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符合漢語實際的語法研究

2020-11-21 中國社會科學網

  漢語語法學自創立之初就深受印歐語語法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末,王力等學者開始自覺地擺脫印歐語研究習慣的束縛,探索漢語自身的語法規律。從世界範圍來看,要求擺脫印歐語眼光的觀點也由來已久。描寫語言學在其創立之初,就號召人們擺脫傳統語言學的概念和方法,即擺脫印歐語的眼光以突出語言的個性。後來的生成語法,更是要求擺脫印歐語的眼光以突出語言的共性。但時至今日,陸儉明、沈家煊等學者仍撰文呼籲學界在漢語語法研究中要擺脫印歐語眼光的影響。在漢語語法研究中,擺脫印歐語眼光大概有兩條路徑,一是突出語言個性,二是突出語言共性,歸根到底是立足漢語開門搞研究。

  突出語言個性

  突出語言個性以擺脫印歐語眼光,是描寫語言學的寶貴遺產。龔千炎在其《中國語法學史稿》中說:「自《馬氏文通》以來,我國語法學主要受到歐洲語言學的影響,但四十年代前後,美國結構主義(描寫語言學)的影響有所加強。」這大概是從1936年算起的,在這一年,王力發表了《中國文法學初探》,該文指出「我們對於某一族語的文法的研究,不難在把另一族語相比較以證明其相同之點,而難在就本族語裡尋求其與世界諸族語相異之點」,「此後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在乎努力尋求中國文法的特點」。該文從語言學史的角度看,實際上是對描寫語言學主張的最早呼應。

  趙元任的《北京口語語法》(李榮譯)的出版,更是對中國現代語法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應用描寫語言學的方法來研究漢語的著作,它一反傳統的做法:在分析句子的時候,採用的是直接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而不是傳統的中心詞分析法;在確定主語和賓語的時候,根據的是位置關係,而不是傳統的施受關係;在劃分詞類的時候,根據的是詞與詞的組合關係,而不是傳統的句法成分。丁聲樹等所著的《現代漢語語法講話》與朱德熙的《語法講義》,也都是應用描寫語言學的力作,是中國描寫語言學的兩座高峰。經過幾次大的語法討論和持續的研究,描寫語言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逐漸成了中國語法學的主流理論,如分布論、語序論與層次分析法等。

  有了分布論,就可以較為一致地為漢語劃分詞類。如果認為詞類是形態的反映,那漢語就沒有詞類,因為漢語的名詞沒有數形態,動詞沒有體形態,形容詞沒有級形態。為了講好語法,中國學者一直在探索合適的方法,如採用意義或根據句子成分劃分詞類。分布論之後,朱德熙在其《語法答問》中進一步指出漢語詞類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說的句子成分)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並將其視為漢語區別於印歐語的特點。

  有了語序論,就可以較為一致地為漢語確定句法成分。如果認為句法成分是形態的反映,那漢語就沒有句法成分,因為漢語沒有主格,沒有賓格,也沒有主謂一致現象。為了講好語法,中國學者通常根據施受關係確定主賓語。語序論之後,主謂結構充當謂語就成了漢語的常態。朱德熙在其《語法答問》中指出:「跟印歐語比較的時候,主謂結構可以做謂語是漢語語法的一個明顯的特點。」

  這些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遠未擺脫也很難擺脫印歐語框架的束縛。道理很簡單,個性因比較而顯,沒有比較就沒有個性。而印歐語,特別是英語,學者們對其較為熟悉,自然會用來對比。所以,沈家煊指出,自《馬氏文通》開始,學者們想擺脫印歐語的研究框架、尋找漢語自身特點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息過,在擺脫中又不自覺地被拉回。

  追求語言共性

  追求語言共性,是生成語法對描寫語言學的反動。生成語法與描寫語言學儘管有著很多針鋒相對的理念和主張,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旨在擺脫「印歐語眼光」,只是路徑不同,一個凸顯語言個性,一個凸顯語言共性。凸顯語言個性,理論上就不會有其他語言的眼光;凸顯語言的共性,理論和實踐上都不會有其他語言的眼光。

  生成語法因為追求語言的共性,自其創立之初就放棄了對形態的依賴。如詞類問題,生成語法的主流做法就是將它作為詞的特異屬性登錄在詞庫中,比如說「人」這個詞項,生成語法的主流做法是在詞庫中將其登錄為名詞,但並不追究它為什麼是名詞而不是動詞。像主語、賓語,也只是結構關係概念,只要它處於某個結構位置,就是某種句法成分。

  最有啟示性意義的,就是生成語法中的「格」。在通常認知中,格被看作形態表現。但在生成語法中,格也被稱為抽象格,有沒有形態表現不重要。這就突破了印歐語的局限。為了核查格,生成語法創始人喬姆斯基還引進了輕動詞理論,而輕動詞可以沒有形態甚至語音上的表現。輕動詞提出以後,輕名詞等也隨即提出,學者們在此基礎上提出分布式形態學。分布式形態學認為實體詞在詞庫中為詞根,並無詞類,其詞類是在句法中由輕動詞、輕名詞等定類成分決定。

  讓實體詞在詞庫中作為詞根存在,不標記詞類,這種說法差不多回到了高名凱的「實詞無類」說。差別在於,分布式形態學認為包括印歐語在內的所有語言的實體詞在詞庫中都沒有詞類,但在句法中會最終獲得詞類。定類成分是輕動詞、輕名詞這樣的功能語素,它們有沒有語音形式不重要,有語音形式的即為詞綴。把形態跟詞剝離開來,也是生成語法的一貫做法。喬姆斯基在其成名之作《句法結構》中提出詞綴跳轉規則,就是把詞和後附的詞綴分離開來,只是在句法操作中通過詞綴跳轉規則才黏合到一起的。

  立足漢語開門搞研究

  擺脫印歐語眼光,既要立足漢語,又要開門搞研究,積極吸收借鑑國際上的新成果。

  立足漢語,也能獲得真知灼見。朱德熙關於漢語語法特點的描述,從共性的角度來看,也是正確的。第一條特點是漢語詞類跟句法成分之間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第二條特點是漢語短語與句子的構造原則基本一致。從生成語法的角度看,這兩條都是語言的共性,即所有語言,包括漢語與印歐語,其詞類跟句法成分之間都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其短語與句子的構造原則都基本一致。道理很簡單。在生成語法中,充當句法成分的是短語而不是詞,而詞類是詞的語法類別,詞類跟句法成分自然沒有對應關係。語言計算都是採用合併與移位操作,這兩種操作都必須遵守局域性限制等,所以構造原則的一致性,也是語言的共性而不是差異。語言的差異在於功能範疇的形態句法特徵,如漢語的時制範疇,它沒有屈折形態,所以漢語的謂語動詞沒有語法一致的要求;它沒有強制性的主語特徵,所以漢語沒有虛主語,主語通常也可以省略。朱德熙指明的兩條語法的特點都立足漢語事實,所以不僅適用於漢語,也適用於印歐語。朱德熙之所以將其視為漢語的語法特點,是因為他沒有採納生成語法中的轉換操作。在國際上,轉換操作也不是普遍被接受的,尚不存在「唯一準則」。

  無論是馬建忠、黎錦熙,還是趙元任、王力、呂叔湘、朱德熙,沒有哪一位會脫離當時的學術前沿。他們都是開門搞研究的典範,所以始終能與時代共節拍。國內學者要擺脫印歐語眼光,很大程度上就是擺脫有形態語言的語法。20世紀70年代,呂叔湘就強調不能用有形態語言的語法來說明漢語,而國際學界也持此主張。在生成語法中,不管是其早期理論還是近期理論,都會剝離形態,所以詞類無須根據形態或分布確定,句法成分也無須根據形態確定。

  擺脫印歐語的眼光,無論是突出個性,還是突出共性,都要立足漢語事實,發出中國聲音。無論何時,都不能關起門來搞研究。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漢語左邊界的製圖分析」(19YYB01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系)

 

相關焦點

  • 生成語法的界面關係研究
    摘 要:界面研究是生成語法發展的必然產物。為了在純淨條件下研究句法,Chomsky將語義、語音、語篇、語用等因素剝離出去,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主的句法」。實際使用的語言是語法的各種子系統共同形成的,「自主的句法」還是要在一定階段與其他子系統互動,形成界面關係。
  • 超級構式:來自漢語語法演化史的證據
    這級語法單位的確立有助於揭示語法演化的規律性,幫助人們理解語法化的動因、語法標記的功能變遷和語法手段的興替,為探討語言現象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也有助於推動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發展。基本語序是語言類型學的研究重點,而各種功能結構則是當今主要語言學流派探討的對象。當代最主要的兩個語言學流派——轉換生成語言學和認知功能語言學,他們所探討的最大語法單位就是這些功能結構。
  • 如何做好斷代漢語方言史研究?
    研究漢語,必須研究方言;研究歷史漢語,必須把歷史上各方言及其發展面貌搞清楚。深入研究斷代的漢語方言史,為更系統科學地研究漢語斷代史提供了必要基礎。歷史漢語是複雜系統漢語發展的特徵是通語和方言相互影響,時而統一,時而分化。歷史漢語的存現形態可分為書面語和口語兩大類。
  • 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本文所做出的討論有助於釐清漢語運動事件研究中的上述問題,並界定傳統漢語語言學中連動式和動補式的異同,從而為後續漢語認知類型學的考察奠定基礎。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礎上, 以該書為引對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做出進一步思考。第1節回顧認知類型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2節就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提出五個問題。這五個問題均是通過研讀史著和其他相關研究得出, 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一方面可以彌補史著中的缺陷, 一方面有助於開展漢語認知類型學的後續考察。
  • 公文寫作漢語語法基礎知識,領悟了能力提升很大
    本期為大家帶來漢語語法基礎知識彙編,思享君認為,如果要把公文寫好,應該把最基礎的底層東西搞清楚。本期的彙編,按詞類、短語、單句、句型、句類、複句、句群、病句分析八個章節進行逐一講解,有重點、有難點、有案例講解,相關重點內容全部用顏色予以標註,全文近400頁,15萬字。
  • 一句歌詞引發「漢語研究」
    在5月14日更新的一期節目裡,有選手演唱了一首原創歌曲,歌詞中的一個詞彙,竟引發了網友們「漢語研究」式的討論。「口是心非的泡沫,花言巧語被戳破,試探猶豫閃躲著,跨過遊戈的漩渦……」節目更新當晚,這首歌登上了微博熱搜。然而,馬上有網友發現──跨過遊戈的漩渦,「遊戈」是什麼?
  • 上海師範大學673現代漢語
    本博士點設有七個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對外漢語語法、漢語史、方言學、歷史比較語言學、計算語言學、近代漢語,分別由張誼生教授、潘悟雲教授、袁賓教授三位擔任導師。碩士生導師除上述三位博導外,還有劉民鋼教授、陳五雲教授、劉澤民教授、宗守雲教授。該學科點依託語言研究所,設有語言學資料室、語音實驗室和應用語言學實驗室,並建有「東方語言學網站」。
  • 哲哥量化英語:怎麼學習高中英語語法
    眾所周知,語法學習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哥量化英語分析高中語法共有十三個大板塊,從非謂語動詞,情態動詞和虛擬語氣到定語從句和名詞性從句、連詞和狀語從句等。哲哥量化英語強調其中有五個板塊是最重要的高考難點,也是最難學的地方。
  • 為漢語構建「最低限度語言」
    現階段,國內對應急語言服務的研究主要在宏觀層面,包括應急語言能力體制機制的建立、相關立法工作、人才儲備工作(包括智庫建設)等。當前國家應急語言能力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這些宏觀方面的思考不可或缺,有助於我們建立起應急語言能力建設的總體框架,並在此框架內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實際操作層面,應急語言本體的選擇與設計是基礎。
  • 漢語背後的傷痛
    民國之後,首都遷至了北京,中國的一切開始以北京為中心而構建。某種程度上,這造成了一種有悖於民國努力方向的「反漢化」。隨著新「普通話」的推廣,人們逐漸遠離並忘記了自己祖先曾經使用過的語言。 中國的官話,就像兩個輪迴,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金陵;然後再到長安,到洛陽,又回到金陵。
  • 漢語和英語的詞性,都有哪些異同點?
    漢語語法學完了,就開始學英語語法。撞撞,小鹿亂撞。撞撞撞,小鹿亂撞。之前我寫了一篇是關於拼音和音標的文章,今天我就來說說漢語詞性和英語詞性有哪些常見的區別點。兩者既有相同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將這兩種語法聯繫在一起,其實是可以參考漢語的語法規則的,通過一種語言去幫助掌握另一種語言,但不是完全套用,因為它們在共性中還存在很多的不同之處。這裡說的詞性,指作為劃分詞類的根據的詞的特點。又或者叫「詞類」。
  • 可數與不可數:邏輯與語法的糾葛
    以「家具」為例,它本來實際指的不是一件具體東西,可理解為是許多不同性質和形狀的物件之總稱,是一個集合類別稱呼,從這個意義上說,家具具有不可數的特徵。然而,家具的實際存在總是以個體形式出現,無論大小不同,功能各異,都是個體與個體分離的。既然有清晰的分離個體,那麼實際是可數的。再說第(3)類。這一類其實兼有可數與不可數兩種性質。
  • 從文體特徵探討漢語學術論文摘要的英譯
    在翻譯中,由於中文摘要的英譯文本必須符合英語摘要文體的要求,因此,賽恩斯編譯認為,漢語摘要的英澤可以從英語的詞彙特徵、句法特徵、語法特徵及語篇特徵幾個方面來討論。一、詞彙特徵。語言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而在不同的交際場合使用的。為了迎合不同的交際需要,語篇便產生了多種變體,即語域。在不同的語域中,語篇的選詞、造句、修辭、結構都會存在某些差異。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上古漢語、中古漢語以及近代漢語,儘管是一種語言之下的「語言」,但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漢語的形式,不管是語音的,還是語法、詞彙的,都各有不同特色。從語義類型來看,這些各具特色的漢語,時間跨度長,文獻量豐富,對於語義類型學的研究來說,無疑是最好的語言研究材料。  古代漢語是一個籠統的名詞。
  • 詞海匠心 「雕刻」漢語
    王名仁編的《新編漢語同義詞詞典》。 王明仁教授今年86歲,眼不花,耳不背。他自信地說:「我從來不搞養生那一套。」他關心國家大事,喜歡歷史地理,每天都忙碌著研究一些問題,這也使他的精神始終飽滿。
  • 科技類文章漢英互譯揭秘:漢語無主句的翻譯
    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完善重大科技項目組織管理。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支持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加快建設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平臺,強化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擴大國際創新合作。全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健全智慧財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促進發明創造和轉化運用。
  • 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初探
    因此,語法教學對學生學習英語、應用英語具有重要作用。走出語法教學的誤區目前的英語語法教學存在兩個誤區:一部分教師認為語法教學就是知識結構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記住一條條漢語轉換過來的語法規則。新課程改革後,還有一部分教師談「講」色變,對語法知識特別是漢語的講解避而不談,認為學生只要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下達到語言的交際性即可,課堂上不講語法知識,注重培養學生表面的聽說讀寫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但脫離固定的句子後連個完整的句子都不會組。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根基,沒有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作支撐,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英語學習只會越來越艱難。
  • 讀《漢語史稿》|漢語的近親有哪些?
    漢語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分支,這就是漢語的方言。一般將漢語的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然而這七大方言,除了語音有區別,在詞彙和語法方面差別不大。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同方言間已經無法正常交流了,因此應該算作不同語言。
  • 【部門解讀】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抓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出臺和落實落地,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評價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山西方言研究70年
    陳慶延的《晉語的源與流》(1996)、《晉南方言疑為晉語祖源方言說》(1999)提出構建「晉方言史」;李如龍、辛世彪《晉南、關中的「全濁送氣」與唐宋西北方音》(1999)認為晉南、關中方言與唐宋西北方言在送氣音特徵上是一脈相承的。但他們只是提出了一個構想,羅列了晉南、關中方言與唐宋西北方言「全濁送氣」的一致性,並沒有真正系統地開展山西方言語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