻出,外界認為的奪冠大熱門美國男籃,爆冷以第7名的成績早早結束了這次世界盃之旅,而像澳大利亞、塞爾維亞這樣的世界級強隊也沒有打進決賽,反而讓阿根廷和西班牙這樣實力並不是最強的隊伍會師決賽,最終西班牙男籃時隔多年後再次拿到了男籃世界盃的冠軍。
去年的男籃世界盃中,美國最弱「夢之隊」的成員也全部來自NBA,而接下來西班牙、希臘、塞爾維亞同樣擁不少NBA球星。而有一個國家讓球迷難以理解,明明擁有23名NBA球員,卻無人願意為國出戰,他們就是加拿大。
作為奪冠大熱門之一的加拿大隊,沒有拿出最強陣容,作為美國的鄰國,加拿大球員中,有很多都在NBA中效力,據不完整統計,大概有23名加拿大籍球員在NBA中打球,其中比價出名的尼克斯的RJ-巴雷特、雷霆的謝伊-吉爾吉斯-亞歷山大、國王的科裡-約瑟夫、馬刺的特雷-萊爾斯、掘金的賈馬爾-穆雷、熱火的凱利-奧利尼克、獨行俠的德懷特-鮑威爾、騎士的特裡斯坦-湯普森,以及森林狼的安德魯-維金斯,他們本可以組建一支叫板美國夢之隊的隊伍。
但是最終代表加拿大出戰只有科裡-約瑟夫和伯奇兩位nba球員帶隊出戰,即使加拿大請來了去年NBA的冠軍教練,多倫多猛龍隊的主教練尼克-納斯,也沒法帶領這支大賽經驗不足的年輕球隊去跟美國隊、西班牙或者阿根廷這種大賽經驗豐富的球隊掰掰手腕,這也導致了在賽場上,加拿大隊基本每場比賽都被對手打的毫無還手之力,毫無觀賞性可言。
如果加拿大能夠請到維金斯帶隊,再配上特裡斯坦湯普森,加之巴特雷以及穆雷,這樣的陣容強度,內線上足夠強硬,外線不缺乏火力加上總冠軍教練的加持,就算與頂尖強隊也有一戰之力。但是球迷最終還是失望,他們紛紛高掛免戰牌,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如果對歐美文化有所了解的球迷,對這種現象的產生,也不會太過驚訝,在那種崇尚自由民主的國家,他們並不會像我們一樣有著如此強烈的國家榮譽感,他們更在乎的只是個人的利益,如果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衝突,他們也會更傾向於個人利益。
因為那些在NBA中效力的球員,他們都拿著超高的薪水,他們要把自己完美的身體狀態和競技水平表現在NBA的比賽中,而像世界盃這種強度的比賽,他們不願意去冒險,如果在比賽中受傷,將會影響他們的整個職業生涯,這也是他們為什麼不願意替國家出戰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