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住一住地道的日本民宿,這個夢終於在這次自由行時實現了。
京都在公元794-1869年為日本首都,名「平安京」。建立起直到1868年遷都到東京為止的1000多年間,它一直是日本政治、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它的文化遺產,不論是質還是量,都位居日本全國之首。所以,我們此行的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京都。
如果說東京代表著活力、代表著華麗、代表著奢華,那麼,京都則是日本人的心靈歸宿和大和民族的靈魂歸宿。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我的京都》裡寫道:「少年時代的我,總覺得居住在京都的人,是被經過特別挑選的。因為老有這樣一種錯覺,能夠居住在千年王城之地,必定是有相當來頭的家庭養育出來的人。
所以,我們選擇了京都民宿,想來一次京都慢,深層次地體驗日本普通百姓的生活,觸摸他們內心深處的脈搏跳動。
那天,我們從東京出發,因為白天要觀賞嵐山野宮神社的祭禮,回到京都時已是深夜。
聽說日本民宿的客人因為深夜到達,行李箱摩擦地面的聲音驚擾了鄰居的休息。日本人曾上街遊行,要求政府取締民宿。現在日本出臺的《民宿新法》,對民宿有很多限制。
我們小心翼翼地提著行李箱,按著房東提供的線路圖,不長時間,就找到了我們在網上預定的民宿。
這是一個二層小樓,一樓是餐廳、會客廳、廚房、衛生間和洗漱間。
這是廚房。鍋碗瓢勺、微波爐、電冰箱等一應俱全。
這是客廳,原來日本人看電視是在榻榻米上放了個有靠背的木椅子,木椅子沒有高度,平地放在榻榻米上,椅子面上放了個棉墊子。
會客廳外面,是個不大的庭院。盆景似的綠植之中,有一個碩大的石雕。
我注意到,在日本的園林中,不管大小,都有一個這樣的石柱子。後來上網一查,才知道它叫石燈籠。石燈籠在日語中有「淨火」的意思,意味著用火去淨化萬物。
所以,日式庭院中的石燈籠不僅僅有照明的作用,它預示著光明和希望,會給人帶來好運。
日本人有每天泡澡的習慣,所以民宿中都有泡澡池。日本人泡澡前,要坐在這個小凳子上把頭髮和全身洗淨後才跳到澡盆裡泡。所以民宿中這些設備一點都沒有省略。
這是衛生間。在日本,不管在賓館還是民宿,衛生間的手紙筒很小很小,只有我國的餐巾紙盒那麼大。看看牆上的中、英、日三國的文字說明,知道這個手紙筒只能放女性衛生巾,其它的紙要放在馬桶裡衝走。
想了想,如果大批的紙從馬桶裡衝走,廁所產生的垃圾就不多了,沒有必要像我們國內要那麼大的手紙筒。
注意看馬桶水箱。洗過手的水,可以用來衝馬桶,節約水資源,設計真是匠心獨具。
二樓是臥室,裡外兩間榻榻米上鋪有被褥。兩間足有30平方,8個人也能睡得下!
如此愜意!要知道,我們住5天,每個人才付1000元多一點。
我們興奮地在榻榻米上打了個滾!
滾沒打完,房東來了。
因為我們到的晚,白天房東催問了幾次,我們不知道他有什麼急事要見我們。
原來,他擔心中國人不會分揀垃圾,特意過來交待一下。
這天夜裡,以及以後在這裡居住的幾天裡,我們都聽到了打更聲。
打更,現代年輕人對它都很陌生。它是古代夜間報時方法。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個小時。打更的人俗稱更夫,每到一更,更夫會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
在淅淅瀝瀝小雨的深夜,在日本京都,聽到更聲,仿佛穿越時空隧道,那一刻,真的不知道今夕是何年。
沒有想到,這種傳統文化的印記,還在這裡保留,一點兒都沒有褪色。
住在民宿,就像住家,我們和普通日本人一樣買菜買糧逛超市。
於是,就有了我們豐富的早餐。
由於晚上到的晚,我們沒有看到民宿的外觀。早上起來一看,原來它長這樣子。它的鄰居長這樣子。
在京都的那幾天,我們簡直就是個胡同遊。從四條晃蕩到二條,一條巷子隨意地穿到另一條巷子,仔細品味著百年建築的老京都韻味。
灰瓦白牆,外牆上深棕的木板,給日復一日的雨水浸適了不規則的、暗色的痕跡。牆裡種植些松木,被修剪得很好,葉子的顏色不是輕佻的嫩綠,那種綠有層次的深深淺淺,散發著幽靜的味道。
京都人在這些老建築裡生活、工作。
有些是街坊鄰居們熟知的百年老店,有些是年輕的京都人看過外面世界最終回到故鄉,木質的門窗後面,是遠洋舶來的咖啡、酒飲,以及隨著異國的音樂搖搖擺擺的心。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