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後的美國青年導演貝赫澤特林,因為在2012年執導他個人首部電影《南國野獸》,而該片入圍了第85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獎。該電影講述了6歲的黑人小女孩小玉米餅和父親相依為命的生活在與城市隔絕的浴盆鎮的故事。該片最大的亮點是不管是情節,還是情緒的表達都拍出了美國南方腹地的溼度、味道與不屈的美國南方質樸的精神,並用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包裝了嚴肅的奇幻童話的電影主題。
那麼,來到了貝赫澤特林執導的第二部長片《溫蒂》,又是怎樣的反響呢?導演意圖依舊想拍攝關於奇幻的美國南方原始文化和情感,並抒發表達女孩溫蒂努力讓自己年輕快樂的靈魂不衰老的故事。但事實上是這樣的嗎?
該片大概講述了女孩溫蒂(德萬法蘭斯飾)凝視窗外時,見到了火車車頂上的彼得(亞書亞麥克飾)。渴望冒險的她和孿生兄弟詹姆斯(Gage Naquin飾)、道格拉斯(Gage Naquin飾)一起跟隨彼得登上了火車車頂。隨後,他們來了一個年齡和時間脫節的神秘島嶼,這裡的人似乎永遠不會老去。然而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當詹姆斯開始懷疑自己會衰老時,島嶼上的無憂無慮便蕩然無存。溫蒂也明白她必須努力鬥爭,讓自己年輕快樂的靈魂免於老去的威脅。
該片是改編自蘇格蘭小說家詹姆斯巴裡的小說《彼得潘》,《彼得潘》主要表達的主題是到底孩子們離開父母自己獨立成長好不好?作者沒有給讀者答案,只是留下兩個觀點讓讀者自己體味,一個觀點是像溫迪告別「夢幻島」而回到父母身邊一起生活成長,另外一個觀點就是像彼得潘那樣不長大,也永不回家,他老在外面飛來飛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帶離家庭,讓他們到「夢幻島」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歡樂。該作品之所以深得人心就是在一方面,表達了孩子們應該與父母一起成長,但又有著對現實不自由的無奈,另外一方面,表達的是像彼得潘雖然自由,永不長大,永存不滅的童年和童心,但現實孩子們還是會長大的,彼得潘的存在事實是這是一種童年的烏託邦罷了。純粹是「不想長大」的精神上的慰藉。
那麼,回到改編的電影《溫蒂》的效果是怎樣的?首先,無可口非,導演表現出了美國南方那種特有的質樸乃至野蠻的原始文化,還是展現的十分出色的。你比如說,製作團隊抹去了插畫與動畫之間的區別,在導演的鏡頭跟隨著年輕的非專業的演員奔跑和跳舞,追隨著他們穿過草地,進入水中,進入一種純粹、肆無忌憚的狂喜狀態,這就還原了一種南方孩子的一種野性,這樣的情緒和傳達與宣洩都十分到位的,尤其在最近因弗洛伊德之死而引發的美國騷亂,這樣的關於黑人男主角彼得的演出的電影就更有代表性了。因為在導演的改篇中,導演塑造一個一開始認為「長大」後的人只能流放到蠻荒之地的黑人彼得,在溫蒂和「長大」抗爭的過程中,他也開始對「長大」拋棄了固有的偏見。這就是一種歌頌黑人開明和積極面對人生的價值觀。
然而,導演在最大的女主角溫蒂的塑造上,就顯得敗下陣來了,由於該片子側重情緒、配樂和節奏的強烈豐富度,以致於比起其他傳統的奇幻冒險,這個故事編排上都弱化了情節的結構和人物的塑造,尤其在溫蒂的角色和設計上。一方面情節上,雖然前部分溫蒂帶著孩子們跳上火車,開啟了必經的成人之禮,如此看來也不失為有一部兒童公路片的味道。但問題在於接著的情節就是歡樂後的失控及最終的「弒母」,來表達一種一場成長的儀式,就顯得將一個追求童真,成長的童話故事,變成了一個類似邪典的驚悚片。其中溫蒂的兄弟詹姆斯讓彼得剁了自己的臂膀來抑制成長就是一個例子。
再者,在人物的性格、情感表達上,由於該片子選擇都是非專業的小演員,於是就顯得演員抓不到故事人物的神韻,而顯得演員演繹不精,出現參差不齊的表演水準,儘管非專業小演員的優勢是都有著展現天真原始的孩子們的真實面貌的一面。然而,尤其在溫蒂的性格上塑造,如在某些鬥爭中,由於演員本來的專業素養不夠,怯場乃至某個瞬間應該表現主人公那種果敢的行為就都做不到位了,溫蒂的扮演者德萬法蘭斯就都是呈現出不專業的演繹。
最後,該片雖然是改篇小說的電影作品,但導演稍微改篇得不合常理了,在關於孩子成長的童真電影,他前作《南國野獸》就很深刻反映了孩子和相依為命父親生活的南方場景和情感,但放眼這部電影《溫蒂》,在沒有大人陪伴成長的孩子們情況下,因為導演的先入為主的陳詞濫調臺詞,以及老成氣息重的敘事,以及不夠嚴謹的編劇內容,就顯得這部電影失去了應有的關於表達孩子的成長與童真的主題。其中在此電影的主題上,孩子們都還沒有學會成長,就已經跳躍到恐懼靈魂變衰老了,這樣的主題設置,難免過於憂患,這樣的電影是不利於孩子們的心身健康成長的,這是一部過於超前的童話電影。
在《溫蒂》這部尚不夠成熟的電影裡,你是可以看到比較猛烈的情緒、配樂表達,也可以一睹一下子童趣的橋段,劇情中就有如雙胞胎在店裡跳舞,溫蒂學媽媽招待客人這些片段無疑是讓大家會看到開心的。但從孩子們的成長而言,在孩子們尚未經歷長大成人的情況下,就跳躍進入了恐懼衰老的情況,這樣的電影主題就難免過於超前了。再說,按照此片定位童話故事片,哪怕是奇幻題材的故事片,敘事的結構應該更為符合客觀規律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