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本心兒
正在熱映的動畫片《姜子牙》,評論兩極分化:有人說,這是國產動畫的再次崛起;也有人說,看不懂講的啥,故事都沒講明白。
有《哪吒》的珠玉在前,大眾自是對《姜子牙》有了很多的期翼,沒曾想這次的風格轉變,讓人第一時間很難反饋。沒有搞笑的因素,趣味性的下降讓人食不知味,不知所以。
那《姜子牙》到底在講什麼?
電影一開篇就是九尾狐妖被判決的大場面,天尊命最得意的大弟子姜子牙親斬妖狐,這本是無可置疑的事情,因為這禍亂商朝的妖狐就是姜子牙親手抓住的,是封神大戰的勝利標誌。但在斬妖之際,姜子牙看到了妖狐體內的一無辜生靈,心有懷疑,刀起未落;
姜子牙違背師尊,被貶下人間思過,實是為了尋求真相——不救一人,怎救蒼生?
這個開始就註定故事的基調有些沉重和乏味,像是《哈姆雷特》中的經典一問:
To be or Not to be?
這是一個問題,不一定有答案,或者你期望有的那種完美答案。
果不其然,姜子牙的追尋真相的路上,逐漸撕破各種遮羞布,讓世間的殘酷盡顯眼底,最後,在小九「轉世」的那一刻徹底覺醒,幡然領悟:人間就是人間,上天也不能干預!
「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控,不可不救。」
這是一個很悲愴的故事,因為世人口中的美好,是要會有很好的忘性,才能選擇將悲傷拋在腦後,喜樂放在眼前。
關於《封神榜》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印象最深的有兩個:
一個是九十年代的傅藝偉飾演蘇妲己的版本。在那個故事裡,因為紂王言語輕薄了女媧娘娘,女媧娘娘震怒之下,命九尾狐姐妹下山迷惑紂王,擾亂商朝。於是,蘇妲己在送親路上就被九尾狐附體,還沒到商王朝就已死去。而後來讓整個商王朝震蕩的,都是出於九尾狐的手筆,九尾狐雖受命於女媧娘娘,實際自身也有罪,商朝因她而亡。
第二個版本是臺灣溫碧霞扮演的蘇妲己。在這個故事裡,蘇妲己在閨中時就有「男兒志向」,入宮也是自願的。九尾狐雖受女媧之命,但並沒有殺死蘇妲己,反而是從旁引導蘇妲己,讓其一步一步成為了真正的妖媚之人。
最後,溫碧霞扮演的蘇妲己因著一些「為何不能牝雞司晨」這樣的因由,控制了紂王,遭到以姜子牙為首的一眾神仙的伐誅。
可見,電影的改編也是很有趣的。故事本來就是講故事的人編造的,也許有些歷史性的結局,但故事的經過,那些歷史無法真實記錄的,才是最受人津津樂道的。而故事講完,聽故事的人除了笑以外,多少還是要有所觸動的。
比如,剛才說的兩個版本,就是兩種體悟:一個是紂王自己惹的禍,另一個是女性的一種覺覺醒。其中都參差著一些哲學之問:商紂王覆滅難道真的就是因為一個女人嗎?肯定不是!只是,故事一定要有主角,要有悲情,才夠吸引人吧。
不管是哪種講述方式,商朝註定是被周朝取代,而過程中的人物,如蘇妲己,九尾狐,甚至是紂王,真的都是罪大惡疾嗎?難道他們沒有自己的無奈嗎?
所以,我想,這部電影並不是單純的去追求一個真相,或是救贖世界還是救贖一人這樣的問題,總歸都是在探討人的現世生活,或是人的根本——人性。
電影中的姜子牙不是兒時記憶中的白髮蒼蒼,而是一名中年男子;蘇妲己(小九)也不是美豔的女子,而是一個花季少女;申公豹更是化身英雄小迷弟,與姜子牙成了一條戰線。
這些像什麼呢?像不像我們生而為人的現世:人到中年,業務能力很強,但事業遇到了瓶頸,家中還有一名不聽話的青少年孩子,外面的社會環境嘈雜(參考姜子牙被貶後生活地的酒館),市井白眼,生活一籌莫展,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衝。
可總有些事情看不清,道不明,舉手無措,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無法保護自己的家人親朋。
是的,一種特別無奈的無力感,明明自己有能力,但不能掌控命運的無力感。所以,只能向內探索,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家內的溫暖,還是外面的炙熱?
我覺得電影內核的故事就是一個人在尋找本心。有義正言辭的教導之音,也有本性中的質疑之聲,更有一路尋找時的各種阻撓和迷茫。生活中本就沒有什麼必須應當,都是在不斷前行時,一絲一縷,慢慢發現了藏在深處的真正的自己。
不是聽命的行屍走肉,而是有本心的真我。從此踏上的生活,才是清澈安樂的。
「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成為一個,真正的神。」