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學校中國鼓社團打出精氣神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陸梓華 攝(下同)
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陸梓華)2017年下半年起,在實施五輪郊區義務教育學校委託管理的基礎上,上海實施了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 通過精準託管和互助成長兩種方式扶持郊區學校迅速成長。記者今天從上海市教委獲悉,根據上海市教育評估院的評估結果,76所郊區學校在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和學校辦學方面都取得了進步,項目合格率達100%,優秀率達58%。2021年伊始,第二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啟動,涉及郊區學校66所,項目時長也從原先的2年變為3年。
記者今天在奉賢區金水苑中學遇到該校初三學生家長郭女士時,她的胸前掛著一塊「家長駐校辦公」胸牌。校長宋勤標介紹,每學期開學,家長可自願報名加入駐校隊伍,每周,學校都會邀請家長輪流走進校園,真實感受孩子的校園生活。「讓更多家長參與,能真正提升我們辦學的品質。」宋勤標說,家長的觀察真實細緻,從午餐菜譜如何更健康,到走廊需要加上防滑標誌,給學校提了不少有價值的建議。
金水苑中學位於奉賢新城核心區,開辦於2015年9月,家校的緊密合作,源於對教學理念的認同和信任。郭女士說,自己家就在旁邊的金水苑小區,孩子在附近讀完小學後,希望也能就近讀完初中,所以全家也就沒有動過擇校的念頭。女兒入學時恰逢金水苑中學剛啟動第一輪城鄉學校攜手計劃,金水苑學校接受了晉元高級中學的精準委託管理。在特級校長季洪旭帶領下,晉元團隊和金水苑團隊共同研製了工作重點,確定了「讓每一個孩子自然、自主、自信地陽光成長」的理念。受到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啟發,金水苑中學推出了「小先生」教學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晉元高級中學組建了由20位初、高中骨幹教師組成的教師指導團隊和以普陀區教育學院教研員為主體的10人專家團隊,對學校「小先生」課堂教學進行全面指導。
孩子三年多的成長,讓郭女士一家非常欣慰。全班24人,每門學科都有四五名「小先生」。郭女士的女兒是班上的英語「小先生」,她發現,幾年下來在組織同學們預習、複習、開展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和組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並將這種主動學習的精神,帶入其他方面。學校科技節組織無人機操作培訓,她也積極參加培訓,體驗科技創新的樂趣。
圖說:金水苑中學學生種植的果樹
今天的上海天氣陰沉,在金水苑校園內,房前屋後種著成片的果樹,豐收的金桔和橙子豐富了校園的色彩。宋勤標介紹,根據陶行知先生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論」,學校鼓勵每個班級承包一塊園地,構成了學校的「行知果園」,楊梅、枇杷、檸檬、胡柚、臍橙等果實次第結果、成熟,學校便舉行「採摘節」,組織各班進行義賣。此外,教學樓後還有一片「行知菜園」,讓同學們在耕種中感受勞動的不易。
宋勤標介紹,就像這果樹一樣,三年來,藉助優質的託管資源,金水苑中學在文化建設、學校管理、師資隊伍、教學質量、學生發展等方面都獲得了明顯的提高。例如,高級教師從最初建校時的2名增加到本學年9人,學生學業成績明顯提高,學生升學路徑更加寬廣,學校獲得區教學質量一等獎、奉賢區教育系統和潤特色獎等榮譽。
上海市教委強調,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是本市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制度性創新。第二輪攜手,將重點向五大新城、大型居住社區傾斜,不斷總結提煉城鄉學校合作發展的制度性成果,不斷提高鄉村教育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